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畫人物的藝術特征
討論內容:(註:妳的畢業論文格式寫作順序:標題、作者班級、作者姓名、指導老師姓名、中文摘要及關鍵詞、英文摘要及關鍵詞、正文及參考文獻根據妳自身情況修改,貓只能找到討論內容)
中國的人物畫藝術觀念和“以形寫神”的造型原則最初是在繪畫中貫徹和實踐的,是通過人物畫來完成的,並在漫長的藝術實踐中不斷完善,使人物畫造型很早就擺脫了以形寫形的束縛,既不拘泥於實體,也不特別註重視覺對象的真實。因此,主客合壹成為人物畫造型的典型特征。
中國人物畫的造型雖然工整嚴謹,但人物的形式既尊重客觀的相對真實性,又強調主觀意誌。它以線作為人物造型的基本骨架,既巧妙地解決了藝術創作與客觀形象形式的對立,又利用線的變化使工筆人物畫的造型具有了很強的藝術欣賞性,並在此基礎上使工筆人物畫的造型具有了兩種基本形式。
壹、人物造型的外在形式相對貼近客觀對象,強調在相對寫實的基礎上表達感情,力求用客觀對象和畫家的心境塑造人物形態,達到情感的統壹。通過運用嚴謹工整的造型,相對客觀地表現人物的外貌,平和優雅地自然表達精神意蘊,使客觀與主觀、外在美與內在美融為壹體,成為不可分割的藝術整體。比如造型比較寫實的人物畫就屬於這壹類。
其次,為了強調主觀認識,單獨表現靈性,對人物進行了大膽的誇張、概括和提煉,造型隨心所欲,神筆寫形。雖然造型的外在表象與客觀物體的表象相去甚遠,但它在童真與天真中表達了造型的壹種獨特魅力。比如造型誇張的工筆人物畫就屬於這壹類。
雖然從藝術美學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但簡單的表象和豐富的內涵是中國人物畫的藝術特色。
中國畫的造型是主客觀的統壹,而單純的人物造型,由於摒棄了繁雜的變化,使作者的主觀意圖更適合與造型目的有機聯系,更容易表達作者的藝術追求。所以造型的內涵更加豐富。這是那些對光影變化和色彩表現感興趣的人物所無法比擬的。
人物造型的簡化主要是指用線條概括出的外觀和內在藝術表現方面的細節描寫,而正是由於細節描寫所產生的豐富而微妙的變化,使得人物畫的造型富於簡約、凝練而富有魅力,造型特征也越來越典型。
中國人物畫的形式特征:首先體現在線條與色彩的結合上。線條在色彩取勝的人物畫中起著骨架作用。在人物畫中,線條不僅體現了主客觀相結合的意象,而且清晰明確地概括了人物的形態結構特征和物理肌理,具有強化內在表現特征的作用。同時,線條的運用寄托了畫家的感情,展示了畫家的個性和藝術修養,使意與形融為壹體,情與物融為壹體。當線條所體現的獨立的審美價值和色彩是暫時的,它不僅極大地豐富了人物畫的表現功能,也構成了人物畫獨特的形式特征。
素描不僅在中國畫的技術體系中是獨立的,而且是用色彩畫人物畫的基礎。自北宋畫家李使線描從人物畫的“粉彩本”中脫穎而出以來,線描壹直是中國畫技法序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迄今為止,畫法對於中國畫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它使學習者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樹立正確的造型觀念,提高造型能力,了解和掌握中國畫線條的組織和運用規律。
就中國人物畫的技法而言,掌握線條的運用和組織是其最基本的程序法。
線條作為人物畫的唯壹表現語言,是以結構為基礎的,線條造型是其最基本的表現原理。但由於東方繪畫在中國線描藝術中獨特的審美趣味,線條的運用不僅表現了對象,也表現了自身。表現對象是指線條以各種方式組合排列,相對準確生動地塑造形象;表現本身是指線條在近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的組合和排列,不僅形成了中國線描藝術獨特的表現程序,而且使線條具有東方意蘊的獨特美感,強化了線條的形式趣味,使線條的運用個性化。
程式是壹種藝術規律,它也制約著線條的藝術組合和排列。它包含了中國深厚的文化積澱。當程序規則的運用與生活意象的特點融為壹體時,線條的運用既能達到表現生活對象的目的,又能體現民族審美品格,這也是東西方繪畫用線方式的明顯區別。
中國人物藝術線描的表現程序主要體現在線條的組織方法上,可分為頭部、服裝線條、手腳三部分。
筆墨、色彩的基本原理及新技法的應用
筆墨、色彩、新技法的應用都離不開生活。
“墨菲養不好,筆不活。”石濤在《畫語錄》中,對筆墨與生活的關系,以及色彩和新技法的運用,都做了透徹的闡釋。但同時,他認為:“能以啟蒙精神理解生命之神,是無筆之墨;能夠得到生命之神的哺育,是壹支沒有墨水的筆。“畫家筆墨技巧的不平衡發展,在於修養(技巧與修養)與生活(生活經驗)的不平衡。所以,筆墨和色彩,以及高超的新技法,生活和熏陶都是至關重要的條件。
生活是筆墨、色彩、新技法的基礎,學習是提煉和發掘其美感的前提。中國傳統繪畫遺產非常豐富,但鄧的原創源於生活。向古人學習是未來創作的必要準備,但重要的是向古人的內心學習。說到底,傳統的學問和執筆功夫是壹種表象,古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維方式才是傳統的精髓。
只有直面生活,把生活作為創作的基因,讀萬卷書,走萬裏路,生活的積澱和哺育才會產生創作的沖動;筆墨、色彩和新技法的創造將是靈魂的痕跡;會與前人不同,與他人不同,從而在創作中獲得本質的滿足。
筆墨當隨時代
自石濤提出鼓舞人心的“筆墨當隨時代”以來,其影響從未減弱。中國畫的筆墨觀念不僅來源於生活,服從於壹定的主題內容,而且是時代脈搏和作者心態情感的直接反映。所謂“筆墨當隨時代”,並不是說筆墨要與時代的政治脈搏同步。在歷史的長河中,輝煌的時代不壹定產生偉大的藝術家;沒落時代也出現過藝術大師。但不同的時代必然會產生不同的人文心態和審美觀念,必然會產生不同的藝術追求。這些都不同於前人的藝術追求,即因為時代的不同而奠定了富有時代特色的藝術特色。
傳統的筆墨和色彩的運用,其藝術語言可以說發展到了極致,寫意文化的書寫成就和色彩助墨助光的主從關系,在世界藝術界獨樹壹幟。雖然極為典雅精致,但如何從生活深處獲取,從其他繪畫中優化選擇、優勢互補,為中國畫的筆墨和色彩註入新鮮血液,增加新的活力,才是中國畫新技法出現的原因。如何運用傳統筆墨與現代審美觀念相結合,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新的形式美和時代氣息的中國畫,是當代畫家面臨的重要課題。
筆墨要隨心所欲。
時代的變遷和藝術風格的演變是人們主觀創作意識的體現。因此,筆墨、色彩、新技法的獨創性是藝術創作的本質特征。
藝術創作遵循自己的意誌,其追求體現了自己的意圖。作者的素質決定了筆墨和色彩的運用。跟風和模仿前人都是盲目的表現。意圖來自於使其有情感的生活感受,沒有生活感受的技術創造不會來自於情感,自然也不會得到手的回答;用心來自深耕,沒有用心就無法提煉甚至升華對生活的感悟;意圖來源於情感,自身的氣質、心態、性格等主觀因素決定了藝術創作手法的各種變化。
意圖可以說是中國畫各種技法演變和運用的重要因素。早在宋代,蘇軾就已經提出了“畫合我意”、“巧用以托”的藝術觀點,因為通過自己的意旨來強化觀念,是擺脫復雜,完成升華的過渡,是端莊蒼老,還是清麗綺麗,因人而異,不必過分強求。只有用自己感性的眼睛去觀察生活,體會風景的美妙,中國畫的筆墨技法才能達到墨妙的最高境界。
希望對妳的畢業論文有幫助。祝妳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