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現在主要生活在貴州省的東南部,廣西的大廟山,海南島和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五省的邊境地區。人口739.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數民族中排名第四。
在我國的古籍記載中,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苗族先民的記載,即從黃河流域到長江中遊以南的被稱為“那蠻”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屬於漢藏語系苗語族苗語支。有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三種方言。1956之後,設計了拉丁字母書寫方案。由於苗族和漢族長期接觸,大量苗族人漢語流利,使用漢語。
苗族是壹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其是飛歌、情歌、酒歌。蘆笙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樂器。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狩獵為輔。苗族的采花、刺繡、織錦、蠟染、剪紙、手工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享譽海內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苗族服飾有130多種,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壹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
苗族人過去崇拜自然和祖先。較大的節日是“宋茜”(祭祖),每年秋天後舉行壹次。鬥牛是苗族人喜愛的活動。鬥牛活動每年在正月、端陽、火把節和中秋節舉行。
苗族禮儀包括:客人來訪時,會宰殺雞鴨以示款待。如果是遠道而來的貴客,有的地方會在村前擺酒歡迎。吃雞的時候,雞頭要給客人中年紀大的,雞腿要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些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就是家裏最老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給客人,客人自己不能吃,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場的老人。有些地方還提供“牛角酒”和“雞冠肉”,客人壹壹接受,最讓主人高興。如果客人喝酒少,不愛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如果主人不是舍不得,而是對吃喝不滿意,就被認為是看不起主人。
苗族自治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建立了: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52 7月1)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1952 165438+10月2 6日)
貴州威寧彜族回族苗族自治縣(1954 165438+10月11)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年7月23日)
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年8月8日)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1956 165438+10月30日)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958 4月1)
貴州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63 9月11)
貴州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1966 2月11)
貴州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81 12 31)
貴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 5月1)
四川省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3 165438+10月7日)
四川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3 165438+10月11)
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 65438+2月1)
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1984 165438+10月10)
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4 165438+10月13)
雲南祿勸彜族苗族自治縣(1985)
雲南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1985)
日常飲食習慣在大部分地區,苗族壹日三餐,米飯是主食。先將大米曬幹(或炕上曬幹),倒入炒鍋去掉米糠,然後現吃,每次3-5斤重。現在很多地方已經用電和水碾米了。苗族人在煮飯時,往往加入6-7倍的煮飯,煮至半熟後,撈出米湯,放入木制蒸籠中蒸熟。還有煮和蒸的玉米,小麥和小米混在壹起。袋子和蕎麥用石磨推成面粉或顆粒食用。多將面粉與水混合,倒入水中,蒸熟作為主食。廣西和雲貴交界處的苗族人稱之為“面米”。四川省的苗族人吃由小麥、蕎麥或玉米粉制成的面條和其他主食。貴州壹些地區的苗族人有蒸燕麥,用原鍋文火烤,然後磨成粉,油炸,作為日常主食。苗族人重視糯米,把糯米視為豐收和吉祥的象征。吃糯米時,有時先蒸熟,趁熱倒入木槽中,用錘子打成泥狀,再用手撕成小圓球,用木板壓平,待完全冷卻後浸泡在山泉水中,隨時更換。可保存4-5個月,食用時可燒、烤或炸。炸粑粑是最常見的油炸食品。油炸粑粑是將糯米和少量黃豆浸泡,打成漿狀,然後將打好的稠漿舀入鐵皮制成的模具中,放入燒開的油中炸制,得金黃色。如果再加點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會更鮮美。
苗菜有很多種。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蔬菜和蘿蔔。大部分肉類來自家畜和家禽。四川、雲南的苗族喜歡吃狗肉,有“苗族的狗是彜族的酒”之說。狗肉性熱,有暖胃健胃、強食滋補的作用。除了動物油,苗族的食用油多為茶油和植物油。辣椒是主要的調味品,在壹些地區甚至有“離不開辣椒”的說法。苗族人大多擅長制作豆制品,比如用豆漿不濾渣,煮成“帶渣湯”;用嫩白菜煮豆漿,再點石膏水做“菜豆腐”,是下壹餐的日常菜。生活在高寒山區的苗族人,至今還喜歡用白水將蔬菜煮成蚌類,蘸上各種“蘸”吃。四川苗族也把豆漿做成豆花招待客人。各地苗族普遍喜歡吃酸菜,酸湯是家家必備。酸湯是由米湯或豆腐水制成的,在瓦罐中發酵3-5天,然後可以用來煮肉,煮魚和蔬菜。三伏天加些魚、香菜、生姜,刺激食欲,幫助消化。黔東南的夏天,客人進門,主人總是先送上酸湯,再喝下去解渴。廣西苗族喜歡在冬春季節用辣椒骨做酸辣湯。苗族的食物保存壹般采用腌制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制成酸味。湖南苗族人稱這種腌制食物的方法為“福”。幾乎每個苗族家庭都有腌制食物的壇子,統稱為酸壇子。豬肉腌制前,先將鮮肉切成大塊,然後再層壓壹層肉和壹層鹽。三天後,將生鹽溶解後浸入肉中,再將壹些糯米煮熟後拌上甜爛的酒,與肉壹起摩擦。最後放入壹些辣椒粉等配料,將壇口密封,即可食用。用這種方法腌制的肉壹般可以保存1-2年。酸壇子還可以腌制酸魚和酸菜。此外,苗族人還用煙熏臘肉腌制各種畜禽肉。川南苗族人冬天常殺年豬,將豬肉用鹽浸泡,掛在竈上,用楊樹枝或其他柴火熏制。熏幹,然後取下來存放。這種熏蠟風味獨特,常用於招待客人,可存放2-3年不變質。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配酒、窖藏都有壹整套技術。咂酒是獨特的。飲酒時,竹筒插入甕中,飲酒者沿甕圍成壹圈。長輩先喝,然後從左往右。酒汁吸完後,可沖入飲用水,直至無味。神壇壹旦打開,剩下的酒,無論是濃是淡,都不會再用。逢年過節家家還釀糯米甜酒。油茶是最常見的日常飲品。制作時,先將油、鹽、姜、茶葉壹起翻炒,油冒煙後加水燒開,然後濾渣,再將茶葉倒入盛有玉米、花生、稻花香或糯米的碗中,適當加入壹些蔥花、蒜葉、花椒、山椒,即可飲用。湘西苗族還專門制作了壹種花茶(也叫白果茶)。除了茶,酸湯也是壹種常見的飲料。
節日、禮儀和祭祀苗族人過去信仰萬物有靈論,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節日很多,除了傳統節日和祭祀節日,還有和吃有關的特殊節日。如:吃鴨節、吃年貨節、殺魚節、采茶節等。除了準備酒和肉,時令食品也是節日必不可少的。比如,在鴨子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把鴨子宰了,和米飯壹起煮,做成粥。吃年節的時候要用新米做飯,用新米釀酒,甚至蔬菜和魚,摘下來就離開池塘;在殺魚的節日裏,女人們通常會帶著食物、臘肉、香腸等餐桌,在河邊等待。只要他們捉到魚,他們就點燃篝火,在鍋裏煮魚,直到他們盡情享受。苗年是最盛大的傳統節日。苗年通常始於正月初壹,持續三天、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家家戶戶都要準備豐盛的年貨,除了殺豬殺羊(牛),還要準備足夠的糯米酒。年夜飯豐富,講究“七色皆有”、“五味皆有”,用最好的糯米做“年糕”。宴會並互贈禮物。苗族最大的祭祀活動是“吃臟肉”,又稱“鼓節”。壹般是小祭七年,大祭十三年。它在農歷十月到十壹月的第二天舉行。屆時,將殺死壹只獐子,並表演蘆笙舞來紀念祖先。吃飯時邀請親朋好友聚壹聚,以增進感情和家庭和睦。糯米是苗族節日和社交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也是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湖南城步的苗族人互相贈送畫有鴛鴦的糯米糕作為紀念品。舉行婚禮時,主持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有龍鳳和娃娃圖案的糯米糕;許多地區的苗族人經常把糯米面做成餃子,這也是節日期間的壹種食物。無論婚禮還是葬禮,酒菜、酸肉、酸魚都必須準備,否則會被認為不禮貌。苗族人在歡迎貴賓時,習慣先請客人喝羊角酒。在婚禮上,新娘和新郎要幹杯。苗族節日
典型的食物主要有:血湯、辣椒骨、苗鄉桂鳳湯、棉花菜餅、蟲茶、花茶、鯰魚、魚泥(也吃酸湯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