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信陽楚墓漆器“杯豆”的設計意義

信陽楚墓漆器“杯豆”的設計意義

摘要:1957-1958年,河南信陽長泰關楚墓出土了壹件耳杯與豆結合的器具,出土竹簡中稱之為“杯豆【見: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中國考古報告·信陽楚墓集·考古專刊第30期[M]。北京

顧名思義,杯豆是工匠們有意識地將杯和豆的形狀結合起來創造的壹種新型器皿。目前還沒有專門研究杯豆的成因和作用。桂俊榮在《楚漆器文化藝術特征研究》中提到“這種漆器在楚漆器中出土很少,大多出土於信陽楚墓群”,被認為是“嘗試創造漆器的結果”[桂俊榮著。楚漆器的文化藝術特征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65438+。在此,筆者認為有兩個問題值得探討:壹是豆、耳杯、杯豆的關系;二是信陽楚墓“杯豆”的設計意圖和社會文化背景。筆者認為,這種看似偶然的“創作嘗試”,實際上蘊含著獨特的禮儀觀念以及受其影響的藝術設計理念。

關鍵詞:信陽楚墓漆豆漆耳杯漆豆設計意圖與儀式觀念

壹號墓出土的楚簡記載”...其木杯豆三十,杯三十。□□□□□□壹瓶食用醬,壹瓶某(梅子)醬……”【方振三。信陽竹簡研究[D]。安徽大學,2003。p 118-119。],並出土。發掘報告指出,壹號墓東側有壹彩漆案,有疊放的彩杯、杯豆、長柄陶勺、陶鼎、陶豆。從這些器物傾斜的跡象可以看出,這個房間的漆木原本是放在案上的,因為案的傾倒而倒下。因此,在杯和杯豆中及其附近發現了許多梅子核。”[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輯。中國田野考古報告匯編信陽楚墓考古專刊第30期[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6.p19。]

杯豆形狀的特殊性在於它是只存在於信陽楚墓中的個案。在楚藝術史上,皮道堅認為杯豆是耳杯的早期形態【皮道堅。楚藝術史[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12.】,但具體原因沒有說明。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可能是基於有耳漆豆的形態,即預設了壹種形態演變的邏輯:豆→杯豆→耳杯。桂俊榮曾在其論著中指出,皮道堅的觀點並不準確,因為“耳杯出土於春秋晚期楚墓,早於信陽長泰合墓”,“這類器物的形制明顯是豆和耳杯的組合”[桂俊榮著。楚漆器的文化藝術特征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65438。筆者贊同這壹觀點,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解釋。

豆最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以陶器的形式出現,青銅豆在商周時期成為固定而重要的禮器,用於祭祀場合。春秋中後期出現漆豆,早期形制和紋飾與青銅豆相似,仍實現禮器功能;春秋時期,漆器逐漸成為青銅禮器的替代品,打破了中原地區以青銅器為重的禮儀格局。《爾雅·石齊》雲:“木豆為豆,竹豆為桿,瓦豆為上。”郭璞說:“豆也是禮器。”作為壹種禮器,豆子在不同的文化和時期盛放不同的食物。《詩經·風雅·百姓生活》雲:“昂生不止豆,豆不止登,其香始起。神住辛時,胡臭。”說的是豆餡肉的作用;《說文》、《國語》和周瑜等壹些現代學者也認為它是盛肉的容器。然而,李周呈現了壹個巨大而完整的水豌豆系統;但是,在各種稗子豆中,豆是沒有盛酒功能的。

耳杯的形狀壹般認為是由先秦時期的橢圓形杯船演變而來[謝春明楚墓出土漆耳杯研究[D]。湖南大學,2015.p7.] P7],這是楚人的原創;其作用主要是用來盛酒,根據其形似鳥托翅,被普遍認為是楚辭中所說的“羽”。桂俊榮提到,設置兩耳而不是壹耳,是飲酒時用雙手握住耳托,莊重,符合禮儀制度。“是對爵兩邊把手原理的繼承”;另外,弧形的內壁也是為了視覺上把握喝酒的容量,以免喝酒時失禮【桂俊榮。楚漆器的文化藝術特征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P71。].其實兩個耳朵的出現體現了壹種清晰的功能感,既增強了雙手持杯的穩定性,又能防止被杯底燙傷。為了迎合禮制,楚人對這壹流行樂器進行了改造,體現了禮制觀念與實用功利的融合。

從這個線索來看,作者認為耳杯的出現與豆子無關。回顧豆→杯豆→耳杯的假說,同時期的信陽、楚墓都曾出土過帶耳的漆豆,其中信陽楚墓M1出土的器皿形制如圖。

僅從功能演變上來說,帶耳的漆豆碟很淺,而豆碟淺是為了在沒有太多犧牲的情況下獲得“豐富”(豐盛)的視覺效果。所以帶耳的漆豆還是應該起到展示的作用而不是實用的器皿;從有蓋到無蓋,從扁圓柱盤到橢球杯,從主要盛肉的餐具到酒,從帶有儀式色彩的非實用器皿到實用器皿,帶耳漆豆到杯豆的演變邏輯太大,沒有中間器皿支撐。但杯豆只出現在信陽楚墓,似乎並沒有廣泛流傳。因此,即使杯豆是由漆豆演變而來,也不太可能作為壹種有影響的過渡形態,導致了楚國耳杯的定型和盛行。而且在信陽壹號墓中,有明顯的成套杯和方耳杯的痕跡(見圖),說明它和這座墓中的耳杯至少是同時出現的。

桂俊榮的結論是基於杯豆和耳杯的用途是壹樣的,都還是用雙手喝的。但基於墓室中耳杯與杯豆的壹壹搭配,筆者對杯豆的用途做了壹個猜測:信陽壹號楚墓中的杯豆與耳杯是壹套食具中功能不同的物件,其中杯豆用來盛非流質食物,吃飯時主要用勺取(右房有壹個陶勺);耳杯是用來裝酒的,喝酒的時候用雙手托著兩只耳朵。

筆者認為,“杯豆”在使用上比耳杯更接近豆類。杯豆裏原本含有的,可能就是下面“送政策”裏提到的“梅子醬”。先秦時期用鹽、蜂蜜等技術腌制水果,李子是最早腌制的水果之壹【劉偉峰。古代齊魯地區飲食文化研究[D]。山東師範大學,2010。P50]。史書上說,“做和平湯,只會發現鹽梅。”又《禮記·卷十三·農村射禮·第五》:“薦,用籃保存,五瓶,祭半瓶,跨頂。泡豆子,東房的。妳的腳有兩英寸長。蜜餞用水為宜,幹的東西也適用。用豆的話,豆要吃。”[(漢)鄭玄註;(唐)賈黃侃《聖典句讀》。李逸朱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據說水倉壹般用來裝幹糧,豆類主要用來裝泡菜、肉醬等含水調味品。這樣,杯豆用來裝梅子醬就順理成章了。總之杯豆和耳杯的用途不要重疊。

既然如此,為什麽設計師不直接設計豆子,而是保留頂耳杯的形狀呢?而且耳杯還可以用來裝非液體的東西,也可以用來拿勺子吃飯(馬王堆出土的漆耳杯上有“妳吃起來很幸運”的字樣,見圖),那為什麽還要加豆柄呢?

附壹張

參考資料:

壹.專著

[1]河南省文化廳文物工作隊編輯。河南信陽楚墓出土文物圖集[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59。

[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國考古報告匯編信陽楚墓考古專刊第30期[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6。

[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p35 .

[4]桂俊榮。楚漆器的文化藝術特征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震宇。楚文化與漆器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6]皮道堅。楚美術史[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 2012。

第二,論文

吳紅。“墳墓”:藝術史的壹個可能的分支學科[J]。閱讀,2007(01):59-67。

[2]謝春明。楚墓出土漆耳杯研究[D]。湖南大學,2015.p7。

[3]方振三。信陽竹簡研究[D]。安徽大學,2003。p 118-119。

[4]劉偉峰。古代齊魯地區飲食文化研究[D]。山東師範大學,2010.p50。

[5]張發。豆:作為中國古代陶器之美[J]。人文雜誌,2017(03):68-73。

吳世洲。古典禮器哲學專題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1(06):56-65。

[7]張耀銀。論中國傳統燈具設計的“神性”[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藝術設計版),2004(02):95-98。

[8]劉黎明。中國傳統燈具造型特征研究[D]。江南大學,2008。

[9]姚遙,易。中國傳統燈具“豆燈”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7。

第三,古代文學

[1]崔高偉校對。禮記[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2]崔高偉校對。李周[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3]紀昀主編。尚書[M]。北京:網上書店。2007。

[4]李立浧校對。詩經[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1。

[5]江,點校。左傳[M]。長沙:嶽麓書社。2006。

[6](金)郭璞註。爾雅[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7](東漢)許慎著。解釋漢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6。

[8](韓)鄭玄註;(唐)賈《疏黃侃》經句讀本。禮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 上一篇:世界上有多少個飛行表演隊?他們用什麽飛機?他們的歷史呢?
  • 下一篇:課改下信息技術如何更好地服務於課程教學?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