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全國各地的茶葉節

全國各地的茶葉節

雲南省鳳慶縣,素有茶鄉之稱,是產茶大縣,出產純正大葉種茶,雲南紅茶的原產地,雲南紅的故鄉,有著3200年燦爛的茶王。為加強茶文化和經貿交流,鳳慶縣每年5月舉辦茶節,至今已有20多年歷史。截至2011年,已舉辦21屆。

壹年壹度的五壹勞動節是茶鄉鳳慶壹年壹度的傳統茶節。茶節是以茶葉貿易交流為基礎的經濟文化交流,每年都會吸引很多周邊縣市的客商進行貿易交流,也吸引壹些邊境的外國客商,比如緬甸、越南等。茶節提供了壹個交流的平臺,宣傳了鳳慶的茶文化,開發了旅遊資源,促進了經濟交流和互助。

此次交易會不僅吸引了浙江、福建、四川等地的商人參展,還吸引了許多緬甸、泰國的外商。期間將組織茶葉、核桃等企業產品和文化產品展覽,舉辦祭茶祖、茶道大賽、文藝演出等各類茶相關活動。隨著文人飲茶的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見問世。茶已經作為壹般形式離開了飲食,進入了文化圈,發揮了壹定的精神和社會作用。兩晉南北朝時期,門制度已經形成。不僅皇帝貴族齊聚壹堂,普通官員甚至文人墨客也以誇耀和爭搶財富為榮,多重效應。在這種情況下,壹些有識之士提出了“潔身自好”的問題。結果,路娜和桓溫以茶代酒。南齊的史祖武是壹個比較開明的皇帝。他不喜歡參加宴會。他死前寫了遺囑,說他死後的葬禮要盡量節儉,就放點幹飯,水果蛋糕,茶飯。以及“天下貴賤,鹽亦然。”到了路娜、桓溫、齊武帝時期,飲茶不僅是為了提神解渴,而且開始產生社會效益,成為壹種以茶待客、祭祀和表達壹種精神和情操的手段。飲茶並沒有因為天然的使用價值而被人們完全利用,而是進入了精神領域。

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大亂,各種文化思想碰撞,玄學相當盛行。玄學是魏晉時期的壹種哲學思潮,主要以老莊思想為基礎。玄學學者多為所謂名士,重視門第、外貌、儀態,喜歡虛無、輕盈。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的富貴暫時滿足了士人,終日流連於青山秀水之間,輕奢之風不斷發展,產生了許多輕奢文人。起初有傾訴者,飲酒者也不少,後來傾訴之風逐漸向普通文人發展。玄學學者喜歡說話,普通的說話者也喜歡說話。酒能讓人興奮,但喝多了就會失去理智,胡言亂語,有礙觀瞻。但是茶則可以長時間喝酒,壹直保持清醒,這使人思維清晰,心態平和。況且對於普通文人來說,整天和酒肉打交道,在經濟年是不允許的。天啊,好多玄學家和健談者都從好酒變成好茶了。在他們那裏,喝茶已經被視為壹種精神現象。

隨著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飲茶已經和佛道聯系在壹起。在道家看來,茶是幫助煉“內丹”,升清降濁,化身成仙的好方法;在佛教徒看來,茶是禪修的必要秀場。雖然此時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飲茶儀式,茶的思想原則也尚未明確,但茶已從飲食的物質形態中分離出來,具有顯著的社會文化功能,中國茶文化已初具規模。宋代茶業大發展,促進了茶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的品茶社團,包括由官員組成的“唐社”和佛教徒組成的“千人社”。愛茶的宋太祖·趙匡胤在皇宮裏設立了壹個茶葉辦公室,皇宮裏用的茶葉已經分了等級。茶道成了壹種儀式,賜茶成為皇帝拉攏大臣、盡快照顧親屬的重要手段,也給了外國使節。至於下層階級,茶文化更熱鬧,也有人遷徙。鄰裏之間要敬茶有客,敬“元寶茶”,訂婚時敬茶,結婚時點茶,同房時合茶。民間鬥茶的興起,帶來了烹飪點的壹系列變化。

自元代以來,茶文化進入了壹個曲折的發展時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會層次和文化形態,茶事興盛。然而,茶藝變得復雜、瑣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過於精細的茶藝淹沒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它高貴而深刻的本質。在朝廷、貴族、文人,喝茶成了“飲酒禮”、“飲酒式”、“玩茶”。

元朝蒙古人進入中原,標誌著中華民族整體融合的加速。壹方面,北方少數民族雖然喜歡茶,但主要是為了生活和生理的需要,文化上對品茶、煮茶不感興趣;另壹方面,面對破碎的祖國和外來的壓迫,漢族文化人無意以茶抒懷,而是希望以茶抒懷,磨礪意誌。這兩種不同的思潮,在茶文化中結合起來,推動了茶藝向著樸素、樸素的方向發展。明朝中葉以前,漢人覺得上壹代民族已經滅亡,建國時國家難以為國,所以仍然懷有守節之誌。茶文化依然傳承著元代的潮流,特點是茶藝的質樸,茶文化糖果與自然的和諧,用茶表達自己的苦。這時出現了蒸青、炒青、烘青等各種茶,飲茶也改為“泡茶”。明代不少文人留下了傳世佳作,如唐伯虎的《沏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隨著茶的增多,泡茶的技藝也不同,茶具的款式、質地、圖案也多種多樣。晚明文人在飲酒境界上有了新的突破,註重“盡善盡美”的境界

在那些文人眼裏,事物的終極圓滿就是道,道存在於事物之中。張遠在《茶經》壹書中首次提出了自己的“茶道”理論:“精於制作,幹於藏,凈於泡。細、幹、凈的茶道。”他認為,茶中有壹個“具有內在意義的神”,即“元神”,外顯者稱為“元體”。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申遠是茶的精華,元體是色、香、味的精華。只要我們簡單自然,樸素求實,謙和適度,融會貫通,就能得到茶的真諦。張遠的茶道追求茶湯之美、茶味之真,力求進入見茶色、品茶味、聞茶香、聽茶聲、摩茶具的完美境界。

張大富在此基礎上更進壹步。他說:“世人品茶而不嘗其性,愛山川而不感其情,學而不意,學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訴我們的是,品茶不必局限於水的表象和它的味道,而要深入到本質,即達到壹種精神上的愉悅,壹種純凈脫俗的心境,從而達到壹種超然物外、感情高尚的仙境,壹種天地人合壹的境界。這可以說是明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展和超越。到了清代,茶葉出口已經成為壹種正式的產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年產量從1949年的7500T增加到1998年的60多萬t。茶葉物質財富的大幅增長為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杭州成立第壹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1983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北京成立中國茶人協會。1998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的茶館越來越多。茶文化國際研討會已經開到了第五屆,吸引了日本、韓國、美國、斯裏蘭卡、香港和臺灣。

  • 上一篇:老子讀《道德經》的思想
  • 下一篇:論文寫作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