2.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和實現;人類經濟活動是創造、轉化和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和實現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經濟學兩種。
3.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從某壹側面自發地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以突出某壹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學經濟學有意識地用科學的方法從整體上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新常態經濟學是科學經濟學。
4.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法。在新常態經濟學看來,資源的最優配置和最優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發展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資源最優配置和最優再生背後的經濟規律和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最優配置和最優再生的層面。停留在資源最優配置和最優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經濟學。
5.研究經濟發展規律,就要統壹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是統壹經濟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新常態經濟範式的框架下,有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之分;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
壹、基本概念
1,經濟學在現代是壹門獨立的學科,是關於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從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奠基開始,現代經濟學經歷了200多年的發展,並被應用到各個垂直領域,指導人類財富的積累和創造。
二、經濟研究的對象
由於經濟思想和理論受社會、歷史、階級等因素的影響,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必然會隨著歷史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在西方經濟學史上,其研究對象可以概括如下。
1,財富,
2.歷史還是制度,
3,人的欲望及其滿足程度,
4.人和財富的融合,
5.人類的選擇行為,
6.宏觀經濟行為,
7、微觀經濟行為與宏觀研究的合流
8、廣義對象
廣義客體論有兩種觀點:橫向分析。這種觀點認為,經濟學是研究經濟理論、經濟問題和經濟政策的科學。它把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定義為經濟理論、經濟問題和經濟政策。縱向和橫向分析。根據這壹觀點,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包括六個方面,即起源、流派、理論、方法、問題和政策。
第三,代表人物
1,亞當·斯密
英國人亞當·斯密是公認的“經濟學之父”,著有《國富論》1776。《國富論》是現代經濟學的基礎著作,是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理論基礎。亞當·斯密提出了“看不見的手”的概念,即市場自動調節資源的配置。同時主張政府不作為,不幹預經濟發展。
在《國富論》的指導思想下,早期資產階級國家的政府為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空間。新工業革命的技術和航海技術的進步使現代資本主義蓬勃發展。
2、卡爾·馬克思
《資本論》的創始人馬克思
在《國富論》之後的100年,自由主義經濟繁榮的背後,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必然性和社會財富分配不均、貧富懸殊的弊端逐漸顯現。德國人卡爾·馬克思認為,壹國經濟的代表是其勞動力,而自由資本主義經濟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資本家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對工人極其苛刻。馬克思在1867年出版的《資本論》中提出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和“剩余價值”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發展中的階級矛盾是不可調和的。他預言資產階級將被無產階級取代,國家的概念將消失,社會各個階層將被革新,資源將被重新分配,最終出現壹個理想的* * *資本主義社會。
3、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20世紀,亞當·斯密倡導的自由資本主義呈現出種種病態和危機。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導致商品生產過剩,破壞了經濟的供求平衡。壟斷資本主義企業為了維持利潤,大幅度減薪甚至裁員。這壹措施直接導致了工人和消費者的收入下降,商品需求更加緊張,最終導致供求關系的崩潰。20世紀初美國的大蕭條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
1936年,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出版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他主張國家在宏觀層面采取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調整利率和稅率、增加政府支出來平衡供求結構。凱恩斯主義打破了“看不見的手”的教條,成為二戰後西方經濟學的主流。凱恩斯本人也被稱為“戰後繁榮之父”。
第四,學術派別
1,歷史派
19世紀上半葉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仍然遠遠落後於英法。在這種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出現了以民族主義者李斯特為先驅的德國歷史學派。歷史學派分為兩個階段:舊歷史學派和新歷史學派。以W. Rochelle為創始人的舊歷史學校的活動發生在19世紀40年代和70年代。他們反對19世紀中葉以前的英法傳統經濟學,反對用歷史歸納法進行抽象演繹;用歷史反對理論,否定經濟規律的客觀存在;用民族主義反對世界主義;反對用培養生產力來追求交換價值;反對國家幹預經濟的自由放任。隨著20世紀70年代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工人運動的蓬勃興起,先後出現了g .馮·施穆勒、A·瓦格納(1835 ~ 1917)、L·布倫塔諾(1844 ~ 1931)等代表人物。
2、邊際效用學派
這是65438年到2009年在幾個西歐國家70年代初出現的庸俗學派。它以崇尚邊際效用價值論和邊際分析為特征,在其發展中形成了兩個學派:壹個是以精神分析為基礎的心理學派或奧地利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的c·孟了、f·馮·維澤爾和e·馮·鮑姆-巴維克;壹種是以數學為分析工具的數學學派或洛桑學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的傑文斯、法國的瓦爾拉斯和帕累托。美國邊際效用學派的主要代表是J.B .克拉克,他在邊際效用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邊際生產力分配理論。這個學派的主要目的是鼓吹主觀唯心主義,否定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為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辯護。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把邊際效用價值論的出現稱為“邊際革命”,即古典經濟學的革命。這個學派使用的邊際分析方法後來成為資產階級經濟學發展的重要基礎。
3、新古典經濟學
主要代表是英國劍橋大學的馬歇爾。他在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壹書中,繼承了19世紀以來英國庸俗經濟學的傳統,折衷地綜合了供求理論、生產成本理論、邊際效用理論和邊際生產率理論,建立了以完全競爭為基礎、以“均衡價格理論”為核心的理論。他用漸進的觀點分析經濟現象;用力學中的均衡和數學中的增量概念分析商品和生產要素的供求均衡及其價格決定;用主觀心理動機解釋人類的經濟行為;在靜態和局部均衡分析框架中引入了時間因素。他用均衡價格理論取代了價值理論,並以此為核心,建立了各生產要素的均衡價格決定其在國民收入中的份額的分配理論。他推崇自由競爭,主張自由放任,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可以通過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達到充分就業的平衡。這壹理論體系的實質是掩蓋資本主義的剝削,抹去資本主義的無政府狀態和其他許多矛盾。新古典經濟學從19年底到20世紀30年代壹直被西方經濟學家奉為典範。
4、機構學校
這是19年底,20世紀初,美國出現的各種歷史學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t .範布倫、J. R .康芒斯、W. C .米切爾等。他們將歷史學派的方法具體化為制度變遷的研究,否認經濟理論的意義,以批判資本主義的姿態出現,主張改良主義政策。
5、瑞典學校
此外,北歐出現了以k . wick sell(1851 ~ 1926)為代表的瑞典學派,提出了與馬歇爾不同的理論體系,強調投資與儲蓄的平衡,提出了自己的利息理論,在這壹時期的資產階級經濟理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6、古典經濟學的庸俗化
古典經濟學在19世紀初達到頂峰,也開始了它的庸俗化進程。這反映了西歐工業革命初期階級矛盾的特點。法國的薩伊和英國的馬爾薩斯是將古典經濟學庸俗化的創始人。說閹割了勞動價值論,發展了斯密的三種收入決定交換價值的庸俗觀點;他還從效用價值論出發,轉向生產成本論,進而建立了“三位壹體公式”的分配理論。他還提出了“供給創造自身需求”的市場規律,從根本上否定了資本主義存在供求脫節和普遍生產過剩的可能性。馬爾薩斯將斯密的理論庸俗化,同時與李嘉圖進行了激烈的爭論。他抓住李嘉圖在價值論上無法解決的問題進行攻擊,試圖否定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和利潤源泉理論。穆勒和麥卡洛克作為斯密和李嘉圖的追隨者出現,以註釋和通俗化的形式將古典經濟學庸俗化。
動詞 (verb的縮寫)其他信息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經濟學也相應產生和形成。
1,重商主義
16 ~ 17世紀是西歐資本原始積累時期。這壹時期商業資本的興起和發展導致了封建自然經濟的瓦解和國內市場的統壹,並通過對殖民地的掠奪和對外貿易的擴大積累了大量資金,促進了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繁榮提供了條件。代表商業資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義思想就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重商主義最初是指國家為獲取貨幣財富而采取的政策。16結束後,英法出現了許多宣揚重商主義的作品。重商主義重視金銀貨幣的積累,把金銀視為財富的唯壹形式,認為對外貿易是財富的真正源泉,只有通過超越才能獲得更多的金銀財富。所以主張在國家支持下發展對外貿易。然而,對重商主義的研究僅限於流通過程,尚未形成壹套完整的經濟理論體系。
重商主義學派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歷史時期,從15世紀下半葉到17世紀上半葉,是早期重商主義,從17世紀上半葉到18世紀下半葉,是晚期重商主義。早期主張嚴禁金銀出口,對外貿易遵循“少買多賣”的原則。代表是意大利人安東尼奧·塞拉、英國人約翰·黑爾和法國人安·德·蒙特克萊爾。後期重視扶植工廠手工業的發展和擴大商品出口,允許貨幣出口和發展殖民地轉運貿易,主張降低價格和對外競爭,但要求對外貿易要超過需求,獲得貿易順差。代表人物是英國的托馬斯·孟、德國的詹姆斯·斯圖亞特和菲利普·威廉·馮·霍尼克。
2、古典經濟學
17世紀中葉以後,首先在英國,然後在法國,工場手工業逐漸發展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形式。重商主義已經不適應日益增長的工業資本的利益和要求。此時,封建制度也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面臨的任務是與封建勢力作鬥爭。這種鬥爭需要從理論上解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如何使財富迅速增長,探索財富生產和分配的規律,論證資本主義生產的優越性。於是,從流通過程研究生產過程的古典經濟學應運而生。古典經濟學的先驅是英國的配第和法國的布阿吉爾貝爾。配第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勞動價值論的壹些基本觀點,並在此基礎上初步考察了工資、地租和利息的範疇。布阿吉爾貝爾認為,流通過程不創造財富,只有農業和畜牧業才是財富的源泉。
3、階級經濟學
19世紀後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進壹步發展,資本主義的矛盾加劇。工人運動的高漲和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傳播極大地沖擊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在這種形勢下,資產階級經濟學以古典經濟學批判者的姿態,拋棄了古典經濟學的外衣,或者建立了新的庸俗學派。
4、課本
保羅·薩繆爾森的巨著《經濟學》被廣為流傳,並被翻譯成日語、德語、意大利語、匈牙利語、葡萄牙語、俄語等多種語言。據悉,銷量已達654.38+00多萬冊,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制定經濟政策的理論依據。現在很多國家的高校都把經濟學當做專業教材。
該書對經濟學的三大部分——政治經濟學、部門經濟學和技術經濟學有專門的論述。看過這本書的人都能看出,他從宏觀經濟學到微觀經濟學,從生產到消費,從經濟思想史到經濟制度,都有新的見解。這本書在內容和形式的安排上也別出心裁。他在每章的開頭加上歷代名人的警句,簡明扼要地概括了整章的主題,使讀者不是在吃枯燥的理論書,而是在讀壹本帶有文學色彩的史書。這部巨著的出版,為其理論的普及和推廣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裏程碑式的經濟學教科書持續幾十年並不罕見。自從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後,從65438年到0776年,西方經濟學中產生了三個公認的裏程碑。第壹本是約翰·穆勒的《政治經濟學原理》,最早出版於1848。該書多次再版,成為19世紀下半葉英語世界的必讀經濟學教材。第二部分是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最早出版於1890。這本書壹直被認為是西方經濟學的“聖經”。直到1948才出現了第三部巨著《保羅·薩繆爾森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