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股利政策的利與弊

股利政策的利與弊

股利政策是指公司股東大會或董事會對所有與股利有關的事項所采取的原則性方針,是關於公司是否分紅、分紅多少、何時分紅的政策和策略。以下是我整理的關於分紅政策利弊的相關資料,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股利政策的利弊類型,股利政策的利弊

1.剩余股利政策:當企業有良好的投資機會時,根據公司設定的目標資本結構(在這種資本結構下,綜合資本成本將降至最低),確定目標資本結構下投資所需的股東權益資本,最大限度地利用留存盈余滿足投資計劃所需的所有者權益資本,然後將剩余盈余作為股利分配給股東。

優勢有助於公司保持理想的資本結構,充分利用融資成本最低的資金來源,使綜合資本成本最小化。

缺點會造成股價波動。

2.固定分紅政策:公司將年度分紅固定在壹定水平,並在壹定時期內保持不變。

優勢

(1)有利於樹立公司良好形象;

會導致分紅和盈余的脫節。當企業盈余較低時,仍然要支付固定的股利,這可能導致資金短缺,財務狀況惡化。

(2)有利於投資者安排分紅收入和支出;

(3)有利於向市場傳遞企業正常發展的信息,穩定股價。

劣勢

會導致分紅和盈余的脫節。當企業盈余較低時,仍然要支付固定的股利,這可能導致資金短缺,財務狀況惡化。

3.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企業確定壹個股利收益比,即股利支付率,並在壹定時期內保持不變。

優勢支付的紅利隨企業經營業績上下波動,體現了什麽?多盈多分,少盈少分,無盈?的原則。

缺點導致每年分紅的不穩定和波動,不利於穩定股價,容易讓股東產生企業發展不穩定的感覺。

4.低正常股利加額外股利政策:壹般情況下,企業每年支付較低的股利,盈余較大時,企業根據實際盈余向股東支付額外股利。

優勢

(1)有利於公司靈活掌握資金配置;

(2)有利於保持股票價格的穩定,從而增強股東對公司的信心;

(3)有利於吸引靠分紅為生的股東,讓他們每年都能獲得相對穩定的分紅收益。

沒有缺點

傳統股利政策理論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學者們研究了股利政策。

理論主要圍繞股利政策是否會影響股票價值展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手中之鳥理論、MM股利無關理論和稅收差異理論,被稱為傳統股利政策理論。

“壹只鳥在手中”理論

“壹鳥在手”的理論來源於諺語“林中雙鳥抵壹鳥在手”。該理論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M·戈登在1959《經濟與統計評論》上發表的《股利、收益與股票價格》。他認為企業留存收益再投資會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投資風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擴大,所以投資者傾向於獲得當期而不是未來的收益,即當期現金分紅。因為投資者普遍是風險厭惡型的,他們更喜歡當期較少的分紅收益,而不是未來風險更大的更多分紅。在這種情況下,當公司提高股利支付率時,會降低不確定性,投資者可以要求更低的必要收益率,公司股價會上漲;如果公司降低股利支付率或延遲支付,會增加投資者的風險,投資者必然會要求更高的收益率來補償自己承擔的風險,公司股價也會下跌。

MM理論

1961年,股利政策的理論先驅是米勒(MH)和弗蘭克?莫迪利亞尼(F)在他的論文《股利政策、成長與公司價值》中提出了著名的“MM股利不相關理論”,即在不含稅的完美市場中,股利政策與公司股價無關,公司的投資決策和股利決策相互獨立,公司價值只取決於公司資產的運營效率。股利分配政策的變更,只意味著公司盈余如何在現金股利和資本利得之間分配。理性投資者不會因為分配的比例或形式而改變對公司的評價,因此公司的股價不會受到股利政策的影響。

稅收差異理論

法勒和塞爾溫1967首次回答了股利政策影響企業價值的問題。他們使用局部均衡分析,並假設投資者希望嘗試最大化稅後收入。他們認為,只要股息收入的個人所得稅高於資本收益的個人所得稅,股東就會傾向於公司不支付股息。他們認為資金留在公司或用於回購股票時,股東的收益會更高,或者認為股價會比分紅時更高;如果不支付股息,股東如果需要現金,可以隨時出售部分股份。從稅收角度來說,公司不需要分配股利。如果要向股東支付現金,也應該通過股票回購解決。

堆疊現代理論

20世紀70年代以來,信息經濟學的興起對古典經濟學進行了重大突破。信息經濟學改進了以前的企業非人格化假設,代之以經濟人效用最大化假設。這壹突破對股利分配政策的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財務理論界改變了研究方向,形成了現代股利政策的兩大主流理論——股利政策的信號傳遞理論和代理成本理論。

信號傳輸理論

基於放松MM理論的投資者和管理者擁有相同信息的假設,信號傳遞理論認為管理當局和外部投資者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管理者對企業的前景有更多的內部信息,分紅是管理者向外界傳遞其內部信息的壹種手段。如果他們預測公司發展前景良好,未來業績將大幅增長,他們會通過增加分紅的方式將這些信息及時告訴股東和潛在投資者;相反,如果預測到公司發展前景不太好,未來盈利不理想,那麽他們往往會維持甚至降低現有的分紅水平,這相當於向股東和潛在投資者發出了壹個不利的信號。因此,股利可以傳達公司未來盈利能力的信息,從而導致對股價產生壹定的影響。當公司支付的股利水平上升時,公司的股價就會上漲;當公司支付的股息水平下降時,公司的股價也會下降。

代理成本理論

股利代理成本理論是由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的,是在放寬MM理論的壹些假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是現代股利理論研究的主流觀點,能夠解釋股利的存在和不同的股利支付方式。詹森和梅克林指出:“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間的代理關系是壹種契約關系,代理人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如果代理人和委托人的效用函數不同,就有理由相信他不會按照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行事。為了限制代理人的這種行為,委托人可以設立適當的激勵機制或者對其進行監督,而這兩個方面都是要成本的。”Jensen和Meekling稱之為代理成本,並將代理成本定義為激勵成本、監督成本和剩余損失之和。

重疊行為理論

20世紀90年代,財務理論家發現美國上市公司支付現金股利的比例呈下降趨勢,被稱為“消失的股利”。後來,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也出現了類似的現象,並廣泛傳播,在國際上具有普遍性。在此背景下,哈佛大學的貝克和紐約大學的伍爾格勒首先提出了股利迎合理論來解釋這壹現象。

Baker和Wurgler指出,由於壹些心理因素或制度因素,投資者往往對分紅公司股票有強烈的需求,從而導致這類股票出現所謂的“股息溢價”,不能用傳統的股息跟隨效應來解釋,主要是因為股息跟隨效應假說考慮了股息的需求側,忽略了供給側。貝克和沃格勒認為,壹些投資者更喜歡支付現金股利的公司給予其股票溢價,而壹些投資者則相反,給予不支付現金股利的公司溢價。因此,為了公司價值最大化,管理者通常會迎合投資者的偏好來制定股利分配政策。

Baker和Wurgler先後完成了兩項實證研究來檢驗他們的理論。在Baker和Wurgler(2004a)的檢驗中,他們通過COMPUSTAT數據庫中1962到2000年的上市公司數據,證明了當股利溢價為正時,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傾向於支付股利。另壹方面,如果股利溢價為負,管理者通常會忽略股利支付。在Baker和Wurgler(2004b)的檢驗中,他們考察了上市公司股利支付意願的波動與股利溢價之間的關系。在1962到1999的樣本期間,Baker和Wurgler還發現,當股利溢價為正時,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意願增加。相反,如果分紅溢價為負,上市公司分紅意願會降低,兩者都支持分紅迎合理論。

  • 上一篇:有哪些不容錯過的河南美食?
  • 下一篇:舌尖優秀作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