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回歸自然,親近傳統教學設計

回歸自然,親近傳統教學設計

——學習《把課堂還給學生》的思考

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是學生學習知識、培養能力、陶冶精神的主要場所。其構成不僅包括學習用品、課桌椅、黑板、電教設備等物質要素,還包括教師和學生這兩個教與學的矛盾要素。當然,物質的構成元素是不可或缺的,其中壹些元素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性。比如多媒體電教設備的引入,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課堂形式,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當代教育是壹個極大的挑戰。然而,人的因素在任何時候都是最重要的。傳統意義上,教師當然是課堂上的主角,他們作為知識的權威和精神導師主導著課堂。另壹方面,學生作為受教育者和被塑造者,扮演著課堂的角色。也就是說,從主體性的角度來看,教師是課堂上的主角,學生只是配角。學生的壹切學習行為都要以老師的“馬頭”為準。十年課改,這種舊觀點當然被時代修正了。人們意識到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歸根結底,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教師的“教”必須服務於學生的“學”。教師的課堂教學應圍繞學生的“學”來進行教學設計和課程推進。總之,在課堂上,應該讓學生的“學”成為主導因素。“學”的因素越突出,課堂教學效果就越好。應該說,這已經成為教師的理論知識。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著各種不盡如人意的弊端,這就要求我們去偽存真。

我面前這本書《把課堂還給學生——如何建構理想課堂》是作者傑夫基於課堂現狀對教育教學諸多方面進行深入探索和思考的結晶。假期讀書讓我受益匪淺。

把課堂還給學生,不是壹句空話。“歸還”是指教室本來是給學生用的,但是我們老師占用太久了,現在要物歸原主。但是,如果妳占據太久,難免會有壹些不適應,總會有壹些看似不還的情況,想還卻不還。傑夫老師長期紮根教學壹線,從事基層教研工作,課堂是她觀察和思考的主要陣地。她從教育使命、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合作學習、評價與反饋等角度,對如何構建理想課堂進行了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分析的深入闡述。不枯燥,對指導壹線教學,糾正課堂教學中的種種弊端,確實有很好的作用。

最近剛以評委的身份參加了區優質課程的評選。下面,我結合上課的經歷,談談我對傑夫這本書的理解。

壹、吃透教材,把握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

做好教學設計是上好壹堂課的基礎,而做好教學設計,就要認真研讀教材。傑夫老師說:“語文課要提高思維質量,教師首先要提高對課文的解讀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吃透課本’。教師只有對教材掌握透徹,才能有教好的基礎。”

對教材的透徹理解意味著對教材內容、思想內涵、寫作特點、技術語言和編者意圖的全面把握。在此基礎上,合理選擇教什麽和怎麽教。這次有八位語文老師入圍決賽,演講的題目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江洋的散文《老王》。從文體上說,《老王》是壹篇令人難忘的散文。回憶散文的主要特征是:抒發作者的主觀感受,鮮明的自我個性,雙重敘事視角,追求自我統壹。(王榮生教授)通過回憶與老王的交往經歷,江洋把老王塑造成了壹個清貧卑微、精神純潔、心地善良、有仁愛之心的人。但是,塑造這樣的形象不是主要目的。表達對老王這個社會底層不幸者的惋惜,是作者的主要意圖。這種寫作意圖集中在文末的那句話裏:“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壹個幸運的人對壹個不幸的人是壹種遺憾。”這是文章的點睛之筆。因此,在本文教學中,不僅要把老王形象作為教學研究的目標和重點,而且要把作者對老王的惋惜之情的體驗作為重點和難點。也就是說,文章裏其實有兩個“我”,壹個是和老王接觸時的“我”,壹個是若幹年後,逐漸明白為什麽壹想起老王就感到不安的“我”。基於回憶類散文的特點,我們應該著重理解“我”的感受,即“我”為什麽會感到羞恥?應該如何認識“我”的羞恥?

應該說,作為壹篇被很多名師分析過,也教過很多次的課文,這篇文章的特點和教學重點應該是沒有異議的。能夠進入決賽,對教材的解讀分析和正確把握的能力都沒有問題。在教學的側重點上,八位老師沒有偏差。換句話說,我們並沒有只關註老王的形象。而是在帶領學生分析把握老王形象和我前期對老王的關註的基礎上,重點討論作者為什麽“有罪”。首先,八位老師將第八段作為重點文本,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句子,理解老王的善良、感恩和愧疚。沒錯。但是幾個老師壹起討論讀老王和讀“我”,說明目標不夠聚焦,思路有點散。其次,大部分老師對第八段前後暗示“我”對老王不夠關心的詞語不夠重視,沒有引導學生去尋找。這些話也是解釋作者有罪的標誌。包括不知道老王得了什麽病,吃了什麽藥,從不去老王住處,不知道他的死訊等等。這就降低了學生對這個重難點的理解。由於有些老師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沒有把時間安排好,上課節奏前松後緊,沒有時間引導學生完成對文章主要寫作意圖的理解。這些問題歸結起來就是對教材的學習不夠透徹,教什麽、怎麽教都沒有考慮好。正如傑夫老師所指出的:“教師要把課本上的難點問題壹個壹個講清楚,不容置疑地進入課堂,這樣才不會起到被動的作用。”

第二,以學習為導向,巧妙設計,在活動中實現學習目標。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如何恰當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將教材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並以壹定的教學形式呈現出來,是教師專業素質的體現。正如著名特級教師王軍所說,“文本解讀和教學設計之間還有壹座錢山。”可見教學設計的難度。正如傑夫指出的,如何把課堂還給學生?最重要的是把時間還給學生。教學內容的活動化是把時間還給學生,保證以學為本的好方法。在這方面,參與的老師都表現得非常出色。

在整體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合理有序地安排教學環節。它本身呈現的是壹種主動的教學設計。如果壹個老師這樣設計教學過程。

活動壹:認識老王,解決“不幸”。

活動二:管理事件,實現善良。

活動3:分析遺憾,探究意義。

三個環節分別由“知識”、“理性”、“分析”三個詞定位。可以看出,三個環節都是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按照由淺入深的邏輯順序設計的,實際上是三個學習活動。正是有了這樣的活動設計,課堂教學時間才能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

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推敲環節的合理性和前後安排的順序,做到環環相扣,自然合理。這次競賽課,壹位老師抓住文末的句子進行教學設計,全面、簡潔、鮮明、創新。但在詳細介紹了作者的情況和寫作背景後,老師帶著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了江洋是“壹個幸運的人”、老王是“壹個不幸的人”的句子。不清楚。江洋自稱是壹個“幸運的人”,體現了壹個敢於反思的人文主義者的精神,他絕不能簡單地坐以待斃。如果老師改變前兩個環節的順序,先問學生:作為“不幸者”的老王的不幸是什麽?江洋稱自己是“壹個幸運的人”。運氣在哪裏?盡量從課文中找依據。然後展示寫作背景,介紹江洋在文革中遭受的非人待遇,從而加深學生對作者人格魅力的理解。

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八位教學老師表現出了良好的敬業精神,根據學習情況、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設計了許多別出心裁的活動。

比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老王的形象,有的老師設計了壹個“選詞補充老王檔案”的活動。指導學生從婚姻狀況、身體狀況、親屬關系等方面對課文進行梳理,取得良好效果。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揣摩課文語言,教學老師采用了增刪替換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有的老師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老王孤獨無助的悲慘,把原文“壹個哥哥死了,兩個侄子不值錢”改成“壹個哥哥死了,兩個侄子不值錢”,讓學生大聲朗讀。在朗讀中,學生們體會到了原文更能表現老王孤獨無助的悲劇命運,體會到了作者所蘊含的對老王的同情。

散文是表達個體情感的文學作品,分析語言是最重要的方面。其中,抓住關鍵詞、背誦、咀嚼是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很多老師對此深有體會。比如,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第八段時,可以抓住“馬賽克”、“骨架”、“緊”等詞語,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用詞的準確性,體會到老王臨終前難以登門表示感謝的善良和正義。

文中還有壹些地方沒有完全說出來,留給人們深入探討的空間。教師如果能找到這些空白點進行教學設計,往往能極大地激活學生的思維。正如傑夫指出的那樣,教師應該努力為學生創造思維情境,激發他們的思維。對於語文教學來說,最佳的思維情境來自於對文本語言的合理選擇和運用。比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老王臨終前用有價值的東西來感謝我的恩情,他在文章中抓住他的壹句話,描述“我不要錢”,設計了這樣壹個演講活動:“我不要錢,我只要——”。通過這個活動,引導學生說出老王沒有說的潛臺詞,更好地理解老王內心的善良。

設置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思考的好方法。比如,根據對江洋善良的分析,有個老師問了這樣壹個問題:“妳覺得江洋應該感到羞恥嗎?”這個問題引發了同學們的熱烈討論。有人認為江洋對老王已經很好了,不用感到羞恥;也有人認為江洋還是不夠關心老王,應該感到慚愧。持兩種意見的同學結合課文闡述自己的觀點。通過這樣壹個具有爭議性和思辨性的開放性問題,促進學生對人物和主題的理解。

有的老師把第八段老王拖著病體到門口的話變成了詩歌,配上深沈的音樂,用深情的朗誦傳達了對老王的同情和贊美。課堂氣氛特別好。

以上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為了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在活動中實施語文和言語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言語表達水平。這些演講實踐活動是在深入學習教材和掌握學習條件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內容和活動形式緊密結合,效果良好。但也有壹些老師在活動設計上犯形式主義錯誤,為了形式而形式。表面上看,活動設計很有新意,但細想之下,可以看出其設計的形式並不是完成教學任務所必須的,有添加新詞的意思。例如,壹位老師設計了壹個活動,在整個課堂上給文章的語言添加感嘆詞。形式簡單,意義不大,有些地方確實沒必要加感嘆詞。這樣的活動對學生來說真的很難。好幾次老師讓學生用他設計的活動形式表達自己,學生都忘了加感嘆詞。不是我不想加,真的沒必要。像這把劍這樣不考慮現實而盲目創新是不可取的。

第三,關註學習情況,認真聽講,提高課堂對話的有效性。

課堂是師生雙方交流、互動、有序推進的過程。在課堂立場上,現代理念倡導師生間的主體間性。即妳中有我我中有妳的交錯關系,而不是二元對立的雙主體關系。教師作為課堂教學行為的組織者和指導者,以平等的姿態參與課堂對話,以自身的知識、能力和經驗優勢引導學生的思維,以有效的對話促進教學的良性發展。能否有效參與課堂對話是判斷壹個教師專業素質是否合格的重要方面。這就需要老師提前對教學進行周密的預設,對學生的答案進行各方面的預測。正如傑夫老師所說,“壹堂好課是預設與生成的有機結合。”評估包括對教學內容的深入學習和透徹掌握;還包括對學生學業情況的深入分析。教師不僅要提前了解自己的求知欲,還要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關註自己學習的動態發展,及時調整教學思路。

比如,八位老師在課前與學生見面後,非常重視對學生閱讀的了解。有的用親自背誦課文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的用提問的方式喚起學生對全文的感知,有的用自我介紹的方法巧妙地介紹課文學習,引導學生學習回憶散文的方法。有些老師通過課前互動發現學生對課文的預習不夠,就及時調整思路,讓學生重讀課文。這反映了老師們對學習的重視。

當然,對學習情境的強調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教師應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或予以肯定或糾正,並對學生的發言做出及時的評價和反饋。課堂對話的質量直接反映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比如競賽課,學生根據老師布置的任務,從課文中探究,找出老王是壹個什麽樣的形象。我發現“他可能根本就沒想到”這句話用了壹輩子,體現了老王善良的品質。這時老師提示他換壹個更準確的詞,學生想到了“誠”字。正如傑夫指出的,錯誤是寶貴的教學資源,是課堂教學的生成點。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對話中的錯誤,及時捕捉,動態生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與備課的充分性有關,也與教師的能力和素質有關,需要教師積極實踐和訓練。壹些教師在這方面表現出明顯的不足。未能糾正學生答案中的錯誤,不予理會。如果老師問老王是個什麽樣的人,有的同學回答“無私奉獻”。這顯然是壹個不正確的答案。但是老師沒有糾正。我想這個答案壹定出乎老師的意料。情急之下,他不知道該如何糾正學生。宇易老師在這方面樹立了壹個很好的榜樣。她在教課文《宇宙中有什麽》的時候,課文中有壹句話“宇宙中有幾千萬顆恒星”。壹個學習不好的女生怯生生地站起來問了壹個問題:“老師,多少錢?”其他同學嘲笑她說,不是十億美金嗎?我都不知道。女孩壹臉羞愧地坐了下來。但是,宇易老師問:“既然絕對是幾十億,為什麽不把文中這句話直接寫成幾千億?”這個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思考,體會到了作品語言的奧妙。這是壹個優秀教師素質的體現。我們必須向宇易老師學習。正如傑夫老師所說:(對於學生的錯誤答案)教師要“根據情況引導學生自悟”。

總之,課堂教學要立足於學生的終身發展,回歸教育本位,尊重科學規律,真正把課堂變成學生的“學校”,把課堂還給學生,讓教育回歸本真,從而構建符合當代教育理念的理想課堂,完成教育賦予課堂的歷史使命。

  • 上一篇:我能在哪裏到達那裏?北京市道路運輸管理條例?
  • 下一篇:土壤處理有哪些類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