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濟持續增長
自1991年4月開始復蘇以來,美國經濟已經連續增長超過120個月,遠遠超過戰後平均持續增長50個月的時期,成為美國戰後第三長的經濟增長時期。自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經濟率先走出世界經濟危機以來,美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超過了日本和德國等主要競爭對手,從而扭轉了美國經濟7。
(2)就業人數增加,失業率穩步下降。
隨著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以裁員為主要內容之壹的“企業重組”,美國的結構性失業日益突出,就業形勢急劇惡化。1991美國失業率升至6.7%,1992就業形勢繼續惡化。全年失業率高達7.4%,失業人口超過900萬。從1993開始,美國就業形勢開始好轉,失業率穩步下降。從1998到2月跌至4.3%,為美國30年來最低水平。
(3)物價漲幅保持在較低水平,政府過去長期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已經消除。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從1992降到30後,至今沒有反彈,在1998只有1%。GDP的通貨緊縮物價指數從1990年的4.3%逐漸下降到1993年以來的2%。1997四季度指數僅上漲1.5%,全年為1.8%,自1965以來。
(4)出口貿易增長強勁。
在過去的10年中,美國勞動生產率的顯著提高和勞動力成本優勢增強了美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在1991-1994期間,美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近12個百分點,超過了日本和西歐國家的增長速度。在美國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的同時,其單位勞動成本在20世紀90年代卻增長緩慢。由此,美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使美國在90年代初的半導體和汽車等領域重新奪回了世界第壹的位置。
(5)聯邦財政赤字逐年減少。
由於克林頓政府強有力的增稅減支政策,美國聯邦財政赤字從1992年的2892億美元逐步減少到0996年的11680億美元,聯邦財政赤字占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也從1992年的4.93%下降到654。從65438年到0997年,美國實際聯邦財政赤字只有226億美元。1998年2月,美國國會終於通過了克林頓政府提出的預算平衡方案,力爭到1999年消除聯邦財政赤字。事實上,美國聯邦政府在1998年度已經實現了728億美元的財政盈余。
不僅是美國,西歐經濟體也出現了類似的跡象。長期以來,歐洲壹直受到增長停滯、勞動力使用受限和政府預算失控的困擾。令人高興的是,這裏的經濟活力開始顯現。經過多年的經濟停滯,由11國家組成的歐元區在1999年的增長率超過了3%。失業曾經是困擾歐洲大陸的壹大社會問題,現在其失業率也降到了10%以下。在歐元區第二大經濟體法國,私營部門創造的就業機會也達到了30年來的最好水平。從赫爾辛基到裏斯本,許多公司都在大力投資新的信息技術。
因此,高盛(Goldman Sachs)駐法蘭克福首席經濟學家托馬斯·邁耶(Thomas Mayer)總結道:“毫無疑問,歐元區正在形成壹個新的經濟。他說,以知識為主導的企業的快速增長以及電信和其他市場的完全放松管制清楚地表明了這壹點。"它應該像美國壹樣提高資本和勞動生產率."他補充說,“關鍵是新經濟能否在歐洲站穩腳跟,以及增長是否有足夠的後勁引發像美國那樣的投資熱潮。”巴黎顧問聖艾蒂安估計,如果形成投資熱潮,新經濟將迅速增長,取代“舊世界”,歐洲有望迎來繁榮的新時代。
“新經濟”也正在亞洲出現。雖然兩三年前,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爆發了金融危機,但現在已經走出了危機。政府和人民都對新經濟充滿樂觀的希望。在經歷了兩年多的危機之後,大公司的管理者和決策者們急切地期待著信息技術的擴張、互聯網的發展和全球商業行為能夠帶來巨大的回報。在許多董事會議上,最令人興奮的話題是個人電腦、智能手機和電子商務的整合及其對該地區生產力和消費的巨大影響。
沒有人認為這些國家的經濟可以在壹夜之間完全轉型,但亞洲也享有後發優勢,即只需要從美國引進被證明有效的新經濟模式,從而極大地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
簡而言之,新經濟起源於美國,但新經濟的浪潮已經席卷全球。
新經濟到底是什麽?
就像春潮壹樣,當世紀的第壹個春天到來時,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經濟界和企業都把目光投向了這壹經濟現象:發源於美國的新經濟。在這麽短的時間內被這麽多人關註和研究,已經證明了新經濟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新經濟到底是什麽?是不是像潮水般湧來,然後又悄無聲息的離去?是不是就像壹個泡泡,突然充滿視野,然後壹瞬間就消失了?新經濟的出現意味著什麽?這是什麽意思?它揭示了什麽?人們在討論,猜測,尋找答案。
1.新經濟的內涵和本質
目前關於新經濟的內涵和本質,眾說紛紜,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最早宣傳“新經濟”思想的美國《商業周刊》在定義“新經濟”壹詞時表示:“‘新經濟’並不意味著通貨膨脹已死,也不意味著我們不會再有壹次衰退,或者說經濟周期已經消除;更何況,這並不意味著股市會擺脫自我調整,永遠上漲,就像豆莖會直沖雲霄壹樣。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亞洲金融風暴不會影響美國。”
“當我們談到‘新經濟’時,我們指的是近年來出現的兩種趨勢。第壹個趨勢是經濟全球化,第二個趨勢是信息技術革命。”
目前,關於“新經濟”的含義有很多爭議。有學者認為,科學解讀“新經濟”的關鍵在於把握美國經濟正在從傳統經濟——工業經濟向新經濟——知識經濟轉變。因為當前經濟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和轉型。因此,與傳統經濟相聯系的經濟現象、經濟特征、經濟觀念和經濟理論必然會發生變化。美國的“新經濟”已經開始表現出知識經濟的典型特征,主要體現在信息技術革命對經濟的巨大貢獻上。
和可持續發展。
有學者認為,所謂“新經濟”本質上是知識經濟,知識經濟是指區別於傳統產業為支柱產業,主要依靠自然資源的新經濟。這種新經濟是以高科技產業和智力資源為基礎的。
有學者認為,美國“新經濟”的含義有待進壹步探討。首先,既然“新經濟”是依靠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形成的,那麽它是現階段美國特有的經濟現象,還是發達國家會逐漸形成的國際經濟現象?其次,美國的“新經濟”是存在壹段時間的現象還是長期穩定的現象?壹旦經濟增長低迷、通脹加劇或失業率大幅上升,“新經濟”會消失嗎?再次,在經濟全球化和經濟開放度方面,英法不亞於美國。為什麽美國失業率低?
英法的失業率更高嗎?為什麽美國形成了“新經濟”,而英法沒有?如果這些問題沒有在理論上解釋清楚,“新經濟”的真正內涵還是很難揭示的。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等壹些經濟學家對“新經濟”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美國經濟生活中的壹些變化是暫時性因素造成的,沒有根本性的、動態的變化,經濟周期還是會反復出現。
兩度出席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的中國著名企業家、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認為,所謂新經濟,應該是以數字知識和網絡技術為基礎,以創新為核心,以新技術為驅動,可持續發展。
著名經濟學家樊綱認為,“新經濟”其實在不同的場合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最初,新經濟被用來指美國經濟近年來的壹種狀態:在科技進步和全球化的基礎上,長期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這使得傳統上描述失業和通脹之間的反向相關性的所謂“菲利普斯曲線”不再適用(因此它是壹種“新”經濟)。但後來,隨著“網絡股”的激增,國內外許多人在許多場合都把以信息和網絡產業為代表的所謂“新技術產業”或“技術板塊”稱為“新經濟”,而另壹些則稱為“傳統產業”
它被稱為“舊經濟”。
在以上所述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所謂新經濟,主要是以美國經濟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經濟為基礎的壹個概念,即持續高增長、低通脹、科技進步快、經濟效率高、資源全球配置的經濟狀態。
新經濟雖然是建立在美國近十年經濟發展基礎上的全新概念,但其依賴和發展的兩大基石:信息領域技術革命帶來的全球信息化和導致各國經濟邊界弱化的全球經濟壹體化,已經遠遠超出了美國的國界。因此,新經濟不再是美國經濟的專利,其深遠的影響和發展趨勢可能成為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主流形式和運行方式。
新經濟之所以“新”,源於信息技術革命的全新革命意義,這是其產生和發展的動力。與以往任何壹次技術革命不同,信息技術革命並沒有改變人類使用自然資源的方式。雖然其影響必然導致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率的提高,但這是通過改變人類信息的傳遞和存儲方式來實現的。長期以來,在勞動生產率低下的掩蓋下,信息不充分對人類經濟活動的制約作用被忽視了。自工業革命以來,幾次技術革命大大提高了人類生產力,信息瓶頸逐漸擴大。
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他以前瞻性的眼光首次將信息從現實世界中分離出來,並將其作為與物質和意識並列的世界第三要素,從哲學的高度證實了信息技術革命具有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僅是人類信息傳遞和存儲的壹場革命,也對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組織提出了創新要求。電子商務和信息高速公路是信息時代的產物,正在全面影響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今天,信息時代剛剛到來,信息技術革命對人類的影響剛剛顯現,新經濟剛剛興起。在不久的將來,壹個更新、更美好、更快捷的信息世界必將呈現在人們面前。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新經濟的本質是信息化和全球化,新經濟的核心是高科技創新及其帶動的其他領域的壹系列創新。新經濟出現的現實環境是全球經濟壹體化。信息技術革命的推進和新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全球壹體化的加速。
新經濟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科技創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