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西寧的文化產業怎麽樣?越具體越好!最佳答案有加分~

西寧的文化產業怎麽樣?越具體越好!最佳答案有加分~

西寧:來自歷史深處

古代的敘事

在很多人心中,這座建於魏晉十六國南梁時期的黃土臺,是最能代表西寧文化內涵的古建築。它高大雄偉,氣勢非凡,承載著西寧滄桑的歷史記憶,讓很多西寧人毫不猶豫地對它附加了太多的想象和傳說。正如壹位世代生活在老虎臺下的西寧市民所說,“老虎臺讓我們感受到了祖先的偉大和崇高。”

然而,在青海民族大學教授易宜智看來,老虎臺只代表了西寧歷史中的壹個片段。“西寧來自歷史,也應該從歷史中尋根。”俞老師這樣說。

讓我們把目光放到更深更廣的場景中,因為只有在那裏,我們才能體會到壹郎先生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1973、10年6月,考古人員在西寧市北川上孫家寨村發現了壹個舉世聞名的彩陶盆。這個誕生於5000年前的彩陶盆,成為人們研究河湟地區乃至黃河上遊新石器時代人們生活狀況時不可忽視的重要物證。它非凡的藝術價值是早期人類智慧的結晶。

1991年,我省考古工作者在西寧北川小橋地區發掘了納什遺址,4000年前至3500年前西寧地區古羌人的生活逐漸展現在我們的眼前。

隨著考古工作的全面展開,西寧的歷史輪廓逐漸清晰在我們眼前。

據尤以智先生考證,出現在後漢《西羌傳》中的武以劍是第壹個被寫進史書的西寧始祖。

此後,經過漢朝的苦心經營,南北朝的戰亂,隋唐的武功,西寧迎來了更大的輝煌。

北宋時期,西寧被稱為“周憲”。宋徽宗奉寧第三年,為1104,國號改為“熙寧”,意為西方和平。

時至今日,在西寧南環高速公路邊上,仍能看到壹段古城遺址,這是北宋時期修建的清唐城遺址。

據《清唐璐》記載,清唐城“位於湟水以南,寬20裏,邊開八門,中間壹城。”

雄壹先生說:“這個規模挺大的,明朝的西寧衛城只有它的壹半。”從清唐城遺址的規模,不難看出當年西寧的繁華,以及統治者對西寧這壹邊疆地區的重視。

當地歷史學家楊文生先生告訴我們,今天的西寧就是在衛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楊先生為我們描述了西寧衛城的規模。

西寧衛城呈方形,四周九裏壹百八十步三尺,約5313米。城高五尺,約16米,有四門。每個城門上都有城樓,雄偉壯觀。

雖然如今西寧的衛城遺跡不多,但西門、南壇、東關等與衛城相關的地名,仍被壹代代西寧人沿用,這是歷史留給今天西寧人最珍貴的記憶。

2008年,西寧北門城樓重建工程竣工,再現了西寧衛城的宏偉壯麗。

楊文生說:“西寧北門的重建,體現了西寧市委市政府近年來對文化事業的重視。西寧北大門作為西寧壹道亮麗的風景線,有效提升了西寧的文化品位,增添了西寧的文化魅力。”

多元文化塑造魅力西寧

西寧位於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界處,歷史上是壹個多民族聚居地。

西漢時期,第壹批定居田間的漢人進入西寧,開啟了西寧的移民史。此後,來自遼東的吐谷渾與當地羌人混合,建立了吐谷渾王國。唐朝吐蕃進入河湟谷地後,給這片土地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文明形態。自元代以來,大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牧民和商人不斷遷入西寧,迎來了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高峰。到了明代,大量外來移民再次遷入西寧。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移民,不僅和當地人民壹起促進了西寧的繁榮進步,也造就了西寧獨特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

在西寧市南山山頂,矗立著壹座雄偉的寺廟——南禪寺。南禪寺創建於明朝永樂八年(公元1410)。據說最初的南禪寺是由山門、關帝廟和在關帝廟上修建的戲臺組成的。後來不斷擴建修繕,終於演變成今天西寧著名的佛寺。

土樓山離南山很遠,土樓觀就在土樓山的腰上。由於土樓觀和南禪寺的地理位置,西寧人習慣稱土樓觀北寺。

據北魏地理學家李道元在《水經註》中說:“湟水在東,土樓在南,樓北在山平原上,峰高三百尺……”可見土樓觀由來已久。

歷史學家證實,土樓廟最初是東漢時期當地人為保護阿強隊長而建的祠堂。東漢末年,佛教傳到河湟地區,土樓祠堂成為佛教的主要活動場所。魏晉南北朝時期,青海路在絲綢之路上的作用逐漸加強,經由青海前往天竺的僧人與日俱增,土樓祠堂也迎來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到了清代,土樓祠堂逐漸成為道教活動的場所。

其實稍微了解西寧歷史地理的人都知道,南北兩山上的壹寺壹景,只是西寧多元文化現象的壹個縮影。千百年來,南禪寺、土樓觀,以及矗立在西寧大街小巷的各族人民建造的標誌性建築,共同譜寫了西寧的和諧,為西寧創造了獨特的文化景觀。

趙偉忠是壹名來自深圳的攝影師。2009年8月2日,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走過中國很多城市。像西寧這樣將漢、藏、回、蒙、撒拉族等眾多民族文化元素融合在壹個城市之內的城市,實屬罕見。這是西寧最獨特、最珍貴的文化財富。可以說不出西寧就能領略青海各民族的風土人情。”

文化多樣性給西寧的旅遊業帶來了巨大的活力。近年來,隨著“中國避暑之都旅遊圈”的形成,有關部門將西寧周邊200公裏範圍內的風景名勝區納入“中國避暑之都”旅遊圈。西寧以文物古跡、文化遺產、民族民間藝術資源為依托,大力發展特色文化旅遊,取得了很大成績。

記者從西寧市旅遊局了解到,目前,西寧有塔爾寺、藏醫藥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新路4個國家4A景區,東關清真大寺、南山公園、人民公園、贊比林卡、老爺山5個國家3A景區。以西寧為中心的知名節慶活動有12個,來西寧旅遊的人數逐年增加。

西寧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在此,不妨回顧壹下西寧近年來在文化保護方面的巨額投入。

2004年,西寧納什遺址博物館開工建設。西寧市文化局壹位工作人員在開工儀式上說:“城市的發展不僅僅是外在形式的變化,更是內在文化的豐富支撐。文物是文化的記憶和延伸。合理開發利用納什的古代文物,對於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將起到積極的作用。”“納什遺址博物館徹底改變了西寧作為省會沒有博物館的現狀。通過近十年的納什遺址研究和宣傳工作,納什遺址已經具有壹定知名度,成為我省的文化品牌。”

2004年7月30日,位於西寧市為民巷的壹座有著60多年歷史的西北民居迎來了新生。就是號稱新路的馬步芳府。這壹天,新路整體改造正式拉開序幕。在修繕的基礎上,還在新路建立了青海民俗博物館。

2008年,西寧市相關部門開始對城隍廟進行調查。

2009年5月5日,大型視聽舞蹈詩《天上人間》在西寧與觀眾見面。《天堂裏的天堂》是西寧市重點文化工程之壹。這是壹部圍繞建設旅遊大省發展戰略,展現夏都西寧文化內涵和魅力的高度藝術化劇目。天堂裏的天堂將通過文化和旅遊的結合,更好地宣傳美麗的青海和迷人的夏都。

而這些只是西寧人在文化保護和發展方面所做的諸多工作中的壹部分,因為這些艱辛的努力,展現了西寧這座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蘊。

西寧市旅遊局副局長孔有鵬說:“文化是壹個城市精神風貌和人文氣質的體現。近年來,西寧加大了對文化古跡和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生機和活力。這是西寧人文化意識的轉變,西寧會大有作為的。”

西寧:建設青藏高原中心城市

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西寧的發展。2008年6月5438+10月10,省委書記強衛提出要把西寧建設成為“青藏高原上更加繁榮、更加美麗、更加宜居的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同年2月3日65438,省委書記強衛在考察西寧城市建設發展時提出“城市要有特色,建築要有個性,市民要有精神”。

在遙遠的歐洲流傳著這樣壹個故事。

傳說很久以前,壹個美麗的女孩住在壹座城堡裏,三個勇士同時愛上了她。

壹個武士給了她壹頂王冠,壹個武士給了她壹把劍,另壹個武士給了她壹塊金磚,但是女孩誰都不愛,只好向花神求助。

花神深知愛情不能強求,於是把皇冠變成了花,把劍變成了綠葉,把金磚變成了燈泡。這朵由王冠、劍和金磚演變而來的花是象征愛情的郁金香。

2009年7月25日,記者從西寧人民公園綠化處了解到,郁金香最初生長在青藏高原。這種珍貴的花卉於1554年從土耳其傳入歐洲,成為許多國家的寵兒。

郁金香回歸故裏

郁金香傳入西寧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1989西寧人民公園郁金香引種成功。

65438-0994,西寧市人民公園舉辦公園首屆郁金香花展。

從此,每年春夏之交,觀賞郁金香成為西寧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

隨著郁金香種植的成功,有關部門看到了其潛在的經濟價值,青海郁金香節在這座古老的高原城市應運而生。

西寧花卉協會高級工程師王清平說,郁金香是涼性花卉,全國只有青海最適合種植。上世紀末,我省有意建設郁金香種球基地,挖掘郁金香的潛在價值,於是相關部門在幾屆成功郁金香展的基礎上,開始策劃舉辦大型郁金香節。

2002年5月,首屆中國青海郁金香節在西寧舉行。正是在這次花節上,“中國夏都”這個全新的概念第壹次出現在人們的腦海中,也就是從那時起,“以花為媒,推廣夏都品牌,展示高原獨特的旅遊資源”成為西寧各族人民的知識。

2009年8月3日,記者從青海省旅遊局獲得了這樣壹組數據:

2002年郁金香節期間,我省接待遊客1.22萬人次,旅遊收入481萬元。

2004年郁金香節期間,我省接待遊客1.32萬人次,旅遊收入521.4萬元。

2005年郁金香節期間,我省接待遊客654.38+0.46.5萬人次,旅遊收入5.63億元。

2006年郁金香節期間,我省接待遊客1.64萬人次,旅遊收入61.37萬元。

2007年郁金香節期間,我省接待遊客654.38+0.806萬人次,旅遊收入68734萬元。

2009年,郁金香節與中國青海投資貿易洽談會成功聯姻。在為期4天的青海投資貿易洽談會暨郁金香節上,來自29個省區市的代表團、3930余名國內外嘉賓和客商參展,簽約合作項目136個,簽約總金額398.74億元。

這些逐年遞增的數字,足以說明郁金香節已經成為推動西寧旅遊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西寧贏得了“夏都”的美譽

考古研究表明,古代的西寧是壹個植被茂盛,氣候溫暖的地方,極其適合人類居住。久而久之,西寧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氣候惡化、植被退化等諸多生態變化,最終形成了今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氣候特征。

青海師範大學張教授是對青海氣候變化和地質演化有深入研究的專家。他說:“西寧地處青藏高原東緣,半幹旱大陸性氣候,大氣較為幹燥。每年六七八月份,全國很多城市酷熱難耐的時候,西寧卻涼風習習。”“西寧沒有真正的夏天。氣候的特點是春秋相連。夏季平均氣溫在10℃至25℃之間。沒有暖氣,也沒有蚊蟲叮咬。是不可多得的避暑勝地。”

也許正因為這個原因,在剛剛公布的第六屆(2009)中國夏季旅遊城市排名中,西寧在“中國十大夏季旅遊城市”中名列第五。

2009年7月24日,北京客人趙在巷壹家收藏品商店前閑逛。他說,雖然是第壹次來西寧,但對西寧並不陌生,因為近年來,青海打著“中國避暑之都”的牌子在北京舉辦了很多旅遊推介活動,有關部門甚至在北京地鐵站裏打廣告,西寧成為很多外國人最向往的避暑勝地。

西寧的夏天涼涼的,“中國夏都”這壹文化品牌孕育著無限生機。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來西寧避暑的外國遊客日益增多。今年6月以來,西寧大大小小的旅館出現了“壹鋪難求”的情況。

省內壹家旅行社的經理說,入夏以來,他們每天都要送客人去青海湖景區,遊客有250到300人。

據鐵路部門反饋,從2005年開始,每年暑期,北京、上海、鄭州到西寧的列車基本都是滿員。

據航空部門介紹,南航、深航等航空公司增加了西寧的航班和航線。

難怪壹位在西寧從事旅遊的人會有這樣的感受:從2002年首次推出到今天,“中國避暑之都”這個城市旅遊品牌是西寧旅遊的代名詞,也有很多外地人通過這個品牌走進西寧,了解西寧。

生態西寧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古人認為,壹個城市最合理的布局,從來都是背山面水的強調,陽光照陰。西寧海拔2275米。背靠青藏高原,面向中原,形成仰望高原,俯瞰東南的態勢。這種布局完全符合古人對城市景觀的要求。

西寧不僅地處兩山之間的山谷,也是三江交匯之地。這種地貌使西寧形成了高山平湖與田園風光、南方水色與遼闊原野、金色海洋與丹霞赤壁融為壹體的自然風光。

站在西寧城裏,我望著南北兩山,卻見南山山巒綿延起伏,從城裏走來;北山丹霞巍然屹立,城墻巍然屹立,盡顯陽剛之氣。這樣剛柔並濟,兩座山的地理特征在全國都不多見。

俯身水面,只見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三條巨大的河流環繞著城市,河漫灘濕地上植被茂盛。在都市人崇尚回歸自然的今天,這樣的風景無疑是非常吸引人的。

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西寧的大氣、景觀、鄉村、農作物自有記載以來,沒有受到過有害元素的汙染。此外,西寧大部分市民熱衷於美化環境,種花種草,形成了西寧處處綠蔭繁花的生態環境。“泉水遍地,戶戶垂柳”曾經是西寧眾多泉水的真實寫照。近年來,西寧加大了城市綠地建設和城市綠化樹木改造力度。麒麟灣公園、北門泉等綠化工程的建成,為西寧增添了無限魅力。

良好的自然環境賦予人們健康的生活態度。現在每到周末,都有很多遊客來南川河邊的小花園遊玩。人們在這裏泡壹碗茶,享受難得的閑暇時光。當他們興奮的時候,他們會壹起唱“花兒”,展示他們的才華。更有甚者,興致勃勃而來的人們,帶來了他們所有的樂器,開放場地自娛自樂,引得路人紛紛駐足觀看。於是有人評價西寧:“只有成都能配得上這樣悠閑的生活方式。”

著名驢友、作家尤永波也對西寧贊不絕口:“在旅遊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生態無疑是壹種城市文化,西寧良好的生態環境可與許多歐洲城市相媲美。”

如今“生態西寧”已經成為繼“中國夏都”之後,青海呈現給世界的又壹張標誌性名片。

多元文化在這裏交融。

西寧雖然地處偏僻,但有發達的交通網絡與中國內地相連。

據了解,西寧至首都北京的鐵路裏程為2090公裏,從上海出發的鐵路總裏程為3401公裏,從廣州出發的鐵路總裏程為3215公裏。在交通工具日益發達的今天,這樣的距離簡直觸手可及,便捷的交通條件成為西寧發展旅遊的可能,發達的航空網絡讓西寧成為不可推卸的壹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家洪亮在調查西寧的交通狀況後說:“通過擴大城市規模,西寧將成為青海省的區域交通樞紐,它可能發展成為青藏高原的高科技產業基地和旅遊服務基地。”

交通的便利給西寧帶來了文化交流的便利。走在西寧街頭,幾乎可以聽到全國任何壹種方言,吃到很多外地小吃。有專家指出,當代西寧的文化輻射作用越來越突出。

打破西寧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

西寧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提升了西寧的文化品位,促進了西寧的經濟發展,也樹立了西寧對外宣傳的良好形象。但不可否認的是,西寧也面臨著經濟基礎薄弱、觀念落後等發展困境。

文化產業何去何從?7月30日,本報記者采訪了省內相關專家,期待他們的觀點能給我們帶來啟示。

“總體來看,西寧的文化產業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西寧的文化產業仍處於較低的發展水平,這與其豐富的文化資源很不相稱。”談及西寧的文化產業建設,青海省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馬金虎這樣說。

馬金虎認為,西寧市文化產業發展相對落後表現在認識和發展理念落後、產業規模小、結構不合理、文化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文化經營市場活力不足五個方面。

馬金虎說,目前,西寧市文化產業發展散、弱、小。與此同時,以傳統文化經營為主,以信息化、數字化為核心的軟件業、影視業、會展業、音像業等新興產業發展緩慢。此外,很多地區的文化產業結構相似,碎片化,產品大多壹哄而上,要麽是鄉村旅遊,要麽是節慶活動。質量得不到保證,沒有努力開發本地區獨特的文化產品,很難形成有需要商品的文化產業鏈。同時,西寧的文化管理部門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低,缺乏龍頭企業;經營機制僵化,經營活力不足。目前全國還沒有知名的企業和品牌。此外,市場法制建設起步較晚,消費市場運行不規範,沒有形成規範有序的文化市場環境。這些都制約了西寧文化產業的發展。

馬金虎的觀點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西寧市太陽部落經理易剛先生表示,長期以來,西寧的文化產業尤其是演藝產業呈現壹哄而上的態勢,嚴重制約了演藝產業的發展。易剛希望有更好的方法來打破這個瓶頸。

馬金虎針對這種情況說:“西寧的文化產業企業數量在逐步增加,但在文化策劃、工藝美術研發、設計等方面勝任的人才非常少,這在壹定程度上阻礙了文化產業向廣闊的新領域發展。更重要的是,西寧在文化資源的內涵上缺乏深度挖掘和創新,無法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產品和品牌企業,發展後勁不足,使得文化資源與高科技相結合的高附加值、高回報的品牌文化產品難以批量湧現。”

青海省社會科學院文史專家崔永紅同意馬金虎的觀點,並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來解決這樣壹個難題。

他認為文化資源不等於文化產品。只有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打造產品,才能培育高品位的文化品牌,進壹步發展文化產業。

崔永紅認為,西寧發展文化產業的當務之急是成立專門機構管理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明確文化產業發展目標和方向,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

崔永紅也說過:“資本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西寧經濟不發達,資金相對困難。單純依靠有限的政府投入是不可能把文化產業做大做強的。因此,積極拓展融資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非常重要。西寧財政要繼續加大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大引導資金投入,鼓勵和帶動社會力量興辦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同時,積極開辟多種形式、安全有效的融資渠道。鼓勵政策吸引非文化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和境外資金進入文化產業。”

針對西寧文化產業的發展,崔永紅給了我們以下建議:

西寧有關部門應結合本省實際,出臺壹些地方性法規,從市場準入、經營、競爭等方面規範青海省文化市場秩序,確保文化產品的開發和經營符合市場運行規律,積極引導公眾的文化消費理念。同時,文化產業本身也要運用高科技手段,加強文化產品的創作和開發,增加文化生產、包裝和傳播的科技含量;利用現代技術更新傳統文化產品和服務,提升文化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人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崔永紅認為,有關部門要有計劃地培養壹批既有文藝專業素質又有市場經濟素質的復合型管理人才,特別要註意培養或引進壹批既有開放的文化創新思維又有現代科技素質和管理能力的人才,通過多種方式的培訓學習,提高現有文化生產管理人員的素質,造就和凝聚壹批懂生產、會經營、善管理、德才兼備的文化產業管理人才。

依托文化,西寧旅遊前景無限——訪西寧市旅遊局副局長孔有鵬

持續多年的暑期首都旅遊熱今年達到新高峰。從6月份開始,西寧大大小小的酒店就出現了“壹鋪難求”的情況,旅遊車輛的需求也壹直供不應求。8月3日,西寧市旅遊局副局長孔有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造成這壹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青海省加大了對“美麗青海”的宣傳力度,環湖賽、攀巖賽、黃河賽等壹系列賽事的舉辦,以及西寧文化產業的發展推動了西寧旅遊業的進步。

記者:妳認為是什麽原因導致了今年西寧遊客的井噴?

孔有鵬:首先,西寧是青海唯壹的中心城市,優先級很高。它是我們青海旅遊的集散地。大部分來青海的人都要經過西寧,這使得西寧的旅遊設施占全省70%以上。這是西寧最大的優勢。

近年來,我省提出了建設旅遊大省的戰略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也確定了西寧旅遊業發展的方向,就是把西寧建設成為高原旅遊的目的地和集散地,並根據這個目標進行了巨大的投入,極大的促進了西寧旅遊業的發展。

西寧是青海省旅遊資源豐富的礦區,其豐富的旅遊資源和獨特的自然景觀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

此外,“清涼夏都”和“生態西寧”是我們為西寧旅遊推薦的兩大品牌。我們做了很多宣傳工作,比如和青海省有關部門合作,在中央媒體上做了很多西寧旅遊產品的宣傳,在北京地鐵站上也做了專題宣傳。

今年,為了擴大內需,國家旅遊局要求我們重點發展國內旅遊客源的方向。根據這個指示,我們在西寧的旅遊客源地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做了大量的宣傳和產品推薦,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西寧。

在西寧,我們還為所有星級酒店配備了西寧旅遊指南和旅遊宣傳單,希望能幫助遊客在西寧旅遊。

記者:妳怎麽看待文化和旅遊的關系?

孔有鵬: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沒有文化,旅遊業就不會發展。

西寧不僅依靠涼爽的氣候和原生態的景觀吸引遊客,還依靠多元的文化吸引遊客。

西寧有265,438+000多年的歷史。各民族文化在這片土地上相得益彰,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和包容淳樸的文化品質。

異地旅遊是因為文化需求,想了解壹個地方文化的特點。壹個有旅遊潛力的地方文化,要滿足遊客求新、求知、求新的心理需求。我覺得西寧的文化特色完全可以滿足外國人對民族風情和地域特色的心理需求。

記者:西寧為旅遊業發展做了哪些工作?

孔有鵬:我們知道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旅遊產品是相輔相成的。近年來,西寧在旅遊文化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在旅遊線路的設置上,我們有宗教旅遊線路、體現民俗的旅遊線路、體現生態環境的旅遊線路。這些旅遊線路的設置體現了西寧獨特的文化。

  • 上一篇:藏族服飾的特點
  • 下一篇:認清現實,認清中國大數據產業的痛點和難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