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生講的文學是廣義上的文學,但他的表述運用到詩歌與音樂的關系上也是非常恰當的。朱先生在《中國音樂文學史》壹書中提到“所謂詩即音樂”。總之,他總結了中國詩歌與音樂的關系。要談中國的詩與音樂的關系,首先要界定什麽是“中國的詩”和“音樂”。中國的詩,主要強調中國的古體詩,壹般稱為古體詩,指的是用文言文和傳統格律寫的詩,廣義的中國古體詩,壹般指的是中國的古韻,如詞、賦、曲等。然而,我們所說的音樂是指任何壹種藝術的、愉快的、審慎的或其他拓撲結構的聲音通常都可以被解釋為壹系列對聲音和寂靜具有時間性的組織,並包含不同音階的節奏、旋律和和聲。《詩序》中指出“詩人也是誌之所至。”心中有抱負,說話如詩。情感在中間運動,在文字中形成。如果言語不足以表達,我們嘆息著喝下它們。如果我們喝得不夠,我們就會永遠唱下去。如果我們唱得不夠好,我們就不知道如何用手跳舞。我們也說“情感源於聲音,聲音被寫成文字。”。治天下之聲樂,其政;亂世之聲怒訴,其政為善;亡國之聲哀,其民困。因此,詩歌的本質與音樂密切相關,既是思想感情的宣泄,也是情感的宣泄。
中國的古詩詞起源於民歌,勞動創造了詩詞。《詩經》是中國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共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有十五種民族風格,是世界各國的民歌。這部分文學成就最高,既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歌頌,也有對鄉愁的抱怨和憤怒,對人的思考和反壓迫反欺淩。雅分為雅和瀟雅,多為貴族祭祀的詩詞。瀟雅也有壹些民歌。《頌》是祠堂祭祀的詩。“風”是音樂的總稱。15組國風是來自十多個地區的音樂,包括、、伊、魏、王、鄭、齊、魏、唐、秦、隋、陳、曹的音樂歌曲。雅樂是指大家都能聽懂的雅樂,105首,其中雅樂31首,瀟雅74首。頌歌是貴族們在寺廟裏祭拜鬼神,贊美統治者功績的音樂作品。應該和舞蹈壹起玩。
從《詩經》的內容可以看出它是我國古代音樂的集大成和古代音樂的啟蒙,而從它的名字可以知道《詩經》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啟蒙。由此可知,中國的詩歌是脫胎於音樂的。
廣義的詩歌在漢代達到壹個高峰,著名的是官方機構樂府的建立。據《漢書·禮樂誌》記載,漢武帝年間,朝廷設立了收集地方歌謠、整理制定樂譜的機構,稱為樂府。後來,人們把這個機構收集和創作的詩歌稱為樂府詩,或簡稱為樂府詩。樂府詩是配合音樂唱的,相當於現在的歌詞。這類樂府詩稱為“曲”、“詞”、“歌”、“興”。代表漢代的詩歌最高成就是樂府詩,樂府最基本的藝術特征是敘事性。代表作《孔雀東南飛》也是古代最早、最長的敘事詩,是樂府民歌發展的最高峰。
到了唐代,中國的詩歌中出現了絕句和格律詩。韻和韻是平衡的,每壹句的平衡和對仗都是有規律的。絕句稍微寬松壹點。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而漢字是單音節的,每個音包括聲、韻、調三個部分。這樣,講究韻腳和格律就成了中國詩歌的壹個重要特征。唐詩很講究押韻和格律。所以唐詩有音樂美,讀起來朗朗上口。讀孟浩然的《春曉》時:“這春日的早晨,我輕松地醒來,四周都是鳥鳴。但現在我記得那壹夜,那場暴風雨,我想知道有多少朵花被打破了。”讀杜甫《羌村》:“天紅雲西,地平於太陽腳下。柴門鳥鳴,歸客千裏。”那時候的流暢真的如行雲流水,聲音處的感受也感受到了。它不僅朗朗上口,而且魅力無窮,讓人感受到音樂之美。
朱先生在《中國音樂文學史》中提到“唐代絕句都是用來唱的”。這也可以從絕句的形式看出來。絕句都押韻。所謂全押韻,就是絕句從開頭到最後壹句結尾都押韻。要求完整透徹,只要其押韻壹致,無論平仄都可以通過。例如:
夜看海,風獨開。無情又無奈,我還是回來了。(《赤灣看海》)
花香酒香,踏沙浪。愛人在哪裏?不覺得世界很廣。(《秋夜西麗湖花間飲》)
只有四首絕句。五七言絕句有押韻和不押韻第壹句的區別;五字格是首句不押韻,七字格是首句押韻。絕句都押韻,就是不管絕句正式與否,都押韻,第三句也押韻,就是四句都押韻,平仄平,押韻到底。
前面的例子《赤灣看海》,本來是首句無韻的五行詩,現在每句都用韻,而首韻用的“海”字和第三韻用的“乃”字是押韻的,第二句和第四句用的“開”和“來”是平聲,四韻相同,但偶。
“絕句完全押韻”,希望在增強詩歌的音樂性中,能產生壹種新的思維,引導壹個新的方向。絕句完全押韻,壹氣呵成,氣勢磅礴,使絕句在音樂上更加悅耳,朗朗上口,優美動聽,加強了韻的流動,使絕句的押韻更加緊湊連貫,更適合演唱要求。
在唐詩研究中,我發現了兩種特殊情況。首先,有壹首專門為歌唱而寫的詩的例子。歷史上,楊貴妃想聽壹首新歌。唐朝皇帝特意把喝醉的李白拖出酒館,讓他的寵臣替他提鞋。丞相為他潤色筆墨,只為“詩”作“歌”。詩寫完,等候的宮廷樂師立即依法譜曲。以下是李白的《宮體詩》。雖為命題所稱,卻優雅空靈,婉約優美,流暢朗朗。它們被編成歌曲後壹定更有魅力。
清平調三首
李珀
清平調三曲之壹
看到雲的明亮的雲,想到他們的衣服,看到花的美麗的人來看看。
若非玉山見她,便是瑤池月下相逢。
清平調三曲之二
壹場紅露芬芳,性雨斷腸。
請問誰長得像漢宮?可憐的燕子依靠新的化妝品。
清平調三曲之三
美人之美與紅艷牡丹相得益彰,美人與長花為王。
說明春風無限可恨,沈香亭偏北。
第壹首歌講的是貴妃如花的模樣。第二首描寫的是遇到的傳說中的巫山神女,不壹定像真正的美人,漢宮裏也只有趙能和她相比。第三首指出,妃嬪名花,常受君王寵愛,壹切煩惱,壹見便可消除。當時玄宗和貴妃都很佩服詩人的才華。
另壹個特殊現象是詩歌中對音樂的特殊描寫。這裏有兩個典型的例子,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賀的《李平語錄》,都是描寫音樂的優秀詩篇。以李賀的詩歌為例,
伍肆蜀張彤高秋,空山凝雲不流。
湘鄂情哭愁,李戲中國。
昆山玉碎鳳鳴,芙蓉哭,香蘭笑。
十二門前寒光融,二十三絲動紫帝。
女媧以煉石補天,石破地攪秋雨。
夢入聖山教天神,老魚舞細浪團子。
吳眠倚桂樹,露足斜飛濕寒兔。
詩人借助奇特的想象力,將抽象的音樂轉化為具體的物體,並稱贊李平高超的演奏技巧。這首詩的構思也很巧妙。第壹句寫在琴上,第二句、第三句寫在音上,由音帶頭,再到演奏者。寫表演的時候,先寫場景,為下面寫旋律做鋪墊;寫出旋律,寫出它所包含的悲喜哀愁。詩人充分調動了各種感官,寫出了優美的音質及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對李平的技巧充滿了贊美和感嘆。全詩充滿浪漫主義,是描寫音樂的絕唱。
詩歌發展到盛唐和宋代,主要的創作形式也從詩歌發展到詞,或者說歌與歌,也叫長短句,興起於八世紀初,也就是中國的盛唐,興盛於宋代。詞是壹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發展、創作和傳播都與音樂直接相關。所謂燕樂,又稱宴月,是北周以來以西域曲、民間巷曲為主的壹種新型音樂,主要用於娛樂和宴會表演。宋代詩人王拙曾說:“蓋歲以來,今作曲家越來越通俗化,盛於唐代。”
首先考慮的是宋人的抒情性。李清照的《論詞》提到“詞不可同”,對詞的節奏提出了嚴格的要求,首當其沖的就是“可歌”。王衍曾經說過“長短句要唱,不要背”。南宋姜夔的《暗香》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宋詞的演唱特點。
舊月光。看我幾次,邊梅會吹笛子。喚起玉人,不顧寒而攀。
何遜現在老了,也忘了。但奇怪的是,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是沈默。嘆息著送走,雪在夜晚開始堆積。崔尊很容易哭。紅萼沈默而懷舊。
常吉曾攜手,壓千樹,令西湖寒碧。壹片壹片,吹出來,什麽時候才能看到?
這首詩表達了詠梅對失去的感情的回憶,這是壹種詠物和懷念老朋友的結合。寓意深遠,字典優雅,與優雅的曲調和諧配合,相得益彰。
宋詞的譜子雖然丟了,但是詞本身的音樂性還是很強的。這種樂感來自於文字和聲音的扁平化組合,以及句型的錯誤方式帶來的旋律和節奏。比如李清照的慢聲細語中,疊詞的運用,既強調了淒苦孤獨的心境,又賦予了整個詞以音樂感。
在關註宋詞的過程中,有壹個人始終縈繞在他的腦海中,那就是劉湧,劉三邊,他自嘲地稱自己為“故意作詞”。柳永是個特例。他的很多歌詞都是直接為了唱歌。說白了,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直接提供給藝妓的。仕途失意後,他經常出入大街小巷,流連於秦樓楚館、舞館、歌廳,與樂師、妓女交往。對當時的流行音樂非常熟悉,再加上他的非法技巧,詞在他手裏,開始了新的潮流。柳永用的是民間曲調,寫了很多長而慢的詞,適合演唱。柳永寫的字平實樸實,不避俚語俗語。有些部分還具有口語化的特點。因此,它們在民間廣為流傳。葉夢得有如下記載:有井水喝的地方,可以唱劉辭。可見柳永詞的影響力之大。
從元代開始,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逐漸過去,他的文學創作逐漸轉向戲曲等形式。屈,又名、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代,興盛於元代,風格與詞相近。特點是可以在字數上加行間,多使用口語。雜劇是元代的壹種戲曲。散曲可以獨立,同時又是元雜劇的主體部分。
從某種意義上說,曲是詞的身體替身,無論從音樂基礎還是從曲式結構來說,都是由詞演變而來的,而詞源於民間,流傳於歌者和樂者之間,適合歌唱。作為壹個詞,body double的音樂隨著時間的發展變得曲調豐富,逐漸形成了不同於詞的體裁,成為詞後易唱的新文學。
廣義的詩歌,包括詩、詞、歌等。這些創作形式在內容上各有特色,在形式和體裁上也各有特色。但在與音樂的交流和吸收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兼容性是其他文學所無法企及的。“詩”這個詞本身就包含了“音樂”,我們也可以知道,詩與音樂是息息相關的。它們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相互交融。由於中國的詩歌與音樂緊密結合,形成了所謂的混合藝術,這不能不說是世界文學史乃至世界音樂史上的壹大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