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文學畢業論文優秀論文1
英美文學作品中模糊語言的翻譯方法
1,英美文學作品中的模糊
模糊性是大多數語言的固有屬性,模糊語言在我們的語言交際中是不可避免的。羅素在1923寫的壹篇著名論文《論模糊性》中指出,“整個語言或多或少都是模糊的”。王培莊在吳鐵平撰寫的《模糊語言學》序言的開頭就明確指出:“模糊性是非人工語言的本質屬性,因此是語言學中不可回避的對象。”
文學作為壹種語言藝術,其重要特征在於形象化。基本上,大多數讀者都是通過在頭腦中再造想象來欣賞文學作品的,而這種再造想象的壹個特點就是模糊語言。也正是這種模糊語言的運用,極大地拓展了讀者的視野和想象力,也凸顯了文字的魅力。壹段典型的話,如莎士比亞在《王子復仇記》中的短句“生存,還是毀滅”,引起了讀者的無限遐想和解讀,同時,這句話也獲得了強大的生命力。
2.英美文學作品中模糊語言的翻譯方法。
翻譯和婚姻壹樣,是壹門互相妥協的寫作藝術。同語翻譯也是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跨文化交流的手段。優秀的語言翻譯帶來成功的交流,而拙劣的翻譯也會導致誤解。在如此重要的情況下,翻譯將是極其重要的。面對不同的語言,譯者需要采用合適的翻譯方法來實現不同語言信息的成功傳遞。從某種程度上說,成功的文學翻譯也是對原作者精神的模糊傳遞。
2.1,符合原著精神
文章翻譯的主要方法是用相應的形式再現原文的模糊語言美感。比如傑克。倫敦的馬丁?伊登:讓我在熱血中度過我的歲月/讓我和夢者壹起醉臥?s wine/讓我看不到這座泥造的靈魂之屋/去把壹座空廟夷為平地!讓我在沸騰的熱血中度過壹生!/讓我像酒壹樣醉在夢裏!/別讓我看到這具泥屍,/最後變成壹具毀在泥塵中的空殼!譯文中的語言是詩歌創作中意象和模糊思維相互共鳴的產物。翻譯的恰當,不僅準確,而且模糊,文章的美感還在。這樣的翻譯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力,使語言充滿活力。
2.2、模糊描寫,再現圖像之美。
在翻譯英美文學作品時,譯者應充分利用模糊描寫再現原作中人物模糊形象所創造的美感。比如小說《達?芬奇密碼裏的丹?布朗用了壹系列形象化的語言來描述蘭登的外貌。對於原作者來說,這些人物的描寫意味深長,意味深長,也是布朗對小說主角蘭登刻畫的壹種表達。因此,這些模糊的語言描述也具有象征意義。與讀者相比,這些圖像描述之外的意義能否轉化為讀者的意圖,尚不清楚。但在中譯本中,譯者卻為此做了鋪墊,比如“犀利的眼神”、“壹把烏黑的胡子”,無形中為後面的“書卷氣”做了鋪墊,成功地保留了原文的意象美。
2.3、模糊詞語的翻譯
模糊是所有語言中的普遍現象。壹般情況下,如果壹種語言中的某個詞概念模糊,那麽在另壹種語言中也會存在。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用模糊來模糊翻譯。
翻譯原則翻譯。例如,在王佐良翻譯的《雜感》中有這樣壹句話:“抱怨是最大的敬意,也是我們抗議中最真誠的部分。”翻譯過來就是“抱怨是來自上帝最大的貢品,也是我們祈禱中最真誠的部分。”把“最大”和“最真誠”這兩個模糊的詞翻譯成“最大”和“最真誠”,大概是譯者最及時的翻譯。壹般來說,在模糊語言的翻譯中,運用“模糊歸模糊”的原則是最常見、最省力的。
但在壹些特殊情況下,由於模糊詞與其相鄰詞之間的清晰度不明顯,翻譯時會出現壹些偏差,因此需要利用壹些目標廣告語中的表達方式來翻譯原語言中的模糊詞。
例如,在我訪問的那個平靜的夏夜,停下來看窗外,註意到仍在北方天空徘徊的對白天的蒼白回憶。(A.G .伽丁爾:同路人)站起來,望著旅行窗外寂靜的夏夜,看著那壹天朦朧的余暉還在北方的天空中徘徊。客觀來說,“夜”可以翻譯成“傍晚”和“夜晚”,這是兩個模糊的詞,界限不清。之所以把“夜”翻譯成“傍晚”,是因為譯文忠於原文,流暢地傳達了原文的意思,便於讀者理解和接受。
由於模糊詞語具有豐富的含義和內涵,有時譯者會根據具體語境使用更精確的語言,使其翻譯的文章更加出彩。由此也可以看出譯者別出心裁的翻譯方法。
3.結論
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學語言藝術是模糊語言的藝術。在文學作品中,模糊語言的使用不僅開闊了讀者的視野和想象力,還增強了文學語言的藝術魅力,因此文學翻譯尤為重要。文學翻譯成功的關鍵是掌握翻譯策略,翻譯好文學作品中的模糊語言。翻譯時,譯者要充分調動自己的翻譯意識,盡可能地把握原文的精髓。同時,譯者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想象力,再現原文的模糊含義。
英國文學畢業論文優秀論文2
西方典故與英美文學教育
摘要:英美文學教學的難點之壹是學生對西方典故的困惑。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聖經、希臘羅馬神話、世界名著、西方歷史的壹些相關內容,提高學生對西方典故的敏感度和熟悉度,加強學生的文學鑒賞和文化素養。
關鍵詞:英美文學中的西方典故;聖經;希臘和羅馬神話;世界名著
目前,在英語教學實踐中,由於培養實用型外語人才的思想占主導地位,人們對英語學習的目的越來越功利化,大力提倡口語,非常重視等級考試和各種水平測試。英美文學等人文教育的作用似乎逐漸被遺忘。然而,中西文化傳統的巨大差異突出表現在中西文學傳統上,這使得傳統的英美文學課程在高校英語教學實踐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高校英美文學課程遇到的壹個障礙就是英語典故的使用。
典故作為壹種修辭手段,在文學作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恰當地運用典故可以更透徹地解釋事物,更有效地表達思想,更有力地表達感情,增強語言的精煉性、生動性、傳神性和藝術效果。事實上,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聖經、希臘羅馬神話、世界名著和西方歷史的壹些相關內容,提高學生對西方典故的敏感性和熟悉程度,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必要的文學知識,還可以促進他們對英美文學作品的理解,增強他們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幫助他們提高對英語的欣賞和實際應用能力,從而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壹.《聖經》與英美文學
《聖經》是_ _ _的經典。由於它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傳播,對西方國家的文學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英國文學藝術史上,許多偉大的詩人、劇作家、小說家和藝術家以《聖經》中的故事和傳說為主題,創作了許多詩歌、戲劇、小說、音樂和繪畫。更多的故事、傳說和短語進入了日常英語,成為廣泛使用的聖經典故。
英美作家引用《聖經》典故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引用《聖經》中的文字或人名作為作品標題或人名,或直接引用《聖經》故事或改造原型故事。通過比喻、隱喻或象征的方式,將聖經故事的寓意融入作品的情節或人物的性格中,使這些故事起到有力的烘托作用。比如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中,當鮑西婭假裝確認夏洛克的壹磅肉契約時,夏洛克高興地大叫:“壹個丹尼爾來審判了!是的,壹個丹尼爾!啊,聰明的年輕法官,我多麽尊敬妳!”但以理是聖經中的希伯來先知。他才華橫溢,公正無私,執法如山。在這裏,鮑西婭被比喻為壹個明智和正直的法官與這個典故。這種藝術效果非常強烈。
二、古希臘羅馬神話與英美文學
希臘文化和羅馬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搖籃,其中古希臘羅馬神話是英美語言和文學作品中典故的重要來源,在整個西方文學史上有著輝煌的壹頁。在英美文學作品中,以這些童話為背景或主題的作品數不勝數。
荷馬史詩,以希臘神話為第壹來源,可以說是西方文學中的第壹部,為西方人所熟知和喜愛。《神曲》是中世紀偉大詩人但丁的代表作,雖然是以道德為主題寫的,但卻用了很多希臘神話。
希臘神話在17世紀古典作家的悲劇中被廣泛使用。雖然彌爾頓的《失樂園》取材於聖經故事,但在他的詩歌中,希臘神話典故隨處可見。在拜倫的詩《希臘諸島》中,希臘神話中的典故比比皆是,這些典故為說英語的人所熟悉。再比如現代作家D.H .勞倫斯的代表作《兒子與情人》中所表達的“俄狄浦斯情結”主題,這壹主題源於希臘神話俄狄浦斯,通過隱喻和象征使這部代表作的主題更加突出。
三、世界名著、民間傳說、寓言和英美文學
壹些著名的世界名著、民間傳說和寓言為英語語言和文學提供了許多富有表現力的典故。莎士比亞的戲劇(莎士比亞?s劇)、《天方夜譚》、《伊索寓言》(伊索?s寓言)、安徒生童話(安徒生?的童話和故事等。,受到說英語的人的喜愛。因此,它們成為英美文學的壹部分是很自然的。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是壹位為父報仇的丹麥王子。因為他的優柔寡斷,他的復仇計劃壹拖再拖。現在哈姆雷特被用來形容沮喪、不滿、優柔寡斷的人。《伊索寓言》在歐洲文學史上影響深遠,成為寓言詩人的創作源泉,經常被後世作家引用,成為寄托教訓、說明事情的典故。
酸葡萄指的是《伊索寓言》中的狐貍,因為夠不到葡萄,就叫“酸葡萄”來安慰自己。披著羊皮的狼?服裝)指的是裝扮成紳士的敵人,而“狼來了”(哭狼)指的是虛驚壹場。再比如《壹千零壹夜》中的芝麻開門,童話中的灰姑娘,德國民間傳說中的浮士德等等,這些在英美文學中早已被反復使用。
由於歷史傳統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典故。引用典故已經成為世界文學中壹種傳統的修辭藝術。典故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增強語言和文學的感染力,往往能得到簡潔的效果。英美文學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和英語素質不可或缺的課程。因此,在英美文學課程中加入典故,既符合英美文學教學大綱的要求,又體現了英語專業英語教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這樣做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真實、客觀、原汁原味的英語語言,體驗到經典精煉的文學語言的表達魅力,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文化素養,達到教學目的。
參考資料:
於娜。中西文化導入與英美文學教學[J]。文化教育資料,2005,(26)。
[2]郭輝。英美文學與英語學習[J]。遼寧工程學院學報,2006,(5)。
[3]趙益謙。英美文學課堂中的文化滲透[J].考試周刊,2008,(30)。
[4]胡文忠。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