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葫蘆絲的由來是什麽?

葫蘆絲的由來是什麽?

葫蘆絲是中國古典樂器中的代表樂器,起源於先秦時期西南地區的傣族。傣族中流傳著壹個傳說:

據說在先秦時期,中國西南地區爆發了壹場山洪。山洪中,壹個年輕的傣族男子冒著生命危險,撿起了壹個大葫蘆。他騎著大葫蘆穿過驚濤駭浪,終於救出了心上人。

男孩矢誌不渝的愛感動了佛陀,佛陀在他的葫蘆上放了壹根管子,讓男孩拿著葫蘆吹出美妙的音樂。

音樂壹出,山洪退去,百花盛開。人們洋洋得意地來祝這對新人好運和幸福。從此,葫蘆絲在傣族家庭中代代相傳。

傣族人多才多藝。他們能唱能跳。節日裏,無論是在河裏劃龍舟,在河邊高飛,在廣場上奔忙,還是在竹樓裏飲酒唱歌,都能聽到動人的葫蘆絲音樂。

葫蘆絲也叫“葫蘆蕭”。該結構仍然保持了先秦民族樂器的遺產。簫管數量與三管相同,二輔管與古簫完全相同,而連續五度音程與古簫相同。先秦葫蘆絲的琴頭開了七個音孔,與後世的小迪極為相似,顯示了其歷史上的巨大飛躍。先秦時期,傣族人用半葫蘆作為音箱,葫蘆竹筒下端並排插有三根長短不壹的竹筒,嵌有銅瓦,中間較長的竹筒有七個孔。

人們演奏時,用嘴吹葫蘆的細端,就是按中間竹筒的音孔。在演奏旋律的同時,左右竹筒同時發出固定的單音,與旋律形成和聲。先秦時期傣族的葫蘆絲分為高、中、低三種。音樂柔美細膩,圓潤質樸,表現力極強,深受先秦時期人民的喜愛。先秦時期的葫蘆絲主要由主管、簧片、附管和葫蘆四部分組成。其中主管為具有多個壓音孔的旋律管。傣族的舊式編導有六個音孔,形狀是前五後1,非常適合演奏傣族民歌。

後來,人們在先秦時期改進了傳統的葫蘆絲。改進後的葫蘆絲主管上有7個壓音孔,形狀為前6後1,可發出9個全孔音和8個半孔音,也可發出組合孔音。主管背面下方還有壹個聲音出口和兩個繩孔。

先秦葫蘆絲的簧片是壹種發聲部件,通常安裝在竹筒的壹端。其舌形為等腰三角形和長方形,材質以銅為主。副管是輔助發音管,常用來發單音和高音。

還有,葫蘆絲用於第五孔音,低音附管用於第壹孔音或第三孔音。葫蘆絲壹般只有壹個高音附管,附管與主管的有機配合能使其音樂更有活力。附管有音孔,按下時附管不會發聲,打開時會發聲。

先秦葫蘆絲的葫蘆起著漏鬥的作用,氣流通過葫蘆傳遞到主管和附管。葫蘆絲用的葫蘆種類很多,全國各地都有種植,以葫蘆的形狀最好。

葫蘆絲的夾子主要是用來穩定葫蘆絲的結構,使附管和主管牢牢地系在壹起。主管的尾塞起到了讓低音區發音更圓潤的作用。

此外,葫蘆絲還有壹個拆卸功能支架,主要作用是將葫蘆和竹筒有機結合,竹筒牢固地插入葫蘆中,使其密封不透氣。由於這個支架的改進,竹筒可以隨時拆卸,簧片可以調節,不會粘在葫蘆上。

先秦時期,除傣族外,德昂族和阿昌族也流行葫蘆絲樂器,這種樂器是在原始傣族葫蘆絲結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仍保持了原有的特點。

其演奏方法為自然通風或循環通風,能連續發出五度音程,音色優美、柔和、圓潤、委婉,栩栩如生。在月夜的竹林裏,吹葫蘆絲可以給人

帶著壹種含蓄朦朧的美感,吹出的顫音如顫絲般優雅溫柔。總之,葫蘆絲樂器不僅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具有我們民族文化的特色。它對中國先秦時期的音樂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豐富了先秦時期人們的娛樂生活。是人們不可或缺的日常樂器。

古代絲綢樂器的絲是指用絲制成的弦,再制成樂器。商周以前的絲弦樂器只有秦漢兩種,後來有了箏、鄒、琵琶。古琴是中國古代的壹種弦樂器。起初它只有五根弦,演奏形式主要是鋼琴曲和獨奏曲。

琴是中國先秦時期為宮廷雅樂伴奏的樂器。在宮廷伴奏中,經常用豎琴和豎琴來伴奏演唱,主要是彈奏右手來分散聲音。秦文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箏也是壹種很有表現力的樂器,發音柔和、優雅、華麗、委婉。大正聽起來柔和優雅;鄭瀟聽起來清脆明亮。

  • 上一篇:環境藝術設計與地域文化特色融合的研究論文
  • 下一篇:顧寶興的藝術風格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