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東方和西方書籍裝幀設計特點。

東方和西方書籍裝幀設計特點。

明代的書籍裝幀

明代是我國古代出版印刷業最為輝煌的時代,而只有到了明代,北京才真正成為全國出版印刷的中心.

明代的中央很多機構,都從事出版印書活動,而印書的內容按其職能各有側重,北京國子監主要印刷教育用書(如經史類書),欽天監以印歷書為主,禮部主管地方政府的印刷,此外如都察院、太醫院、史局、兵部、工部、順天府等機構,也都從事過印書活動.有的部門還設有印刷所.

明代在北京設立的司禮監經廠,是壹所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印刷廠,其總人數為120O人.其中從事書籍裝幀的工匠就有700多人.

明代北京的民間印刷業也很繁榮,分布在京城的印刷作坊有十幾家.

明代北京的書籍裝幀,是歷代集大成者.書籍的開本大小、開本比例形式多種多樣,歷代的書籍裝幀形式,都有使用,而工藝則更為考究.

明代北京所印書籍的裝幀形制,以經廠本最有代表性.它所印的經史類書籍,版面行格疏朗,字體楷書端正,大黑口、雙魚尾、註釋用雙行小字,多采用包背裝.藏書家多稱"監書天下第壹".經廠印刷的《大統歷》,有兩種裝幀形式,壹種是包背裝,壹種是經折裝,印刷有墨印和藍印兩種.凡經廠所印的各種書籍,封皮用料有幾種不同的檔次,以黃綾裱紙包皮者,多供宮廷使用;以素色綾絹裱皮者,多供官員使用;以厚紙包皮者,可供壹般官員使用或向民間出售.經廠印裝的《大藏經》(北藏),為經折裝,長度約壹尺,封皮用硬紙裱以黃綾及各色彩綾,其裝潢十分考究.明代北京的巨帖寫本書《永樂大典》,***11095冊,書高壹尺七寸,寬壹尺,為歷代開本最大的書,也近似於黃金比例.該書為包背裝,封皮裱以黃綾,是歷代書籍裝幀中最為壯觀者.

線裝是明代興起的壹種新型書籍裝幀形制,也是我國古代最完美的壹種書籍裝幀形式.線裝書的加工流程為:折頁、配頁、撞齊、訂紙撚、配封皮、三面裁切、打眼、穿線、包書角等.明代線裝書的封皮,多數為紙面,選用較厚的紙,或幾層紙滾貼而成.較為考究的書皮,則在厚紙上滾以布、綾、錦、絹等織物,包角是在書的訂口上下兩角裁切邊處貼以細絹,以使其美觀堅固.有的書還有書根,即在書的下切口靠訂口處寫上書名及卷次,以便於閱讀時查找.線裝的訂眼是為了穿線,隨書的開本大小和設計要求,有四眼、六眼、八眼不等.訂線多用白絲線穿雙道,書要壓實,線要拉緊.明代孫從添在《藏書紀要》中說:"訂線用清水白絹線雙眼訂結,要訂得牢揪得深,方能不脫而緊,如此訂書乃為善也."

線裝書的封皮文字稱書箋,只有書名和卷次,印或寫在長條紙上,貼於封面的左上角.扉頁所載內容較詳細,有書名、出版印刷者名、出版年代等.更詳細的出版情況,多印於書後.有些政府出版的書籍,還在書的第壹頁或封面蓋有印章.最有代表性的是經廠印刷的《大統歷》,不但蓋有政府公章,並有政府文告,申明不得私自翻印.

明代北京的書籍裝幀還包括函套,以便將壹部書的各冊包裝為壹個整體.函套多用厚紙板外裱以藍布(也有用綾錦者),隨書的大小、厚度而制.函套的形式有兩種.壹種是四面包裹,露出書的上下口,稱半包式;另壹種是將書的六面全部包裹,稱全包式.除厚紙布面函套外,還有夾板和木匣兩種外包裝,夾板式是用兩片與書同大小的木板,夾於書的上下,再用布帶捆牢.木匣則是按壹部書的大小,制成木匣,將書裝入.

明代北京的版本中,還有壹種書頁內襯紙的裝幀形式,這多用於較薄的紙張,有壹種羅紋紙,薄如蟬翼,透印嚴重,襯紙後不但克服了透印現象,也增加了書頁的強度.

由於刻版和印刷技術的發展,為書籍的裝幀藝術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其中包括版面藝術、字體藝術,插圖藝術和文字的多色印刷.

明以前的印書字體,多選用顏、歐、趙等名家書體.明初開始,書籍用字壹改傳統風氣,改用橫平豎直,橫輕豎重的匠體字,這就是現在書籍常用的宋體字.宋體字萌芽於宋,由還不成熟而未能推廣.成化年間,國子監、經廠的版本中,開始使用宋體字,從而很快在全國推廣,字體的風格也有粗體、中粗體和細體幾種.這種印刷專用字體的廣泛應用,標誌著古代書籍版面藝術的新發展.我國古代書籍的插圖藝術,有著優良的傳統.唐代的佛經印刷中,就配有卷首圖,宋代有插圖的書籍就更多了.到了明代,書籍的插圖藝術達到很高水平,在民間刻印的戲曲、話本中,使用較多的雕刻精美的插圖;官方出版的科技書、醫學書、方誌書中,也使用了較多的插圖,特別是宮廷使用的啟蒙讀物中,出現了短版彩色印刷的插圖.

出於書籍產量的大增,使社會的中下層人士也有讀書機會,從書籍的裝幀形式來看,也分成不同的檔次.就是經廠本,也分為不同的裝幀檔次,既有供上層使用的豪華本,也有供中下層人士使用的普通本.民間作坊的印本,主要供社會壹般人士需要,從刻印到裝幀,也力求簡樸實用,成本較低,在開本上,既有較大的開本,也有中小開本.明代孫從添在《藏書紀要》中說:"裝訂書籍不在華美飾觀,而要護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為第壹.這代表了明代人對書籍裝幀的壹般要求.

清代的書籍裝幀

公元1644年,清政府在北京建都,這裏仍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清政府十分重視書籍的出版印刷,並設立了專門從事書籍出版印刷的機構--武英殿.

康熙年間,集中了壹批知識分子,編纂了《古今圖書集成》,並制造銅活字25萬個,印刷了這壹大部頭叢書.乾隆年間,武英殿在金簡主持下,又刻制棗木活字大小各壹副,***計253500個,乾隆皇帝親自將活字版定名為"聚珍版".除用這套木活字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外,還印了其他壹些書籍.清政府除用活宇版印書外,也用雕版印刷了較多的書籍,以《耕織圖》、《南巡圖》等質量最高.

清代北京印刷的壹大特點,是民間印刷作坊的興盛,據統計最多時有120多家,集中在隆福寺和琉璃廠兩處.在這些作坊中,也有專門從事書籍裝訂和字畫裱裝者.

清代最通用的書籍裝幀形式是線裝,卷軸裝、經折裝、蝴蝶裝和包背裝等,都有使用.卷軸裝在清代多用於字畫的裝裱,其裝裱工藝十分精致考究.底面多用上等宣紙,畫芯四邊裱以素色彩綾,軸外裱以錦緞,軸頭用料則分為不同的檔次.經折裝除用於佛經及字帖外,也用於壹般書籍,宮廷印刷的《耕織圖》,《南巡圖》等,刻印十分精良,其裝幀采用經折裝,所不同的是開本約壹尺見方,封皮用厚紙板裱以黃綾.康熙、雍正年間刻印的《龍藏》,***720冊,全為經折裝,書皮裱以黃綾,10冊壹函,規模巨大.蝴蝶裝在宮廷印刷的書籍中也有使用,我曾看到過壹本清代中期的蝴蝶裝書,用上等宣紙印刷,版邊留有較大空白,封皮用硬紙板裱以黃綾,並有前後環襯頁,壹邊裱於封皮內側,裝幀平整,裁切跟齊,屬於宮廷書籍裝幀之上品.包背裝在清代也有較多的使用,乾隆時期編纂的《四庫全書》壹套***36315冊,為著名的寫本,***抄寫七部,***計254205冊,全為包背裝.全書封皮用厚紙外裱綾衣,四庫分別用不同顏色,其經庫用綠綾,史庫用紅綾,子庫用藍綾,集庫用灰綾,最後分別用木函裝書.線裝為清代書籍裝幀的主要形式,除皇家用書的封使用料有特殊要求外,壹般的線裝書則力求"護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四大要素.其封皮有紙面和市面兩種,封面多貼書簽,書本部較薄,壹部書裝於函套.清代線裝書的前面多留有壹、二張白頁,其後才是扉頁,內容有書名、刻印者名及年代、地點等.函套多用半包式,底口多有書根字,寫有書名、卷次等.

從開本大小來看,清代則是多種多樣,政府出版物的開本都較大,民間出版物多為中小開本,有壹種稱為夾帶本的,是歷代最小的開本,約相當於今天的128開,字很小,但印刷裝訂都很精致.

清代出現了壹種連續性出版物,壹種是《晉紳錄》,壹種是《京報》,《晉紳錄》按季出版,內容為中央、地方官員的名錄,以紅紙為封皮,稱為紅皮書.《京報》相當於今天的報紙,但也裝訂成冊,每期二三頁或六七頁不等,封皮有白紙,黃紙不等,封面蓋有紅色"京版"二字,有刻版和木活字兩種,由於有時限性,印裝都十分粗糙.但作為連續性出版物,在出版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從18世紀初期開始,西方的印刷技術逐漸傳入我國,近代出版印刷業開始興起.隨著新型印刷技術的應用,書籍的裝幀形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今天所使用的冊頁裝及矩形開本等基本形式,則起源於我國的宋代,約公元14世紀,逐漸傳向西方.雖然在材料、工藝方法等方面有階改進,但其基本形式,仍為中國古代所首創.

  • 上一篇:覺知和觀察壹樣嗎?兩者有什麽區別?
  • 下一篇:院前急救五選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