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藝術的內容包括建築、雕塑和壁畫,它們結合成壹個統壹的整體。石窟的形狀像禪宗石窟,中央圓柱和方形佛教寺廟。造像是敦煌石窟藝術的主體,除了少數高達幾十米高的石胎泥塑外,其余都是彩繪泥塑。壁畫大致可以分為七大類:佛像、神仙、故事、肖像、歷史變遷、佛教古跡、裝飾圖案。
十六國晚期(北梁)的石窟繼承和發展了河西走廊漢晉文化的傳統,同時由於敦煌與西域其他國家的頻繁交流,表現出明顯的西域藝術風格。壹種新的中原藝術風格開始在西魏的窯洞中出現。以中國神話為內容,以骨美、象清為造型特征,註重神韻氣度的表現。北魏時期的墻繪多以土紅為主色調,塗以青色、綠色、赭色、白色,色彩溫潤厚重。西魏以後多以白墻為底色,色調趨於清新淡雅。
隋代是敦煌藝術發展史上的活躍時期,體現了變革的精神,對敦煌藝術的發展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唐代是敦煌藝術的黃金時代,彩塑千姿百態,出現了高達30米的特大雕像;壁畫題材多樣,場面宏偉,金碧輝煌。人物造型、底紋、線描技巧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壁畫題材主要有五種:①佛像畫。有許多單壹的佛像和菩薩雕像,如藥師佛,盧舍那佛,觀音,史鷙,藏傳佛教和密宗題材的菩薩雕像。2通過繪畫。有20多種,如阿彌陀佛、彌勒佛、東方藥師、關武壽、法華、魚寶、維摩詰、老杜茶鬥聖、觀音、文殊、普賢、報恩、華嚴、田、李芑梵天、金光明、金剛、冷嘎、密嚴、酬父母恩、降妖等。隋、初唐時期經典種類較少,場面宏大,構圖嚴謹,內容簡練,壹壁壹鋪,後期種類較多,內容豐富,構圖以壹壁兩三鋪為主。甚至在經典之下加了屏風畫來補充經典。(3)佛教歷史畫和瑞士肖像畫。晚唐時期以和闐、天竺、涅槃、犍陀羅等西域佛教傳說的形式出現,如和闐毗沙門王、陀多洛基、涅槃的水火池、婆羅洲中瑞羅庫雅恩像、中天竺、犍陀羅雙像等。④佛教故事畫。隋朝逐漸銷聲匿跡,唐後期又重新出現,並有太子入海等善舉。有些洞穴裏繪有20多種故事。⑤提供者畫像。人物形象和服飾刻畫細致,形象逐漸增多。晚唐時期,有壹個等距的雕像。並從四個壁下部進入入口隧道的兩個壁。《我駐河西回師使張壹超與河內郡宋家之妻行圖》氣勢恢宏,結構嚴謹,是壹幅重要的歷史畫卷。其規模極為宏大,展現了天堂的壯麗畫卷。條幅畫卷壁畫上,禮儀人物、音樂、舞蹈、隨從護衛等人物被分段繪滿圖畫,形成浩浩蕩蕩的行進隊伍,開創了莫高窟被繪為人身贊壁畫的先河。藝術家們在結合外來藝術精華、繼承和發展前代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創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藝術。
五代的窯洞繼承了晚唐的遺風。宋代的窯洞,形制,內容,技法大多沿襲五代舊風,有少數精美之作。西夏時期基本沒有新的窯洞,只有上壹代的窯洞重建。元代的窯洞從內容到形式都呈現出壹種新的風格,出現了壹些精美絕倫的傑作。在這壹時期的壁畫中,雖然很少有新的題材,但在構圖和著色上都有特點。構圖確定簡化,色彩多以大面積的綠色為底色,整個畫面色彩偏冷。浸粉堆金的手法在壁畫中較為常用,這在上壹代並不多見。
敦煌壁畫所描繪的當時的壹些社會生活場景,反映了中國古代狩獵、農耕、紡織、交通、戰鬥、音樂、舞蹈等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內容。壁畫中的各類人物,保留了歷代各族人民服飾的大量信息。壁畫中繪有大量唐宋時期的亭、閣、塔、宮、城、橋及現存的五座木檐,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形象圖案和珍貴資料。中國的雕塑和繪畫有幾千年的歷史。藝術史中記載的許多著名畫家的作品已經失傳,敦煌藝術中大量的壁畫和彩塑為中國藝術史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莫高窟在明代曾壹度廢棄,至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後才引起人們的關註。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發現藏經洞,洞內藏有4萬余件經書、文獻、文物。從那以後,莫高窟變得更加引人註目。1907、1914年,英國的斯坦兩次帶走了壹萬多件遺書和文物。1908年,法國人佩利奧特從藏經洞中挑選了最好的文獻,帶走了約5000件。1910藏經洞內大部分被掠奪的經書被運到北京,交給史靜圖書館收藏。1911年,日本人醉川立花和吉川光壹郎從道士王手中拿走了約600卷卷軸。1914俄羅斯人奧爾登堡又從敦煌帶走了壹批經書,勘察了石窟,盜走了第263窟的壁畫。1924年,美國華納用壹種特殊的化學膠揭開並盜走了26幅莫高窟壁畫。這些盜竊和破壞給敦煌文物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文化遺產價值:
敦煌石窟藝術是集建築、雕塑、繪畫於壹體的立體藝術。古代藝術家在繼承中原漢族和西域兄弟民族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合外來表現手法,發展成為具有中國敦煌地方特色的佛教藝術品,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族關系和中外友好交往提供了寶貴資料,是人類的文化瑰寶和精神財富。
建築藝術中的500多個洞穴中有492幅繪畫和彩色雕塑,包括禪宗洞穴、宮殿洞穴、寶塔洞穴、圓頂洞穴、“影子洞穴”和壹些寶塔。最大的石窟高40多米,寬30米,最小的石窟不到壹英尺高。
中央塔是早期保留下來的外來石窟形式,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在接受外來藝術的同時,消化吸收了外來藝術,使之成為中國的民族形式。很多都是現存古建築的傑作。
彩塑藝術彩塑是敦煌藝術的主體,包括佛像、菩薩像、弟子像、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樣,有圓塑、浮塑、影塑、好塑。最高34.5米,最小僅2厘米右(山野泥塑木雕像),題材豐富,工藝精湛,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
唐代第17窟人像雕塑,與河西都城的統壹相憎惡,且雕像在侍者附近繪有五線譜,將雕像與壁畫融為壹體,是我國最早的現實主義高僧畫像之壹,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壁畫藝術敦煌石窟藝術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部分是壁畫,壁畫不僅反映宗教題材,還反映了當時的壹些生產勞動場景和社會生活場景,為研究4世紀至14世紀的中國古代社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莫高窟的壁畫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以唐代為最高水平。學者們把敦煌壁畫稱為“墻上的圖書館”。
石窟壁畫豐富多彩,各種佛教故事、山水、亭臺樓閣等建築繪畫、山水畫、花卉圖案、飛天佛像以及當時勞動人民制作的各種場景,是十六國至清朝1500多年間民俗風情和歷史變遷的藝術再現。
在大量的壁畫藝術中,也可以發現古代藝術家在民族化的基礎上吸收了伊朗、印度、希臘等國古代藝術的長處,這是中華民族文明發達的標誌。
不同朝代的壁畫表現出不同的繪畫風格,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是中國古代藝術史上的光輝篇章,為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圖像史料。
敦煌藝術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發現魏晉至北宋時期的經書、文獻、刺繡、畫像等約5萬件。除了用中文書寫的文獻外,約有六分之壹的文獻是用利特文、魯文、慧谷文、吐蕃文、梵文和藏文書寫的。文件的內容包括宗教文獻、文學作品、契約、帳冊、公文和信件等。
敦煌藝術的發現聞名中外,對中國古代文獻的補充和整理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現在敦煌學已經成為國內外學者關註的學科,敦煌遺書被學術界譽為現代古代文獻的四大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