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封建莊園和西歐農業的發展
1.西歐封建莊園
莊園是西歐封建制度的經濟表現形式。貴族的采邑可能是壹個莊園,也可能是十幾個或幾十個。壹個莊園包括壹個或幾個村莊。莊園的耕地分為兩類,壹類是貴族直領地(自營土地),壹類是農奴土地。在11世紀,采邑的大部分居民都是農奴。他們被束縛著,沒有領主的允許,任何人都不允許離開封地。其實在村外的世界還很陌生很危險,到處都是同樣的封地的時候,很少有人打算離開。因為封地裏的村莊提供了更多的安全感和家庭紐帶,也讓人們更容易找到鐵匠和牧師。村民們輪流在領主的地裏幹活,把自己的壹些農產品交給領主。此外,還有人頭稅、年貢、磨坊使用費等。
根據耕作制度,耕地分為三部分:春耕地、秋耕地、休耕耕地、周年輪作。這是壹個三苗圃系統。每個農奴在每塊土地上都有壹塊,通常是很長的壹塊。養殖時,4 ~ 8頭牛需要拉重犁,需要相互配合。因為每個家庭都是壹塊狹長的土地,種什麽,什麽時候種也需要互相協調,所以農村公社往往存在於莊園裏。莊園裏還有森林、牧場、水源,都是農民使用的。
至於耶和華,他不能剝奪農民的財產,也不能把他們趕出自己的土地。這是公認的封建法律。
與西歐的封建莊園不同,中國的封建莊園是地主經濟,不是領主經濟;中國地主的土地所有權與政治主權相分離,莊園中沒有西歐領主的行政和司法特權;中國莊園搞服務租金;房客和顧客沒有像西歐那樣強烈的個人感情。
農業的發展
西歐農業的發展有利於農業技術的進步。壹是普遍實行三圃制,勞動生產率提高15%以上;其次,重型輪式犁取代了過去只能犁貧瘠沙地的犁,輪式犁可以犁草地和肥沃窪地,擴大了耕地面積和質量;三是利用馬力進行農業生產。羅馬人總是把馬具套在馬的脖子上。拖重物的時候,他們可以用牛,但是用馬的時候,容易窒息。到了十世紀,他們發明了胸前馬具,套在馬的肩膀上,不僅拖力提高了4 ~ 5倍,速度也更快了。最後,水車和風車被廣泛使用,尤其是在北歐。他們可以排幹低地和沼澤的水,還可以驅動水車。1086年英國進行土地調查時,有5000個水磨,平均每50戶就有壹個。
不僅耕地擴大了,而且農作物的單位產量也增加了。在8世紀和9世紀,英國的主要農作物是大麥、小麥和燕麥。種子與收獲物之比為1: 2,1200 ~ 1249,為1: 3.7,1250 ~ 65449。
這些技術進步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率,並迅速增加了西歐的人口。公元600年左右,歐洲人口下降到2000萬,1200年突破6000萬,1250年逼近7000萬,1300年達到7300萬,達到中世紀歐洲人口高峰。
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為城市和商業的興起提供了前提。
第二,城市的崛起
城市的崛起
城市是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關於中世紀西歐城市起源的理論很多:羅馬城市論、馬爾克斯起源論、市場起源論、莊園起源論、堡壘起源論,各有千秋。最古老的城市當然是羅馬時代遺留下來的,但它大多是政治和宗教中心,歷史學家通常稱之為主教城,經濟意義不大。
西歐的新興城市首先在意大利發展起來,如威尼斯、熱那亞、米蘭和佛羅倫薩。威尼斯原本是拜占庭的附庸國,9世紀獨立。在以農業為主的歐洲,它是第壹個依靠商業貿易生存的國家。威尼斯和君士坦丁堡與穆斯林北非之間發展了繁榮的三角貿易,來自東方的貨物被販運。隨後熱那亞、比薩、那不勒斯等港口紛紛效仿,從而推動了意大利、米蘭、佛羅倫薩等內陸城市的發展。
但是西歐大量城市的出現,還是從11世紀到13世紀。佛蘭德的布魯日和根特鎮從英國進口羊毛,形成了北歐的工業中心。漢堡、不來梅、呂貝克等城市也出現在萊茵河、波羅的海、北海沿岸。在大陸的貿易路線上有定期的集市。
中世紀時,西歐城市規模小,人口稀少。大多數最大的城市都在南歐。據說西西裏島的城市巴勒莫在全盛時期有30萬人,但這主要是穆斯林打下的基礎。其他著名的意大利城市,威尼斯、米蘭和佛羅倫薩,人口壹般都在10萬以上。13世紀巴黎人口24萬,12世紀倫敦人口3萬。13世紀有45000人。以今天的標準來看,當時的倫敦城又小又臟,是壹個臭氣熏天、容易著火的廢物堆:木屋,未鋪路面的街道,英國唯壹的下水道系統,只有壹個公共廁所。但12世紀的倫敦市民卻以倫敦為榮,認為它光芒四射。
西歐城市的地位和特點
中世紀西歐的城市壹般都是在國王或世俗封建領主的領地上崛起的。他們把城市當成自己的莊園,行使領主的權利。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善意的封建領主也不會管理商人的事務,因為封建法律和習慣法並不了解商業問題。此外,封建領主很可能以提供保護為借口勒索錢財。商人在商業活動中形成了自己的商業習慣法。為了處理貨幣和貨幣交換、債務和破產、契約等事務,所以他們希望有自己的法律和法庭,也就是希望自己管理自己的城市,這就導致了城市和封建領主之間的矛盾和鬥爭。
這種鬥爭有時非常尖銳,甚至發展成武裝沖突,如法國的程朗。但壹般都是通過經濟贖買,從國王或封建領主那裏獲得特許狀,從而擁有自主權。每個城市都是壹個集體,公民沒有個人權利。這些章程壹般包括人身自由、公民不能成為農奴、農奴到達城市壹年零壹天是自由的、司法和財政獨立等。在壹些城市,市長由國王任命。有不完全的自主權。有些城市有市議會,可以選舉市長或市政官員,有完全的自治權。壹些城市,如威尼斯和佛羅倫薩,已經成為城市和國家。當然,壹些小城市仍然受封建領主的管轄。總的來說,到中世紀末期,幾乎所有西歐城市都不同程度地擺脫了封建枷鎖。
與東方城市相比,西歐城市的特點是與封建領主進行了鬥爭,獲得了壹定程度的自治權,擁有獨立的行政、司法、財政等職能。中國城市壹般首先是政治統治的中心,城市與專制統治同心,而西歐城市在封建制度中起離心作用。
西歐城市特點的形成原因很多:①西歐政治上是分裂的,法律不統壹,封建領主是獨立的,所有封建領主都是獨立的實體,具有行政和司法職能。舉這個例子,城市就像壹個獲得特權的領地。這種情況不會出現在大壹統的帝國結構中,所以既不會出現在東方,也不會出現在羅馬帝國。(2)城市往往與王權結盟,獲得特許狀,以對付當地的封建領主。(三)農村公社的傳統,公民也組成公社,成為團結鬥爭的現成組織形式。?古希臘羅馬城市文明的遺產:城市市民群體和公民身份的概念,市民大會制度和市議會制度。
13.商人行會和手工業行會
在中世紀的西歐,沒有壹個公民需要現代意義上的個人自由,世界仍然太不穩定,個人無法獨自行動。公民需要加入壹個嚴格的組織,用各種規則和限制來保護自己。行會是中世紀城市最重要的經濟組織和社會互助組織。從11世紀開始,就有了商人行會,其中既有商人,也有手工業者。後來由於分工的原因,
商人行會的主要職能是對外為其成員壟斷當地市場,所以嚴格限制外地商人在當地的貿易,對內則維持穩定的、非競爭性的經濟制度,所以對內統壹價格,嚴懲個體壟斷。
加入手工業行會的人必須是市儈,幫工和學徒無權加入行會。壹般工匠都是學徒,幫手,學徒。手工業行會的職能類似於商人行會,其章程主要體現經濟方面,對生產規模、學徒人數、工資、生產工藝、價格、原料、市場等都有規定。規定中有兩種傾向:壹是平均主義,讓每個勞動者第二是對內反對自由競爭,對外制造壟斷。
此外,行會還具有社會互助和救濟功能。農村公社似乎在行會的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評價: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行會是城市興起的產物,是中世紀自然經濟條件下已經發展但尚未發達的商品生產的產物。中世紀市場狹小,必須限制產品的數量和價格,否則無法進行正常的再生產,所以行會在保證小商品生產方面具有進步意義。但隨著生產的發展,他們的保守性越來越明顯,最後被手工業作坊制度所取代。政治上,中世紀的城市主要由行會組成。在行會的基礎上,形成了城市管理的主要機構——市議會,體現了市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精神。
第三,西歐商品市場關系的發展
在西歐早期的商業活動中,猶太人往往占據重要地位,他們的足跡遍布拜占庭、阿拉伯世界和西方,使得長途貿易首先發展起來。
中世紀時,意大利、德國和荷蘭的商業比大西洋國家更發達,城市也更集中,從而形成了兩大國際貿易區。壹個是傳統的地中海貿易區,由意大利商人控制,主要從事東西方之間的中介貿易。另壹個是北海和波羅的海貿易區,由佛蘭德斯和德國商人控制,主要經營各國土特產:羅斯的毛皮、蜂蜜、英國羊毛、佛蘭德斯的呢絨、呢絨。
連接這兩個國際貿易區有兩種方式。12至13世紀,主要途徑是陸路,即翻越阿倫尼烏斯山,穿過法國香檳伯爵的領地,到達佛蘭德斯。13世紀以後,主要途徑是通過海路,從地中海出直布羅陀海峽到達英國和北海的港口。
意大利商人為西歐商業組織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壹開始他們搞的是合夥制,壹般由兩方組成。壹方是商人,提供資本,另壹方是商人,押運貨物,回來後再解散分配利潤。13世紀後,意大利出現交通工具,商人逐漸成為商人(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商人組織也從合夥制轉變為商號。它是以家族命名的。從14年到15年,意大利共有200多家公司或企業,分號遠在巴黎、倫敦、布魯日等主要城市,是現代資本主義公司的前身。
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貨幣兌換和信貸業務也發展起來,從而促進了銀行業的出現。這也是意大利商人的貢獻,他們發明了借貸記賬法和結算法。歐洲第壹家銀行於1346年在熱那亞成立,最初的貸款利息非常高,從60%到100%不等。佛羅倫薩的銀行家曾經代表教廷向壹些西歐國家征收什壹稅,可見其威力之大。
第四,城市對西歐社會的影響
城市的興起是中世紀西歐社會發展的重要標誌,對歐洲文明產生了巨大影響。
城市的崛起在歐洲帶來了壹個新的層次——市民階層。在此之前,西歐只有農奴和農奴之上的貴族和牧師。而且這些公民的經濟實力、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還在穩步提高,這意味著國家今後應該更加關註和支持這些人的利益和他們的國外冒險。這是壹種社會變革。
3.城市商品經濟的作用導致了舊的自然經濟的解體和農奴依附地位的消失。門類齊全的莊園生產轉變為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化生產,出現了新型的自由農民。以前人們對財富的概念只包括土地,現在包括金錢和可以用金錢來估價的物品。新貨為土地貴族提供了新的消費,也瓦解了土地貴族。他們不再從事勞動地租,而改用貨幣地租,使農奴成為人。
3.城邦與王權的結盟促進了王權的加強,國家出現了與封地無關的官員;同時,市民階層參與政治、城市自治和市議會也促進了議會制的產生,這是壹種政治變革。
4.隨著城市的出現,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教育也出現了,文化教育不再被牧師壟斷,這就為以後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做了準備。這是壹種文化變革。
基督教對中世紀歐洲的影響已經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無論是思維內容、藝術、文學、科技、教育、政治、經濟等等。
尤其是《聖經》對西方文化的影響,恐怕遠遠超出大多數人的想象。很多人認為基督教壹直與中世紀科學格格不入,但這只是國人的刻板印象。其實,研究過西歐中世紀史的人都知道,事實並非如此。人們常常會想到中世紀天主教對科學家的迫害,以及布魯諾和伽利略的經歷。但是,人們往往不願意記住布魯諾·伽利略等人原本就是信仰上的純粹之人,更不願意知道布魯諾是個牧師。
中世紀很多著名的大學(很多是我們至今熟知的)都是教會建立的。這些大學對科學的進步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基督教對社會習俗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比如我們反對奴隸制和奴隸貿易,提倡壹夫壹妻制,反對殺嬰等陋習,提倡艱苦奮鬥,維護世界和平,等等。可能有人會說,這些只是教會平穩歷史走向的應有之義,不值得特別表達。其實並不是。在以上幾個方面,教會多少是壹個倡導者或者推動者。如果我們看看今天的教會仍然在為此努力,我們就會知道,改變習俗和傳統並不容易,順應歷史潮流也不容易。因此,我們不得不承認基督教對社會發展的巨大努力和深遠影響。
基督教對政治有很大的影響。但被奉為國教後,由於教會內容管理不善,宗教權威與王權的鬥爭,以及部分教會神職人員的腐敗,民眾深受其害。隨著時間的推移,教會逐漸發現了這些問題,並做出了相當大的改進,如宗教改革、放松宗教權力和王權、修復教會權利等等。中世紀以後,基督教各教派基本上都對社會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