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西晉末年,北方大量人口遷入,帶來了中原文化,使漳州的農業生產從刀耕火種逐漸進入精耕細作,隨後促進了青銅、鐵器生產技術的發展。唐代以後,尤其是元代,市區出現了演奏銅錫的專業街道。到了明代,紡織技術水平較高的著名張戎和張莎被列為“貢品”,絲絨工藝更是匠心獨具。八寶丹(片仔癀)、青銅藍、神曲茶等中成藥相繼問世;“張慈”在國內外都很有名。清朝康熙年間,漳州的孫西娘做了壹口小鐘,只有壹寸多高,準確報時。漳州創制的八寶印泥,風靡全國,名揚京都,也被列為“貢品”;鑄造技術、火炮、火藥和釀酒都相當先進。到了民國時期,已經造就了壹批擁有現代技術的專家。
但由於封建思想的束縛和統治階級的壓制,科技發展舉步維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重視科技事業,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大力普及科學技術。廣大科技工作者在工業、農業、林業、水利、水產、醫療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文革”期間,科技事業遭到破壞,機構癱瘓,人員受到迫害。但壹些科技人員仍排除幹擾,堅持科技研發,取得了紫膜、金屬粉末冶金、鋅空氣電池、海綿鐵隧道還原等科技成果。“文革”後,1978年2月,漳州召開了促進科學技術向生產力轉化的科學大會。建區時,大量企業和科技人才劃歸漳州市政府,薌城區科技人才數量大幅減少。但努力發展科技事業,實施星火計劃,完善四級農業網絡,加大科技投入,每年按財政總支出的1%提取科技三項經費;壯大科技隊伍。目前,全區共有專業技術人員3851人,其中高級職稱65人,中級職稱679人。從1982到1995,獲得國家科委、農委、農業部四項科技成果獎;獲省委、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獎16項;獲得省農業廳、漁業廳、輕工業廳、水利廳13科技成果獎;獲得漳州市人民政府(原龍溪區行政公署)科技進步獎43項。實現科技對生產力的貢獻率達到47%。
從1996到1998,相城區技術改造投資81065萬元,實施技術改造項目40個,開發“四新”產品1692個,組織實施“星火”、“火炬”等各類科技攻關和推廣項目,全區取得科技成果33項(其中國家科技成果2項
2011相城區獲得2011“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稱號,新認定漳州韋德焊接技術發展有限公司、三寶特鋼有限公司等3家高新技術企業。柯華科技有限公司“數字節能工業電源優化裝置”獲省優秀新產品獎二等獎。加強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實施125專利資助項目,正興車輪集團有限公司被認定為省級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品牌建設取得新突破。2011年新增馳名商標1件,馳名商標2件,馳名商標17件。漳州市,現在叫薌城。南北朝以來,私立私塾不斷建立,唐代開始提倡鄉村學校。宋以後,漳州付雪、隴西縣薛雪、書院、社學、管叔等相繼成立,起到了壹定的文化傳播作用。
清末,帝國主義勢力入侵,英美教會在項城市設立教會和學校,傳播宗教文化。光緒三十壹年(1905),配合科舉廢除和太學提升,設立中、小學和師範。從此,封建教育逐漸轉變為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民國初年,在民主革命的影響下,項城市的中小學和各種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起來。但由於連年軍閥混戰和國民黨發動的內戰的破壞和影響,項城教育壹直處於動蕩狀態。
9月1949,漳州市解放。在* * *生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接管和改造各類舊學校。從1950開始,全面實行社會主義教育制度,大力發展教育。在城鄉開展了掃除文盲和提高工農文化水平的運動,先後建立了137所小學、4所中學、4所中等專業學校和1所高等師範學校。到1965,基本形成了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體系。“文革”期間,各種教育遭到嚴重破壞。
從65438年到0978年,逐漸恢復正常教育。1979貫徹十壹屆三中全會精神,進行教育改革,加強基礎教育,發展中、高等職業學校,舉辦多種形式和類別的中、高等成人教育。到1995,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到100%,其中小學適齡正常兒童32929人,入學率99.88%;初中階段正常適齡兒童入學人數為15895,入學率99%;城市和農村地區的青壯年文盲率上升至97%。經過評估驗收,達到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標準。項城市有189幼兒園。普通小學109所(含聾啞學校、開智小學);17普通中學;3所中等專業學校和8所中等職業學校;1高職;1中等師範學校;1高等師範學校;成人中等專業學校2所;有3所成人高校。
2011年末,相城區普通中學14所,在校生9774人。普通小學74所,學生32904人;幼兒園196所,在園幼兒26183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46人。張屬於“多災多難之地”的古稱,民俗信仰巫。公元669年,唐朝第二年,陳政率領朝廷軍隊來到漳漳,用中醫為百姓治病,逐漸改變了土著巫醫的危害。二年(686)後,遷隴西郡(襄城)並設醫學博士,開始培養當地醫學人才。宋代中醫取得了許多成就。清代醫家講究專科,各有所長,形成“門”和“派”,中醫世家眾多,名醫輩出。漳州歷史上,醫學也很發達。南唐賢德五年(958),三佛齊(今印尼巨埠)鎮將軍李到漳州賣香藥。宋明時期,漳州成為南藥的輸入基地之壹。
光緒十六年(1890),英國基督教倫敦分會派遣的醫學博士巴阿妹博士來漳州傳教,西醫傳入漳州城。然而,在城市和農村,中醫仍然是主要的治療方法。
清代霍亂、鼠疫等烈性傳染病由港澳傳入漳州,政府對疫情防控無能為力。
民國初期軍閥割據,戰亂頻仍,對重病束手無策。勞動人民只好把命運寄托在鬼神的保護上,但鬼神沒有精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醫療衛生工作遵循中共中央的四大方針,即“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中西醫結合,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成立衛生防疫委員會,抓緊防治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流行病,深入發動群眾,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消滅“四害”。通過全民努力,迅速消滅了典型的霍亂和天花,控制了鼠疫和瘧疾的流行。1956實現“三無”(蚊、蚤、蟲)城市,1958被評為全省“六無”(蚊、蠅、麻雀、老鼠、蚤、蟲)衛生城市。1959 65438+10月,被國務院和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授予“四無”衛生城市榮譽稱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逐步建立了覆蓋城鄉的三級衛生保健網。實行公費醫療、勞保醫療和合作醫療制度,使廣大人民群眾有病能就醫,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醫務人員的社會和政治地位日益提高。
我市由65438改為0985後,通過醫療體制改革,醫療機構設施不斷充實,醫療衛生隊伍不斷壯大,醫療技術不斷提高,各種疑難雜癥和傳染病得到有效治療和控制。職業病防治和婦女保健得到加強,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大幅提高,男性66.57歲,女性71.37歲,高於解放前中國城鎮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漳州市有著悠久的文化和體育歷史。
始建於唐代的漳州開元寺,壹般由僧人傳授武藝,其後裔直到20世紀中葉還健在。宋代,象棋和圍棋也在漳州民間流傳。少林五祖拳、太祖拳、白鶴拳、洪家拳在清代傳入。民國初年,近代體育在漳州逐漸發展起來。
民國元年(1912),漳州中小學開設體操課。民國7年,粵軍進駐漳州,在中山公園設置籃球、排球、網球、田徑、體操等運動項目。民國8年9月,漳州舉行運動會,17縣參加。受其影響,壹些對體育感興趣的年輕人去上海等地接受正規系統的體育教育。自此,漳州的現代體育逐漸普及,技術水平也逐年提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6漳州市青少年業余體校成立,特別是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項城市體育事業發展迅速。為各級運動隊輸送壹批優秀運動員。1981年,漳州建立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各類學校全面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學校體育普及工作迅速鋪開;群眾體育活動逐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湧現出壹批群眾體育活動先進單位。由於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的蓬勃發展,排球、遊泳、體操、帆船、模特、羽毛球等傳統體育項目在全省、全國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湧現出了李義方、陳美、李仁傑、於斌等優秀運動員。
65438至0995年,相城區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群眾體育活動網絡,30萬人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8所中小學被定為省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