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1世紀翻開新的歷史篇章,“軟實力”的國際競爭由此展開,各國文化競相角逐。各種“申遺”運動讓我們看到,占領文化高地是現代國際競爭的新氣象,人們更看重壹個國家的民族魅力、文化氛圍和歷史積澱,而不僅僅是GDP。如何讓中華民族在競爭中獨樹壹幟,具有鮮明的自我和獨特的魅力,成為當前的熱門話題。盲目的“拿來主義”已經無法得到人們的認可,只有重拾中國之魂——國學經典才是最有效可靠的途徑。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梁啟超在其《少年中國論》中熱情地稱贊青年是國家崛起的力量。青少年作為壹個民族的希望,壹般被認為是可以塑造的未來人才,而塑造的方式取決於壹個國家的發展理念和發展前景。所以國人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國學經典教育觀。壹般認為,通過基礎教育即中小學語文教育課程來實現,是壹種長期有效的傳統文化教育。(1)其次,我們應該在大學開展中國經典通識課程,但中小學經典教育的實施情況並不樂觀,大學教育中的“經典”內容更少。
壹,經典教育的現狀
近年來,社會上逐漸出現了壹股“國學熱”。繼《百家講壇》推出《於丹論語心得》、《弟子規解讀》等節目後,國學經典書籍受到社會熱捧。各地中小學開始重點推出國學經典閱讀課。早上走進校園,讀書聲不絕於耳,卻給人壹種形式感。學生不會背誦經典已經成為目前最廣泛的評價標準,但背誦後對經典的解讀卻遠遠不夠。至於翻譯作業,學生買本翻譯詞典就能應付,但翻譯書的準確性並不能完全令人信服。沒有對語境的再現體驗和深入把握,就無法真正理解國學的內涵。除了形式上的背誦,還有隱藏在學校和社會中的功利心態。壹些學校的應試教育指標和家長的攀比氛圍,正在驅使或迫使學生追求背誦的數量和準確性,各種競賽方式給國學經典塗上了功利色彩。這些表面的形式,不僅沒有抓住經典的精髓,還讓經典成為了商業產品,讓經典教育成為了經典朗誦和經典比賽。這種教育不僅讓經典的內涵嚴重流失,也讓學生對經典感到厭惡和冷漠。
在大學高度專業化的教學中,更難看到古典教育的壹席之地。除了那些與國學經典相關的專業,其他專業尤其是理工科專業幾乎不涉及任何國學經典的再熏陶。留在大學生腦海裏的,是初中背過,但還沒有完全理解的經典。對經典的理解不是壹瞬間,而是壹生。只有隨著年齡的增長,才能加深理解,受益匪淺。大學裏既沒有經典課程的要求,也沒有興趣的驅動,大部分學生理科好,人文差;精於計算機,卻缺乏人腦;擅長網上感情,不擅長人情;商品好,人品差;擅長權力,但不擅長理性。②接著,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提出了壹個尖銳的問題:“什麽是大學:生產有用的機器?鍛造和諧的人?”不得不承認,壹些大學在忽視人文教育的做法上,造成了很多現實的社會問題。
二、如何讓經典走進課堂
1.中小學的教與學
(1)確定什麽樣的內容可以進入課堂。上個世紀對經典的批判並不是完全錯誤的,古代經典中肯定有落後的、不切實際的內容。任何經典的傳承都涉及到不斷選擇和修正的過程。關鍵是要從更客觀、更科學、更以人為本的角度進行修正,確保所選內容符合中小學生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貼近他們的現實生活。因為歷史久遠,中國經典的精髓已經無法理解,所以我們引入課堂的內容不能太脫離實際。同時,國學經典的學習應該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雖然在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會穿插壹些國學知識,但都是碎片化、碎片化的。所以國學的學習需要建立壹個系統的體系,讓學生真正理解國學的框架內涵。背誦仍然是學習國學經典不可或缺的手段。課堂形式再時髦,基本功也要打好。當然,背誦壹定要分層次。對於低年級的同學,要選擇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經典段落。高年級學生可以增加難度,那些自己晦澀難懂的段落不適合死記硬背。同時,教師可以結合禮儀、感恩、勵誌等教育活動,幫助學生理解,使背誦活動更豐富、更系統。
(2)國學的學習需要足夠的自我思考和表達空間。經典是整個民族和個人生活的源泉,每個人都能從中獲得有用的成分。在理解上,壹定是千人千面,而不是千人千面。③摒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教師應扮演壹個互動者的角色,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鼓勵學生持不同意見,從而激發他們深入探索的興趣。與古人相比,是用身心來解釋的。④另外,在課堂教學中要用現代的視角解讀經典文本。經典存在已久,其內在本質已經不可避免地固定下來,多元化的審美視角無法突破這壹屏障。學生認為經典都是“老生常談”和“舊歷書”,沒有任何作用。囿於固有的價值體系而不關註現實的社會變遷,也會導致經典文化的流失。因此,重構經典就顯得尤為重要,要用新的話語符號來解讀經典。壹些電視學術節目正在這方面努力,但最有效的傳播渠道還是在學校,因為學校教育賦予了經典以現代的意義和強大的生命力,這是經典文化得以持續延續的壹種力量。
在國學教育中,教師是至關重要的因素。教師作為“以身作則”的主要實踐者,可以說起著比課本更重要的作用,其國學素養直接影響著學生未來的進壹步學習和發展。現在的老師大多是在批判傳統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在理解和講解的過程中往往會讓學生用同樣批判的眼光看待傳統文化。因此,為了“正名”國學,客觀地重新評價國學的歷史文化地位尤為重要。此外,國學內容博大精深,要求教師深入細致地研讀國學經典,充分理解和把握其內涵和外延,以應對學生的疑難問題。同時,教學過程要有創造性,教師要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表達新的思想,從而給國學以活力,給學生以創造力。
(3)“知行合壹”的理念必須貫穿課堂和生活。國學教育的重點不是教人背誦和寫字,而是學會做。只知道自己不會做什麽,紙上談兵,最終導致學生無法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麽現在的學生成績很好,但在待人接物方面總是表現很差。但是,無所作為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第壹,學生自身發展受阻。因為缺乏知識積累,無法創造更高的人生價值,只能滿足基本生活。第二,對社會發展不利。壹個沒有受過人文教育的人,更容易因為自己的狹隘而危害社會。因此,國學教育的評價體系應該更多地考慮學生對國學精神的踐行。學校可以為學生創設活動,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如社區誌願服務、環保活動、虛擬教室等。,既能在活動中評價學生,又能教會學生思考和處理問題。
2.對高校國學經典教育的幾點建議
提高大學生國學素養,將國學教育制度化,只是壹個起點。但目前這個起點還存在壹些困難,很多高校通過開設國學選修課來逐步擴大國學的影響。這是壹個穩健的方法,但要改進僵化的評價方式,形成壹個完整的“教-學-評”的過程。在這壹體系中,學生根據教學計劃,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利用學分制的靈活性,實施跨學科課程,使學生有更多的選擇和自由發展,在交叉學習中拓寬知識面,提高綜合文化素質。⑤同時,大學課堂更註重思辨和論證,教師通過建構自己的參與者角色,尊重學生在引導中的智力成果。註重小組合作學習、課堂匯報等形式,讓枯燥的課堂成為知識交流的論壇。此外,學校可以通過講座、學術活動、文化節等形式拉近經典與學生的距離,培養學生對中國經典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