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以來,戊戌變法思潮逐漸興起,不僅聲勢浩大,而且波及廣泛。它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社會習俗等等。可以說是內容豐富,觀點多彩。總的來說,反映了先進的中國在戊戌政變前為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而作出的總體選擇。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到它的面貌:
1.政治上,改革潮流主張建立議會,設立制度局。在《公車上書》中,康有為要求皇帝開設武英堂,約10戶不同郡縣推薦1名“通曉古今、貫通中外、為明政權仗義執言的人”為“談郎”、“輪班為謀士”,並允許他們隨時提出要求,批駁聖旨,發布民間文字,在國內外廣為流傳。接著,康有為在《上清帝》第四冊中提出了“設宅溝通下層情感”的主張。維新派還大力推動民權的提升和君權的壓制,稱贊議會制使“國家無疑將有難決,內政將明,外患不可為”,主張中國應“急開議會”,“應付天下之變”。(3)趙爾林:《論眾議院的開議》,《時事》卷五十三。光緒二十四年二月1l(三月三日189B)。
膠州事變後,康有為鑒於光緒皇帝日益明顯的改革傾向,主張以君權進行嚴格的政治改革。他建議光緒“以俄國彼得大帝之心為心法,以日本明治政府為政法”,實行“總變”、“速變”、“徹底變”的政治變革思想。也就是效仿日本,走明治維新的道路。據此,他提出設立制度局,讓改革派或贊成改革的開明人士參與壹切政治事務和制度協議。這其實就是建立壹套掌管新政的權力機構。這是對舊官制的否定。
2.經濟上,改革思潮提出了以“富國強民”為目的的發展資本主義的經濟綱領和“以工立國”的戰略目標。康有為在《公車上》壹書中提出了“富國”和“養民”的經濟主張。他敏銳地意識到生產方式和社會進步之間的內在聯系。主張廢除傳統的以農立國,實行“以業立國”
維新派從新興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出發,迫切要求封建統治者承認資產階級的利益。他們還批判保守的閉關鎖國政策,反對封建國家幹涉資產階級經濟活動,指責洋務派壓制民族工商業,主張經濟自由主義,要求允許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此外,維新派還提出了各種發展經濟的具體主張,如要求廢除厘金制度、有效開墾荒地、保護專利、獎勵科學發明等。
3.軍事上,改革思潮主要從“強國”入手,要求建立壹支“能內鬥亂,抵禦外侮”的現代化軍隊。維新派主張廢除嚴重過時的冷兵器,要求“廣設武備學堂”,采用西學訓練,加強軍隊的戰鬥素質和武備力量。同時主張“消滅綠營,選擇應永當警察,模仿東西方國家的軍事制度,訓練新軍”。⑤(康有為:《請裁綠營旗兵,改營為勇,為巡仿德日而訓》,《康有為政論集》第壹卷第318頁)。並提出了“整頓海軍和陸軍,延攬西線將領,實行對外演習,購買艦炮”等具體措施。鑒於朝廷不足以抵禦外敵侵略,維系民心,他們主張“民眾自行組織民兵,補充國軍不足”,以達到* * *抵禦外敵侵略的目的。
4.在文化教育領域,改革思潮主張大力輸入西方文明,檢討中國傳統文化,抨擊封建主義的學術思想、政治覺悟和倫理規範,試圖建立適合中國國情、能服務於“救亡圖存”目的的新文化。甲午戰爭後,殘酷的現實迫使中國人重新思考中西文化。他們用引進的進化論,以西方文明為參照,重新審視中國的傳統文化。
在教育措施上,維新派普遍認為,以八股選拔士子的科舉制度是封建教育制度的核心,是統治者蒙昧最有效的術式。所以他們強烈要求改變科舉,廢除八股。康有為說,當務之急是“不要急於得才,得才的途徑很多,不要改科舉在前”;要想改變科舉,“首先要摒棄八股。”⑥(康有為:(上清帝下冊)《論康有為梅》第壹卷第124頁)。1898年,他在被光緒召見時,對八股進行了強烈的批判,最終促使光緒廢除了沿用了1300多年的八股制度。
5.在社會習俗方面,改革思潮主張廢除纏足,禁止吸食鴉片,興辦女校提倡男女平等,確立儒家思想為國教,希望擺脫封建舊習舊俗,以此樹立新風尚,創造適合社會變革進步的環境。改良派認識到社會習俗是支配人們思想、影響人們行為的無形社會力量,主張改革傳統陋習和習俗。
在改良社會習俗的思想中,康有為的“尊儒教為國教”最引人關註。他“錯誤地認為歐洲對景教的尊重是治國之本,所以決心在基督裏幫助孔子”,②(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飲酒室集》,34、58、59)。尊儒教為國教,可以改變中國的“多神教習俗”,宣傳孔子的拙見和改革理論,為改革服務,達到“富強”的目的。
第四,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
1,啟蒙: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第壹次啟蒙思潮,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啟蒙是針對愚昧落後的,是傳統社會步入現代的必經階段。這對於被落後羞辱甚至滅亡的近代中國尤為重要。戊戌變法期間,維新派做了大量廣泛的社會啟蒙工作,將社會啟蒙作為“治本”的關鍵措施提上日程。
戊戌變法思潮主張啟蒙民智,主張民權,大力敗於西方文明,賦予中國人全新的世界觀即進化論,以西方文明的理性之光突破中國中世紀的愚昧落後,宣揚資產階級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的學說,抨擊中國的封建專制統治和正統觀念。用科學打擊迷信,通過集會、結社組織報紙、會議,改良社會習俗來改變中世紀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倫理精神、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封建傳統啟蒙是中國社會走向近代最關鍵的壹步。
2.科學性:出於變法和救亡圖存的需要,維新思潮大力倡導和傳播新學,導致文學領域發生變化,進而從文學延伸到歷史乃至哲學。
在教育方面,改革思潮從“啟蒙民眾”出發,大力推行和改革科舉,廢除八股,興學,創辦時事學堂等新式學堂。中國第壹所高等學府也是在改革風起雲湧的氛圍中創立的。戊戌變法也促進了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形成。它輸入了現代知識分子形成所必需的精神養料,為現代知識分子提供了發展的場所,也造成了傳統社會階層的分化。更重要的是,它培育了新壹代,他們將成為未來中國政治和文化改革的中堅力量。此外,改革思潮對封建專制制度的理論批判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當與革命武器的批判相結合時,爆發出巨大的力量,導致了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崩潰,這是政治革命的動力。
3.愛國主義:戊戌變法的思潮是壹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19年底,帝國主義要滅中國的時候,維新派站出來喊救國。他們對世界大勢、各國殖民地半殖民地狀況和中國緊張局勢的介紹和各種救亡方案的提出,起到了喚醒國人,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反帝思想,激勵國人為救亡圖存而奮鬥的作用。它們和啟蒙壹起構成了當時中國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