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蘇州江南農業文化園主要景點介紹

蘇州江南農業文化園主要景點介紹

“肥是農家寶,要靠巧施”,“趨勢年年做,怕夏天白露滿身”,“秋耕皮,春耕田”...進入農家諺語區,妳會看到由58根高聳的石柱組成的石林。石柱上,有力地刻著171農民諺語。這些諺語是勤勞樸實的勞動人民在生活和生產中的經驗總結。他們用樸實的語言和純粹的情感,把天氣變化、農耕原理、農作物產量等用簡潔、通俗、意味深長的方式表現出來,讓人壹看就難忘。

這個農業諺語區占地42000平方米,以實物、雕塑、八卦田、日晷等形式生動展示了天氣、地理位置、人文和諧、氣象等農業諺語的文化內涵,讓人們在欣賞的同時獲得豐富的農業諺語知識。171農民諺語由蘇州全國書協86名會員組成。書法家們別出心裁,飄逸奔放,給人以極大的視覺美感。彈棉花、磨豆腐腦、做布鞋、釀酒榨油、紡紗織布、拉風打鐵,這些祖上小時候經常掛在嘴邊的傳統手工藝名詞,如今在江南作坊區已經壹應俱全。帶著愛人和孩子來體驗傳統手工作坊已經成為現實。它是新鮮的,有趣的,令人興奮的。我們試試吧!

這個江南的作坊區,占地24000平方米,有酒樓、棉彈作坊、織布作坊、染色作坊、布鞋作坊、豆腐腦作坊、油坊、鐵匠、風箏制作、小蠟燭、折紙、插花、沙畫、橡皮篆刻、手工編織。在這裏,妳不僅可以看到傳統江南手工作坊的制作過程,還可以買到帶有江南風味的綠色農家菜和生活用品,還可以請師傅親自教妳農活的味道。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意識到自然能源在日常生活中的巧妙應用。同樣,在農村能源區,妳可以欣賞到江南普通百姓廣泛使用自然能源的歷史變遷。

農村能源區占地6500平方米,展示了風能、水能、太陽能、沼氣(生物質能)等農村能源的使用情況,用大量文字和圖片展示了農村能源的發展歷史和使用原理。其中風能介紹和展示了帆船、風力機械、風力發電的利用方式和原理;《水能》介紹和展示了水車、水輪和水力發電的發展歷史和原理。來到農村能源區,不僅可以親身體驗水跑步機澆花澆花、沼氣燒水泡茶,還可以在自然能源的體驗中獲得廣泛的知識。農家樂休閑區,綠樹成蔭,環境優美,空氣清新,休閑文化設施齊全,是工作之余休閑放松的絕佳去處。

閑暇時,約上三五好友聚在精致的小屋裏,釣魚、下棋、打牌、喝茶,我興致勃勃,心滿意足;周末帶著父母和孩子,在兒童樂園玩耍,品嘗風味燒烤小吃,享受快樂時光。遊覽全園,可以用傳統的馬車、牛車、驢車作為交通工具,也可以乘坐觀光電瓶車或竹簾劃槳船,欣賞景區的美景和江南水鄉的自然風光。

同時,江南還有上百種花草樹木和水果,江南農業文化園有十余種瀕危植物。在這裏,妳不僅可以隨時感受到不同季節的花香和清香,還可以體驗到不同季節采摘水果帶來的無窮樂趣。走進農家設施區,妳會被這壹幕以農家小院的形式吸引。小院中央的木桌木凳,西墻掛的帽子和麻纖維,東角擺放的磨盤,各種有趣的江南農民裝飾品,會讓妳更深入的了解江南農民的家庭生活。

這個農民設施區占地2000平方米,還展示了各種具有江南特色的農具,如農具、澆水工具、收割脫粒工具、晾曬工具、運輸工具、倉儲工具、編織工具、量具、捕魚工具等。,以及它們的操作方法、功能和歷史沿革,配以文字和圖片講解,讓妳壹目了然,開拓視野。走進生肖區,妳會被十二個形態各異、充滿童趣的生肖雕塑所吸引。馬跑得快,羊臥得安,猴齜牙咧嘴,虎嘯天,惟妙惟肖,充分展示了十二生肖動物的性格特征。

這個9500平方米的生肖區以鼠、醜牛、銀虎、毛兔、龍、蛇、午馬、羊、猴、雞、狗、豬、生肖的雕塑為主題,將生肖的成語和故事融入其中,展示與生肖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和裝飾品,讓妳對生肖文化有壹個很好的了解。灌滿水的梯田泛著銀色的光澤,明亮的光照水平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圩田系統像棋盤壹樣,把泥土變成沃土,點綴著無數果實,仿佛在訴說豐收的喜悅;岸邊,桑葉又大又肥,幼蠶臥其中;池塘裏,波光粼粼,魚兒跳躍嬉戲...生態循環養殖模式的桑吉魚塘,仿佛把我們帶進了濃縮的江南“魚米之鄉”。

走進這個以種植植物為主、占地7000多平方米的土地利用展區,不僅可以全面了解社田、梯田、圩田、竹田、分田、土田、桑吉魚塘等土地利用形式和形成歷史,還可以體驗土地利用方式的悠久演變,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驚人智慧,還可以增長見識,陶冶情操,放松身心。這是壹個動物天堂。這裏有各種各樣的珍禽,如鸚鵡、鴿子和鴛鴦。有各種家禽家畜,如雞、豬、羊等。馬術、鬥雞、耍猴的表演豐富多彩,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動物養殖區占地37000平方米,位於園區中心,通過6座風格各異的橋梁與其他功能區相連。動物飼養區遵循“自然、開放、善良”的理念,先後飼養了雞、鴨、鵝、豬、牛、羊等家禽家畜72種,孔雀、百靈鳥、八哥等鳥類56種,以及鹿、馬、白水牛、小香豬、野豬等常見珍稀動物。養殖區設置了專門的動物表演場,開展了豬賽、跳繩、鸚鵡表演等豐富多彩的表演,讓遊客在觀賞農家動物和各種江南珍稀動物的同時,近距離接觸動物,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同時,這壹帶還有許多栩栩如生的動物雕塑,如洋洋得意、鯉魚躍龍門、喜氣洋洋、灰芋頭等,可愛時尚,展現了博大的動物文化。走進歷史農耕區,可以全面了解農耕方式、土地制度、稅收制度的演變和千百年來著名的農業史著作,真切感受到祖先的無窮智慧和巨大力量。

這個占地22000平方米的農業歷史體驗區,通過各種實物、雕塑、碑刻、文字,充分展示和闡釋了從千對夫妻到男耕女織的農業歷史;從刀耕火種、石鋤耕作到鐵犁——牛耕農耕方式的演變:從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到井田制、荒地制、均田制、個人自耕農等土地制度的演變;從土地征收的衰落,最初的稅畝,全民編戶,租調制,租調制度,兩稅法等。,到鞭撻、攤地成畝等壹種歷史稅收制度的演變。

與此同時,沿著歷史區的小路走,隨處可以看到許多石雕書籍躺在地上,其中包括中國古代最重要的農業科學著作,《齊姚敏書》、《天工》、《農政全書》等重要的農業史著作。

  • 上一篇: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成分
  • 下一篇:論辛棄疾的人生經歷對其詞創作的影響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