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繡在民間很受歡迎。當時刺繡是成都周邊農村的副業,有的家庭代代相傳,所以民間有很多刺繡高手。然而,勸業局對刺繡的大力研究和創造反過來促進了民間刺繡業的發展,刺繡行和刺繡店的數量增加了。市場需求刺激了蜀繡技術的進步。隨著刺繡技術的提高,蜀繡出名了。據說清朝的宮廷繡品很多來自四川,成都普查產的是大話西遊的產品,比東方產的好十倍。這自然取決於蜀繡固有的傳統。據統計,蜀繡有12針,有130多種,是四大名繡中最豐富的,有70多條錦線是蜀繡獨有的。所以當時來成都的外地人多買幾十年前的老繡品當玩物,可以出大價錢,比如女人的裙子,當門簾。官場,買了就是茶幾上的封面;神繡帳會買下來當屏風掛在墻上(《成都總覽》),當然它精美的繡圖還是很珍貴的;實用性轉化為享受,是其審美價值的提升。從清末成都的刺繡作品和地方誌中所列的勸導局的刺繡作品可以看出,蜀繡在當時非常註重日用品的生產。這是蜀繡民間性的壹個突出方面,生活需要,民間也不乏刺繡。城鄉婦女在閑暇之余,常常給自己的鞋帽枕套頭巾甚至被套刺繡。修行特別好的成為大師。比如王松軒的《成都婦女史》,她自己做彩線,用著名的粉彩繡出來,特別是作品和素描,受到市場的追捧。那時候刺繡很時尚,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所以我愛家,渴望天下名品。比如上海鹿香園顧家的刺繡,從明朝流傳到清朝,把宋元名畫題材融入刺繡,而且都是精美絕倫。世界上稱之為顧繡,是典型的閨畫繡,是民間刺繡的代表。清末成都和蘇杭壹樣,銹店經常用顧繡招牌。雖然意在包裝說明其繡品不錯,但也說明蜀繡可以吸收顧繡技藝。據說清道光年剛從蘇州調到四川,隨行的戲班裏就有三位服裝刺繡高手,都是男性,對刺繡技藝很在意。後招弟子傳授技藝,將顧繡之法融入蜀繡。如今蜀繡的老藝術家幾乎都是男性,原因是當時的招術局限於世俗禮法,不能招閨閣女子。改革開放後,湧現出郝淑萍、楊德全、孟德誌、吳、彭世平、等壹批中老年蜀繡工藝大師。他們很好地傳承了蜀繡的針法和藝術風格,使蜀繡藝術達到了壹個新的水平。他們研究和發明了蜀繡的針法和品種,如亂針繡、雙面繡、雙面異色繡和雙面異繡,並在這壹時期產生了許多。
如今的四川刺繡,似乎又恢復了女兒的本來面目,很難再見到男性刺繡工人。張良《繡賦》中有壹句話:求創作之巧,固裝飾於萬物...看著影子自以為是,看著鏡子自怨自艾,把衣服裝飾得光彩奪目...要表達刺繡的功力,刺繡的感覺,刺繡的美,不是壹個非女兒的作品可以形容的。沒有女工刺繡的印象,怎麽能欣賞到刺繡花鳥日新月異的閨閣場景,怎麽能以人的視角感受到兒女願花花世界的情懷(清範瑋琪山《憶繡》詩)?川繡蜀繡的繡坊,遠沒有過去繡樓小姐的情調,也不是懶繡。蜀繡作為壹種古老的工藝,以其獨特的工藝(如雙面繡,三種不同的刺繡,不同的顏色和不同的針兩邊)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圖案(如蓮鯉,竹林雉,山水熊貓花鳥人物等)受到東西方的青睞。).可以作為商品購買,可以作為工藝品包容和傳承民俗文化。
進入新世紀後,科技飛速發展,電腦刺繡充斥市場。人們的身上、包上隨處可見電腦刺繡圖案,既經濟又美觀。誰還費時費力弄個蜀繡圖案在身上?再加上蜀繡老藝人眼睛不好使,年輕姑娘不願意學,沒有耐心坐以待斃。因此,作為國家級民間藝術瑰寶的四川,正面臨著失傳和滅絕的局面。
2015國家質檢總局批準成都6家川繡作坊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2013四川成都質檢院在蜀繡之鄉郫縣安靖鎮成立蜀繡檢測中心。在成都郫縣安靖鎮成立了蜀繡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四川蜀繡職業技能培訓中心、成都職業鑒定中心蜀繡分中心、天府蜀繡文化創意產業園。郫縣工商聯蜀繡行業商會牽頭的6個作坊也相繼成立。2007年6月5日,文化部確認四川成都的郝淑萍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郝淑萍、康寧被列為蜀繡國家級傳承人。重慶市級傳承人包括李尚禹、胡惠琴、李淑蘭和黃敏。2014,楊、易、陶曉鳳、易敏成為蜀繡市級傳承人。
康寧創造了雙面異形多彩刺繡。其雙面異彩刺繡《謎》獲“2004中國民間藝術百篇故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金獎。
郝淑萍在壹批學生中重點培養年輕傳承人,學徒人數已達38人。如今,成都有超過65,438+00家專門從事蜀繡的工作室和公司,員工超過2,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