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和修行人常說的“覺知”和“觀察”這兩個詞。它們是壹樣的嗎?有什麽區別?回應:覺知和觀察這兩個詞是壹樣的嗎?當然不壹樣。如果它們完全壹樣,我們的祖先就不會創造這兩個詞了。那麽,有什麽區別呢?在我看來,覺察是螢火蟲的光,而觀察是天空中的太陽。兩者都涉及“知識”,從意識到知識的強度不同。練習覺知和觀察的區別就像在夜間行走,壹個人拿著手電筒在走,另壹個人只是把壹個太陽舉向天空。這就是他們的區別。練習覺知,妳是拿著手電筒在走;在觀察和練習的同時,是妳讓陽光照耀著妳。現代修行體系的人都是講覺知的。事實上,如果妳仔細觀察傳統佛經,“覺知”這個詞幾乎沒有出現過。為什麽?古代的修行人不知道有“覺知”這種東西嗎?妳不會造“覺知”這個詞嗎?不,不是的。那是因為他們意識到了覺知和觀察的區別。佛經裏有兩個字,關和趙,但是是分開說的。比如《心經》第壹句。為什麽要分開說?佛,說經的人,為什麽不說如何觀察?這是因為“查看和拍照”這兩個詞也不壹樣。看著看著,人們往往明白,光照是觀察的結果,觀察是光照的原因。在我看來,不是這樣的。“觀”這個詞相當於我們現代常說的“覺知”這個詞;還有“照片”這個詞?是“觀”的對立面,相反的方向。以我的經驗來理解:視圖是我看著它,照片是它看著我。這個“它”是什麽意思?我的意思是,達摩身體,東西。在實踐中,如果妳觀察事物,那就是覺知,但基本上對停止痛苦沒有任何作用。如果它能停止痛苦,那基本上就是妳的痛苦被壹個“觀”的觀念占據了,苦的觀念暫時沒有容身之地,所以妳暫時沒有痛苦;但下壹刻,卻過了壹段時間,當妳忘了“看”或者在某個縫隙裏沒有“感覺”到的時候,痛苦又來了。所以“觀”——妳看到事物,妳看到身體——妳意識到它太強大了,太有效了,無法解決痛苦。但是“照片”不壹樣。但是拍照不是壹般人能拍的。往往妳沒有足夠的觀影經驗,也體驗不到拍照的能力。根據觀點和觀點的關系,在某種意義上,根據是觀點的升華,而觀點只是根據最開始。在修行中,有些大師經常教妳看某些方面、身體或事物——妳看身體,妳能讓法身看妳嗎?妳很容易看到身體,很容易往外看什麽的,但是妳能讓身體看到妳嗎?在我看來,妳視事物為覺知;而妳可以把自己看成壹個東西,這叫觀照。修行人能有幾個人意識到它,真正觀察到它?如果妳能看見身體,那只是覺知;如果妳能讓法身看著妳,這就叫觀照。妳真的經歷過沈思嗎?在實踐中,實踐意識是有意義的,但意義不大;觀察很重要,但要教妳、解釋妳、讓妳體驗並不容易。這就是高手的難處,這就是交流的難處。知道破苦是鋸到木頭,是“截”的類型;而觀察和消除虛假,就是陽光照在事物上,就是“氣化”。除了妄想,覺知還是兩種方法——對抗;而沈思,除了妄想,是唯壹的方式——它是先驗的。坐在那裏,突然壹些悲傷的想法湧上心頭,妳幾乎成了壹個悲傷的人。但是突然,當妳擡起頭時,妳“看到”那個悲傷的人表現得非常悲傷,悲傷和嚴肅...正玩得開心,突然壹陣笑聲升起,笑聲立刻遇到了悲傷,悲傷立刻化解。就像地面上升的汙染空氣凝結成雲,突然太陽照下來就突然消失了。這就是靜觀的情況。如果妳有覺知,那就不壹樣了:覺知的老師教妳,當悲傷來臨時,不要逃避,進入悲傷,與悲傷合壹,覺知,等等。這顯然是壹種不同的方法。以我的經驗來看,觀察的能量比覺知好壹百倍壹千倍,也是很不壹樣的方法。在意識和觀察這兩個詞之間,如果我必須強調哪個詞,我強調觀察。我不會告訴妳自覺走路,自覺擡腳,自覺看東西,自覺觀察自己。我不會那麽做的。這太局限了。我會說:看壹只小狗,就當小狗跑;看壹只鳥,像那只鳥壹樣飛翔,仿佛妳就是那只鳥;和壹棵樹站在壹起,妳就是那棵樹,它的樹枝動就是妳的樹枝動,微風吹過它就是微風吹過妳;看妳的法身——不,讓妳的法身看妳。這是我的教學方法。但是因為妳連壹瞬間都沒有過類似的經歷,所以我的說法對妳來說並不容易理解。但是壹旦妳理解了我說的話,妳就會明白“觀察”和“覺知”這兩個詞的區別。就這麽簡單,很難理解。在遊戲、活動或工作中,如果我們要選擇壹種練習,練習並觀察它:觀察它,妳看到它;照片,讓它來看妳。觀眾是知道的;據人說,我是真的看。所以觀察字的重點是在字上,而不是在字上。理解他們理解上的差異。
上一篇:師德師風自查報告下一篇:東方和西方書籍裝幀設計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