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壹個與射箭相關的發型風俗,為何會對英國人產生吸引力?

壹個與射箭相關的發型風俗,為何會對英國人產生吸引力?

和古代漢人對於束發所賦予的傳統禮教和審美的意義類似,在17世紀的北美洲殖民地,當地的英國移民也同樣把發型當作壹種區分文明和野蠻的分界線。但令人稱奇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竟然也有英國人效仿了“蠻夷”的風俗,主動“剃頭”。

1617年,英國壹位致力於收集原住民故事的百科編撰者薩謬埃爾珀切斯(Samuel Purchas)引用了壹些來自弗吉尼亞殖民地的證詞,證實了“在詹姆斯敦,有壹些英國人開始仿效阿爾岡琴土著人的發型,把自己右半邊的頭發剃掉”。珀切斯在他的著作裏描述,這些印第安人的發型“是為了仿效邪惡,因而這些模仿他們的殖民者也是壹群魔鬼”。

屬於阿爾岡琴語族的波瓦坦人部族聯盟集會

盡管珀切斯的字裏行間充斥了對這種偶像崇拜行為的反感,但卻揭示了當時美洲的殖民者可能在與印第安原住民的接觸過程中,同樣學習了壹些來自原住民的特殊技巧,這種“惡魔的發型”就是其中之壹。

其實這種發型是為了防止在拉弓射箭的過程中,弓弦或者箭柄被頭發纏住而影響命中率,因此阿爾岡琴人的射手選擇將右半邊的頭發剃光,只留下壹小撮發辮。阿爾岡琴人神話中的戰神奧科留的就是這種發型,這與他“保護用弓之勇者的守護神”形象十分吻合。這種實用性與迷信兼備的風俗,或許正是吸引那些來自大洋彼岸的商業冒險家在發型上離經叛道的重要因素。

早期歐洲人畫作中的波瓦坦人大酋長形象

說到這裏,壹定有人會有疑問了,壹個與射箭息息相關的發型風俗,為什麽會對英國人產生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原來在16世紀的英國社會中,長弓作為島國人的傳統民族武器,始終具有很特殊的地位。即使是在歐洲大陸上對火繩槍的使用已經日趨普及的情況下,很多英國人依然對這種曾給他們帶來無數榮耀的武器情有獨鐘。這就導致了在不列顛島上,火器全面取代長弓經歷了壹段比較長的過程。火繩槍在英格蘭的地位直到1595年《長弓廢止法令》的公布才最終確定下來。在此之前,長弓手的身影仍頻頻出現於英國民團和遠征部隊的序列中。比如沃爾特雷利爵士在北卡羅萊納建立殖民地的遠征計劃中,就包括150名長弓手。

長弓是英國人揮之不去的情懷

沃爾特雷利的北卡羅萊納州殖民地

伊麗莎白壹世時期英國軍隊中的長弓手

另壹方面,即使在《長弓廢止法令》頒布以後,弓箭的使用在美洲戰場上依然是壹個性價比不錯的選擇。這是由於早期歐洲殖民者所面對的戰場環境所導致的。火繩槍的威力對於沒有甲胄保護的土著武士來說顯得冗余,反而因為射速和準確度上的劣勢,在應付印第安人所擅長的突襲中表現得有些力不從心。16世紀西班牙探險者卡貝紮德維加在他的北美探險日誌中描述:“在開闊地帶他們(印第安人)絲毫不懼怕我們的武器,反而視之為壹種樂趣,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火槍很難擊中他們”。相比之下,壹名熟練的長弓手在1分鐘內最多可以射出7支箭,精確射程達到150碼左右。正因為如此,面對成百上千射藝精湛的印第安部隊的突然襲擊,部分早期殖民地的人往往會被迫選擇拿起長弓予以反擊。

印第安人的襲擊往往讓殖民地的人們猝不及防

很多北美的印第安部族都以弓術出名,給歐洲殖民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傳統武器的性價比優勢,也同樣引起了早期組織籌措殖民遠征的商業冒險公司的註意。要知道,最早活躍在北美殖民地的那批英國人,大多是由自願的冒險投機者,甚至是不受斯圖亞特王朝歡迎,為躲避宗教迫害而背井離鄉的清教徒所組成。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英國商人們,自然不會為這些人承擔過高的殖民地運營成本。壹個最有名的例子發生在1622年波瓦坦部族對詹姆斯頓殖民地的大屠殺之後,作為殖民地負責人的約翰史密斯向弗吉尼亞公司緊急申請裝備壹支軍隊前往北美,“驅離並降伏那些波瓦坦的野蠻人”。而是公司出於節約成本的考慮否決了這壹請求。作為替代方案,公司在國王的批準下,從倫敦塔和其他兵工廠征調了大量“過時且不堪使用的”武器裝備運往美洲供殖民者自衛。其中就包括400張長弓和800捆箭矢。雖然這批武器最終沒有到達弗吉尼亞,但殖民者們選擇將這些武器留在距離北美大陸不遠的百慕大島上——既可以防止這些武器被缺乏渡海能力的印第安人所竊取,又因距離足夠近可以在緊急情況下作為預備軍需。

五月花號和清教徒,早期的殖民者得不到母國的太多支援

情懷、效用以及成本上的多重優勢,確定了長弓仍然能夠在早期英國殖民地的武器裝備中占據壹席之地。事實上,在早期的北美殖民戰場上,英國人對印第安人的純武器優勢並沒有維持很長的時間,“16世紀末到17世紀的頭四十年,雙方都曾使用弓箭對陣,而在此之後,印第安人也開始學習並適應火器戰術。”迫於嚴酷的戰場環境,雙方在戰術上表現出了壹定的趨同性,那麽,英國殖民者中出現的效仿阿爾岡琴族的發型壹事,也就不難理解了。

常言道“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鑒以往可以知未來”。但歷史的作用可能真的不是讓我們遇見未來這麽簡單,讀到深處的人壹定明白,讀史只不過讓我們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動性去創造未來。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在高曉松的歌詞裏,我們除了體驗了壹把文藝情結,更重要的是追求內心的自由與情懷。詩歌為我們締造了壹個精神的烏托邦,而史哲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現實,我們不僅要活在現在,更要活在未來。跟著這些經典,遵循著歷史的足跡,壹點點掀開面紗,還原真實的場景,感受時光的流逝,追逐著哲人的思想,壹點點探究人類的精神世界,壹天天遇到更智慧的自己。

  • 上一篇:晶體和無定形的定義。也就是說,什麽是結晶,什麽是無定形?
  • 下一篇:松溪縣地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