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老北京的文化特色

老北京的文化特色

論北京的文化特色

也許北京的建築最能代表首都文化的特點。甲骨文中,仲景寫成“附圖”。“附圖”二字的形狀是壹座宏偉的建築,坐落在高高的山丘上。這座建築讓人聯想到權力、財富和尊嚴,以及傳承千年的都城文化。

在中國歷史上,歷代都城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如Xi安、開封府、洛陽、京畿等,都曾長期作為都城。然而,Xi、洛陽和開封的國王精神只能在夕陽下的墳墓中找到。只有北京作為首都,時間跨度最長,而且自遼朝建立南京以來,王脈基本延續至今。因此,可以說北京是研究中國首都文化的典範。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北京是國家權力的中心,是國家形象的代表,是朝拜的聖地。北京的旅遊是典型的首都文化旅遊。古代的故宮、天壇、北海、頤和園,現在的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升旗儀式,都是首都文化的價值觀。因此,當外國人來北京時,他們應該首先在天安門廣場前拍壹張照片,看壹看人民大會堂,因為它是祖國的象征。“首都文化”這個詞催生了很多只有北京才有的獨特文化現象。比如,他們關心時事,參政意識強,文化素質高,精英雲集,有官氣,不屑商利,好面子,喜歡擺架子,裝清高,盲目自大。接下來,我們來談談選擇重要的人。

強烈的政治責任感

北京作為幾個朝代的古都,長期以來壹直是中國最高權力機構的所在地,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北京的政府機關很多,各國使館雲集。於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政方針在這裏發布,各種國內外信息在這裏匯聚,甚至各種小道消息也從這裏向四面八方傳播。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北京人的政治敏感度和政治覺悟自然整體上要高於本地人。有壹句廣為流傳的順口溜:“北京人什麽都敢說,東北人什麽都敢做,上海人什麽都敢穿,廣東人什麽都敢吃。”幾句話指出了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敢說”就是北京人敢於批判時政,有強烈的政治責任感。比如茶館,南方人喝茶聊父母和生意上的事,北京人喝茶聊國事,這在過去是必然的。所以老舍先生在設計話劇《茶館》的布景時,壹個突出的細節就是他在墻上貼了這樣壹個通知:“不談國事。”可見北京人有關心時政,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的優良傳統。這就是北京成為歷史上許多大規模群眾政治運動策源地的原因。

第二,高質量的公民文化

北京作為首都,也是科技文化中心,精英薈萃。壹組數字或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北京有65所高等院校,388個國家級科研機構。每年向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65438+萬人,其中科技人員8萬多人,國家兩院院士50%在北京,人才指標居全國首位。北京的孩子有獨特的教育條件。由於高校數量多,北京高考考生錄取率在70%以上。北京擁有中國最高的管理人才,最多的博士、碩士和本科生,最高的義務教育普及率。北京人素質高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因此,北京居民的壹舉壹動往往表現出很高的文化品位。看得深,想得遠,不為短期利益所累,為人寬厚,胸懷大誌。這是北京人。在經濟上,北京雖然是典型的消費型城市,但在科技、文化產業方面,卻是中國最大的產出型城市。這就決定了北京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應該是文化產業和高科技產業。

第三,不務正業,只說不做的官方作風

北京自成為三足鼎立之地,就是達官貴人雲集之地,這也是首都文化的壹大特色。很多官員的結果是,官場的習氣和作風已經滲透到了京城的各個角落,就連普通老百姓也會時不時的鬧出幾句官腔。古人雲,宰相前面有七官,天子腳下就更不用說了。聽聽老北京人說話時的官腔慢吞吞,看看老北京人走在拐彎處的方步,妳就不能不相信這句老話。

官本位文化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北京人裝清高,看不起商業和利潤。北京服務業的官商之風全國聞名,北京人把什麽都當“官”。顧客去商店買東西,售貨員有權賣也有權不賣,所以顧客要報以微笑,說謝謝,好像這東西是他認可後賣給妳的;乘客上車,列車員是妳的領導,不管有多少人,妳都要擠進他去買票,因為車門就是他的辦公桌;妳想坐出租車嗎?這要看妳去哪裏,堵車的地方人家拒絕帶妳。在大多數北京人的心目中,無論做什麽,賺錢都不是最重要的。在他們眼裏,體面和尊嚴高於壹切。在上海廣州人眼裏,北京人真的有點傻。世上怎麽會有錢不賺的道理?可見,官風對北京文化的負面影響不可小覷。在北京,普通市民雖多,但真正寒酸的不多。也就是說,北京的普通市民和其他城市的普通市民在言行上是有區別的。這些差異來自於官方氛圍對北京普通市民生活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官本位文化的另壹個表現就是容易擺架子。據我所知,“玩”字產生於清代。本來是想給人看家譜的,但並沒有貶義。歷史上滿族人愛擺架子。由於滿族是中國歷史上有自己書面語言的民族之壹,由於部落分散,滿族的歷史沒有自己的通史,其歷史記載大多是通過自己族譜的詳細記載來實現的。長輩給後代講歷史的基本方式之壹,就是把自己的家譜講給孩子聽。滿族人有壹句名言,叫做“老人不談往事,年輕人失樂。”但是滿清入關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讓這個勤勞好戰的民族壹夜之間變成了特權階層。他們不勞動,不經商,不種田,不幹活,不管是誰,只要是旗人,就可以免除壹切苛捐雜稅,還可以按月領取可觀的錢和糧食。不勞而獲的無憂無慮的生活,讓很多八旗子弟漸漸失去了勤勞勇敢的本色,成了遊手好閑的老爺爺,成了對社會毫無貢獻的寄生蟲。他們唯壹可以炫耀的資本,就是在八旗滿族宗譜中尋找祖先過去的輝煌,以此來彰顯自己家族的輝煌。於是,數祖宗就成了壹種時尚。辛亥革命後,雖然推翻了清朝的統治,但八旗的遺風壹直影響著今天的北京人。人們常說北京人好面子,究其原因,大概和他們的心態好有關。試想,如果每個人不是當皇帝就是當名臣,做了“不光彩”的工作,連自己的臉都過不去,更別說祖宗的臉了。北京人經常抱怨外國人把他們的錢都賺走了。其實北京的就業機會很多。影響就業率的原因不是工作崗位少,而是北京人從祖上遺傳下來的虛榮和懶惰。解決北京人就業問題的關鍵不是空出很多工作崗位,而是改變北京人頭腦中的傳統觀念。如果觀念不改變,空出再多的就業機會也沒用。

官本位文化的另壹個表現就是圓滑,多說少做。解放前有這樣壹首民謠:“京遊子,魏醉子,保定府的走狗。”所謂“京油子”,就是北京人圓滑,做事圓滑,說話滴水不漏,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種清廉平和、閑散平庸的作風,在明清京城官場十分盛行。據說清代三朝元老曹真勇對此很熟悉。曹真勇做了壹份官員名單,壹個人的門生遍布朝廷。別人向他請教怎麽做官,他說:“沒別的,就是多磕頭少說話。”人們在寫詩諷刺晚清官場時,說:“大臣經濟從容,不顯政績,更談不上忠義;所有人員都應該是朦朧的,不需要反駁,也不需要討論。四面八方無事,國富民強,官運順暢,人人稱贊和諧,好與壞。”晚清官場的遺風壹直影響著今天的北京人。北京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企多,吃公家飯、端鐵飯碗的人明顯比其他城市多。這種機制是官本位文化繼續存在的土壤。所以北京人往往“醒得早,起得晚,說得多,做得少,做得不成功”。“北京有政策,外地比較典型。”政策是政府的行為,與平民無關,但如果北京不典型,就不得不說是北京人的問題。只要我們回頭看看這20年走過的路,就會發現,中央的政策下來後,外地人壹直在如火如荼地工作,而北京人還在開會學習,學習開會,理解中央的精神。“說而不做”已經成為北京在經濟上走在其他省市前面的絆腳石。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提倡實幹,勇於實踐。

第四,封閉而傲慢的圍城情結

有人說北京文化是多元文化,有壹定道理,因為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曾數次進入中原定居北京,造成了多次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大融合,對北京文化的影響有目共睹。在我們北京的日常生活中,如方言中的“胡同”、“角落”、“邋遢”、“磨蹭”,飲食中的白灼羊頭、涮羊肉、烤全羊等,都是北方遊牧文化的典型遺存。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遊牧民族對北京文化的改造,大多局限於衣食住行的表層文化,而在深層文化中,更多的是被漢族同化。環境決定文化。遊牧文化壹旦離開草原,失去生存環境,就會被新居住地的農業文化所取代,這種文化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可以說老北京本土文化的核心還是農耕文化。

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心態差異很大。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北方遊牧民族“不以輸為恥”。因為北方遊牧民族本身就不喜歡定居,放牧牛羊也不能定居。如果和鄰國開戰,壹旦輸了,帶著老婆孩子,趕著牛羊,壹走了之。這對他來說沒什麽損失,最多就是提前換個牧場。所以遊牧領地的概念比較弱。但是,中原的農耕民族就不壹樣了。如果戰敗,他們將背井離鄉,不僅失去房子,還會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壹無所有。惡劣的環境迫使他們為自己的生存而戰。對於這些不擅長打仗的農耕民族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層層城墻把自己圍起來。所以中國的農業民族,尤其是與強大的遊牧民族相鄰的北方農業民族,早就有築墻的習慣,從萬裏長城到城鎮的城垛,再到住戶的院墻。為了安全起見,有時不止壹面墻。久而久之,形成了中國小農文化封閉保守的傳統。

北京是壹個典型的城市世界。北京的城墻數量在世界上大概是首屈壹指的。明初修建的北京城有三面城墻,最裏面壹層是宮城,稱為紫禁城,第二層是皇城,第三層是都城,周長20公裏(km)。明嘉靖三十二年,在正陽門、宣武門、崇文門修建了總長約14公裏的外城。凡事有利有弊。這些堅固的城墻不僅阻擋了敵人,也阻礙了人們與外界的聯系,從而形成了封閉的文化心態。作為權力中心,首都的文化真的很有品位。在很多村民面前,城裏人無疑是文明的代表。這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造成了首都人民的盲目自大,使他們養尊處優,洋洋自得。而這種心理無形中阻止了外來文明的遠道而來。北京人能成為北京人,正是因為他們壹直生活在中國最大的圍城裏。

現在,北京的城墻已經拆得差不多了。我們在為之惋惜的同時,不禁要問:我們到底該拆什麽?北京的城墻還存在嗎?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北京人的思想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與南方沿海城市相比,他們在接受外來文化和新事物方面仍然比較緩慢。傳統上,人們稱上海為“海灘”,象征著開放的海洋文化;稱廣州為“城”,象征著活躍的商業文化;而稱北京為“城市”,是否還代表著壹種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保守的首都文明?!或許不同的名字在不經意間透露出三座城市間不同的文化特質。北京2000年申奧的口號是“開放的北京,迎接奧運”。我們希望古老的北京文化能夠乘著申奧的東風,敞開她博大的胸懷,進入新世紀。

  • 上一篇:綿陽國家傳統村落示範區
  • 下一篇:舌尖上的西藏——不能錯過的十大西藏美食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