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艾灸就是這麽神奇。為什麽我艾灸了1個月和2個月,甚至半年?
下面我總結了壹些艾灸的要點。可以查壹下自己的情況,看看下面有沒有問題。
?
第壹,辯證不準
中醫治療的特點之壹是辨證論治。不同的人對同壹種病可能會有不同的調理方法,所以辨證的準確與否是治療效果的關鍵。
艾灸本來就屬於中醫理療的範疇,同樣需要辨證施治。如果是陰虛火旺的人,可能會加重病情,更談不上有治療作用。
很多人艾灸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和辨證不準有很大關系。大多數灸友缺乏系統的中醫知識,望、嗅、問、切的診療知識更是陌生。即使他們通過網絡了解了壹些,也難免會有偏差,所以艾灸的效果自然不理想。
?
第二,艾灸時間有講究。
很多灸友對這壹點缺乏認知。
第壹次接觸艾灸應該是循序漸進的原則。艾灸時間和穴位要由少到多。剛開始不要盲目長時間施灸。艾灸幾個小時,穴位十幾個。這些都是不正確的做法,容易產生強身反應(各種不舒服的癥狀)。
艾灸時間靈活,上下午都可以用。壹般陰天或晴天都不需要避開。
但是壹定要註意壹些疾病艾灸的時間,比如失眠,可以在睡前艾灸,不要在晚上艾灸壹些升陽穴,比如大椎、百會。出血性疾病應隨時艾灸,止血後繼續艾灸壹段時間,以免復發;飯前和飯後不要空腹施灸。
如果平時身體沒有疼痛感,保健穴位艾灸壹周可以做2-3次,每個穴位約15-20分鐘。如果感冒等疼痛,或者體寒較重,可以艾灸相應穴位的時間更長,每個穴位20-30分鐘即可。如果沒有疼痛,就不要天天灸了,容易上火(口幹、便秘、長痘、流鼻血等。).
?
第三,艾灸的順序不能亂
《錢進方》記載:“壹切灸宜先陽後陰...先上後下。”這裏說的是艾灸的程序。
如果上、下、前、後有配穴,施灸時應先施於陽經,再施於陰經,先施於上部,再施於下部,即先施於背部,再施於胸腹部,先施於頭身,再施於四肢。從陽取之於陰。過量沒有壞處,所以不能逆灸。
如果不註意順序,頭面部艾灸往往會有後遺癥或面部發熱、咽幹、口幹的不適感覺。即使沒有這種反應,艾灸也要從上往下做,和針灸取穴是壹樣的。秩序不亂,不會忘記。
第四,註意艾灸的量
1.兒童、婦女、瘦人、弱人、初灸、功能減退的疾病:艾錐小、艾條細、壯人少、穴位少。
2.成年人,肥胖者,身體強壯者,感覺遲鈍者,多動癥:艾條大,艾條粗,強壯者多。
3、體弱或年老:不耐灸,可以用小鏟子分幾次施灸。
4.敏感者:艾條小,艾條細,時間短。
此外,腰、背、腹、肩、大腿厚肉,寒涼,陽氣即將騰飛。必須是大而強,但可以是大而大。
對皮薄筋薄、風寒感冒、癰痹等頭部、面部、胸部、四肢的艾灸量不宜過多,宜少不宜多。
?
第五,配穴的準確性
就像前面說的辯證法,匹配點很重要。
沒有穴位的艾灸,相當於晚上關燈走路。
1,單病種或病竈反應點明顯的疾病
主要選擇阿是穴(即病變部位或相應反應點),如局部疼痛、局部皮炎或濕疹、網球肘、關節炎等。
2、判斷是否全身性疾病。
如果是全身性疾病,壹般會搭配提高免疫功能的穴位,如大椎、曲池、氣海、關元、足三裏等。如果是血源性疾病,就要在膈肌、血海加灸,達到根除的效果。如蕁麻疹,除艾灸治療皮疹發作明顯的局部阿是穴外,還需配合大椎、曲池、格巴、氣海、關元、雪海、足三裏等穴。
3.判斷是不是慢性病。
由於慢性病病程長,往往導致身體元氣受損,臟腑失調,所以常加艾灸有助於護陽的關元、調理臟腑的足三裏。
4.判斷是否為臟腑相關疾病。
如果與臟腑相關,除了選相應臟腑附近的穴位外,還要配相應的背部和下肢足三裏的俞穴。比如胃炎,可以選擇會厭附近的上、中或下(根據疾病反應的位置),然後在其後面加舒威穴,再加足三裏。同樣,如果是肝病,可以選擇肝臟附近的門靜脈,加上背部的肝脂,配合下肢的足三裏。
5.有什麽經驗點嗎?
比如疝氣用大墩,眼疾加彎池;痔瘡用穴最多;便秘和腹瀉服用舒天;牙痛和山谷;塌陷和滲漏;神經系統或沈降性疾病由百會選擇。
?
第六,艾灸的持續時間
艾灸的持續時間極其重要,有時直接影響艾灸的療效。
通常虛寒需要“補”,接受“補”。常見的方法有懸灸、艾盒溫灸、小火慢攻、自然成功。
對於實熱病,要用“瀉”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是鳥啄灸,將體內多余的濕氣、寒氣、內熱導出體外,以達到驅除疾病的目的。
但實證好治,虛證難調。所以長期虛的人壹定要做好長期艾灸的準備。
七、善用艾灸,效果加倍。
1,隔姜灸可以適應所有虛寒癥狀。
具體來說,隔姜灸適用於治療陽虛引起的疾病。主要有兩類疾病:壹類是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兒童冬季感冒等;另壹類是與虛寒有關的疾病,如胃病、關節炎、虛寒頭痛、結腸炎等。
2.洋蔥灸治療腹部手術後腹脹、產後閉經非常有效。
前者取舒天、上巨虛穴,後者取神闕穴,壹般每次需灸7 ~ 10足。每天或隔天1次,7 ~ 10天為壹個療程,兩個療程即可見到良好效果,必要時也可艾灸壹個療程。
3.在現代中醫中,隔鹽灸可用於治療各種腹部疾病和其他疾病。
如痢疾、淋病、脫垂等。由於隔鹽灸具有回陽、緩解不良反應、溫中散寒的作用,對陽虛、肢冷、急性腹痛、嘔吐腹瀉等癥有較好的療效。
寫在後面
第壹次接觸艾灸的人很擔心艾灸是否有副作用。艾灸是純天然療法,艾灸本身不會產生副作用。
艾灸的副作用主要表現在對體質的錯誤判斷和艾灸方法的錯誤選擇,導致身體不適,可以通過正確的引導進行調整。艾灸具有效果明顯、簡單經濟實用、幾乎無毒副作用、壹般對人體無不良反應等優點。
但是艾灸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有的人發熱、牙痛、耳鳴、流鼻血、喉嚨幹癢,有的女性月經量過多或過少。其實這很正常。中醫稱之為“眩目反應”,是疾病的前兆。疾病要想治愈,必須要有令人眼花繚亂的反應!當然,如果這些現象反復出現,或者情況比較嚴重,可以放慢艾灸的頻率,隔天施灸,直到癥狀緩解,再改用保健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