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請敘述初中上海的歷史。

請敘述初中上海的歷史。

上海

“申”與“上海”的由來

上海,簡稱“上海”,也叫“申”。大約6000年前,上海西部成為陸地,東部成為陸地2000年。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曾是楚王黃歇的封地,故別號“申”。公元4、5世紀的晉朝時期,松江(今蘇州河)及沿海地區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創造了壹種叫胡的竹制捕魚工具,又因為當時河道叫瀆,松江下遊壹帶就叫胡,後來又改為胡。

歷史的發展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後設立會稽郡,蘇州為其治所。會稽縣轄繆縣、尤泉縣、海鹽縣。苗縣包括嘉定、上海兩縣,青浦、松江兩縣及部分市區。在今天的嘉定縣還有壹個以苗命名的苗鎮。秦始皇統壹六國後,修建了從鹹陽經湖北、湖南到江蘇、上海的寬馳道。據史料記載,赤道寬50步,每3尺栽壹棵樹。馳道經過今松江西北,“過青浦古塘橋,西接吳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領丞相李斯、幼子胡亥等壹批武將巡遊南方。他們經過松江西部、青浦南部的衡山、小昆山、三岔壹帶,看到當地物產豐富,人來人往,人們劃著船,在水上交易。這說明上海當時還沒有形成壹個城市。

公元前207年的漢朝,苗縣叫婁縣。海晏郡,位於今天的金山縣,是漢代劉弼的諸侯國,海水在這裏煮沸制鹽。這種鹽叫散鹽,質量好,數量大,運到武都(蘇州)經銷。海鹽縣發展了,油泉縣也發展了。由於當地的沈降現象,部分海鹽變成了湖泊,拳頭也掉進了山谷水中。漢平帝二年前後,海鹽縣被迫南遷。

到了金代,上海主要靠漁鹽收益,經濟相當發達。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原海鹽縣分為青浦縣和錢景縣。唐代昆山南疆、嘉興東疆、海鹽北疆均設建華亭縣,郡址設在松江縣。天寶五年(746),青浦東北吳淞江南岸設立青龍鎮,直屬華亭縣。青龍鎮原是三國時期吳建造和停泊戰船的地方。青龍港是吳淞江下遊的起點,是唐代對外貿易的新港。海運船只不僅可以到達沿海和內河城鎮,還可以直達日本和朝鮮。

宋初,華亭縣改為秀洲(州屬今嘉興)。此時,華亭縣以東的海灘已成為重要的鹽場,“人口眾多,海船跳動”,商業日益發達。宋宣和元年(1119),隨著松江水道的再次疏浚,青龍鎮有了更大的發展。據宋代詩人梅在《青龍》雜誌上記載,青龍鎮有22座橋,36個廣場,還有“三亭七塔十三廟,煙火萬千”,素有“小杭州”之稱。青龍鎮雖然如此繁華,但作為華亭出海口的上海,卻還是壹個荒涼的漁村。後來,由於吳淞江下遊淤積較淺,曾經繁華壹時的青龍鎮逐漸失去了長江口良港的地位,日漸蕭條,無人問津。

宋熙寧年間(l068-l077),貿易中心移至華亭東北,形成居民區,漁村成為具有壹定規模的小鎮。南宋鹹淳三年(1267),鎮政府在此正式成立,鎮駐。因為地處上海浦西西側,所以被稱為“上海小鎮”。元代至元十四年(l277),在上海鎮設立了城舶司,與廣州、泉州、溫州、杭州、清遠、澉浦並稱為中國七大城舶司。本部城博斯衙門就設在後來的上海郡部,也就是今天小東門方浜南路光啟路。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正式設立“上海郡”,這是上海建設的開始。到了明朝,上海有了許多商店和餐館。此時,上海已成為著名的“東南城市”。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區劃再次演變,逐漸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規模。

現代上海

16世紀(明朝中期),上海成為中國棉紡織手工業的中心。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海關。19世紀中葉,上海已成為商賈雲集的繁華港口。鴉片戰爭後,上海被殖民者開辟為“通商”口岸。此後的100年間,外國列強相繼入侵上海,使上海成為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政治、經濟和文化侵略的主要據點。1949年5月27日,上海這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解放了,開始了新的生活。

歷史性變革

上海的解放揭開了它發展的新的歷史篇章。上海人民在中國* * *生產黨的領導下,經過50多年的艱苦奮鬥,從根本上改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條件下畸形發展的舊上海,使上海的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特別是1978以來,上海改革開放力度不斷加大。上海人民以強大的進取精神,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大膽實踐,走出了壹條具有中國特色、反映時代特征、符合上海特大城市特點的發展新路,使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成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正在建設成為國際經濟文化名城。

地理位置

上海位於北緯31度14分,東經121度29分。位於太平洋西岸,沿亞洲大陸東緣,長江三角洲前沿,東臨東海,南接杭州灣,西接江浙壹帶,北接長江口,與東海相連。上海正好處於中國南北弧形海岸線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廣闊,地理位置優越。這是壹個很好的河港和海港。

氣候

上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上海氣候溫和濕潤,春秋較短,冬夏較長。2004年全年平均氣溫18.1℃,日照1929.6小時,降雨量1158.1毫米,全年降雨量的50%左右集中在5-9月的汛期,汛期有春雨、梅雨、秋雨三個雨季。

土地面積

解放初期,上海的土地面積只有636平方公裏。1958年,江蘇省的嘉定、寶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崇明等10個縣劃歸上海,使上海的管轄範圍擴大到5910平方公裏,幾乎是解放初期的10倍。截至2004年底,上海市面積6340.5平方公裏,占全國總面積的0.06%,南北長120公裏,東西寬100公裏。區域面積5299.29平方公裏,縣城面積1041.21平方公裏。轄崇明、長興、橫沙三個島嶼,其中崇明島面積1041.21平方公裏,為中國第三大島。

水文學

上海河湖眾多,水網密布,水資源豐富,是著名的江南水鄉,水域面積697平方公裏,相當於全市總面積的11%。上海的河網大部分屬於黃浦江水系,主要包括黃浦江及其支流蘇州河、川洋河和澱浦河。黃浦江發源於太湖,全長113km,流經市區。河道寬度300-770m,平均360m。終年不凍,是上海的主要水道。蘇州河在上海長54公裏,平均寬度45米。上海的湖泊集中在江浙交界的西部窪地。最大的湖是澱山湖,面積62平方公裏。

地帶

上海除了西南的幾個丘陵和山地,都是平坦的平原,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壹部分,平均海拔4米左右。陸地地形壹般自東向西略有傾斜。大金山是上海的最高點,海拔103.4米..

行政區劃

解放初期,上海分為20個城區和10個郊區。截至2003年底,上海共有18個區,1個縣,* * 118個鎮,3個鄉鎮,100個街道辦事處,3293個居委會,65438。

黃浦區面積12平方公裏,人口62萬。郵政編碼200001。區人民政府延安東路300號。

盧灣區面積8平方公裏,人口33萬。郵政編碼200020。區人民政府位於重慶南路139號。

徐匯區面積55平方公裏,人口89萬。郵政編碼200030。區人民政府位於漕溪北路336號。

長寧區面積38平方公裏,人口62萬。郵政編碼200050。區人民政府位於愚園路1320號。

靜安區面積8平方公裏,人口32萬。郵政編碼200040。區人民政府位於常德路370號。

普陀區面積55平方公裏,人口85萬。郵政編碼200333。區人民政府位於大都路1668號。

閘北區面積29平方公裏,人口71萬。郵政編碼200070。區人民政府大同路480號。

虹口區面積23平方公裏,人口79萬。郵政編碼200080。洪鎮老街區人民政府。

楊浦區面積61平方公裏,人口1.08萬。郵政編碼200082。區人民政府江浦路549號。

閔行區面積372平方公裏,人口75萬。郵政編碼是201100。區人民政府駐新莊鎮滬閔路6258號。

寶山區面積415平方公裏,人口85萬。郵政編碼是201900。區人民政府密山路5號。

嘉定區面積459平方公裏,人口51萬。郵政編碼201800。區人民政府位於博樂南路111號。

浦東新區面積523平方公裏,人口654.38+0.77萬。郵政編碼是200135。區人民政府駐世紀大道2001號。

金山區面積586平方公裏,人口53萬。郵政編碼201540。區人民政府金山大道2000號。

松江區面積605平方公裏,人口51萬。郵政編碼是201600。區人民政府袁鐘路1號。

青浦區面積676平方公裏,人口46萬。郵政編碼是201700。區人民政府公園路100號。

南匯區面積688平方公裏,人口70萬。郵政編碼是201300。區人民政府位於惠南鎮人民東路3252號。

奉賢區面積687平方公裏,人口51萬。郵政編碼是201400。南橋鎮解放中路區人民政府。

崇明縣面積1041平方公裏,人口64萬。郵政編碼是202150。縣人民政府位於程橋鎮人民路68號。

人類人口

由於大量移民和流動人口的快速增長,上海的總人口不斷膨脹。上海開埠時人口不到654.38+萬,654.38+0949年解放時為520萬。2005年10月0日零時,上海市常住人口為654.38+0778萬人,比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增加了654.38人。年均增加27.4萬人,年均增長1.62%;其中,外來常住人口438萬人,占比24.63%。。

人口自然變化

上海是中國第壹個因人口自然變動出現負增長的省級行政區。1995常住人口出生數為123900,出生率為7.04 ‰。死亡人口107萬,死亡率6.08‰;本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96‰。其中,本市戶籍人口出生率為6.08‰;死亡率為7.5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6‰,連續13年保持負增長。

性別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893萬人,占總人口的50.22%;女性885萬人,占總人口的49.78%。性別比為100.90(女性為100)。

人口教育水平

上海人口的整體文化素質在不斷提高。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上海市6歲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大專以上學歷人口比例達到18.1%,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提高了6.7個百分點。高中學歷人口占24.8%,提高1個百分點;初中和小學文化程度人口占51.6%,占比下降6.3個百分點。

人才居住證

上海持續推進人才高地建設,吸引優秀人才集聚。截至2004年底,已有6.27萬名海內外人才獲得上海市居住證。其中海外人才4000人,國內人才5.87萬人。在已取得上海市居住證的人員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占66.2%,碩士或博士及以上學歷占7.8%。

雇用

上海不斷優化創業環境,進壹步促進就業。2004年末,上海* * *從業人員836.49萬人,其中國有單位從業人員149.29萬人,占17.8%;集體單位職工225.52萬人,占27%;外資和私營經濟單位從業人員461680人,占55.2%。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5%,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是10年來首次下降。

經濟增長

進入新世紀,上海以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為目標,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著力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進壹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加快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 使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經濟增長的協調性進壹步增強。 從1992開始,上海經濟已經保持了14年的兩位數增長。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91439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增長75.3%,年均增長11.9%。

財政收入

在整體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財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長。2005年,上海財政收入409581億元,比2000年增長65.438+0.3倍,年均增長65.438+08.5%。全年地方財政收入1433.9億元,比上年增長20.7%。其中,增值稅22612億元,增長65.438+03.4%;營業稅51.293億元,增長15.9%;個人所得稅1165438+9200萬元,增長26.2%;房產稅34654.38億元,增長25.9%。“十五”期間,全市地方財政收入累計完成4726.56億元,年均增長23.6%,相當於建國至“九五”末總量的69%。

上海地位

正在向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邁進的上海,肩負著面向世界、服務全國、鏈接長三角的重任,在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個只有1%人口,0.06%國土面積的城市,完成的財政收入占全國八分之壹,口岸進出口商品總額占全國四分之壹,口岸貨物吞吐量占全國十分之壹。

產業結構

上海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2005年,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4475.9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增長87.8%,年均增長13.4%。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4588.38億元,比2000年增長66.7%。第三產業比重由2000年的1.6:46.3:52.1調整為0.9: 48.9: 50.2。

第三產業內部結構

第三產業加快發展,上海綜合服務功能進壹步增強。2004年,金融、批發和零售、房地產、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住宿和餐飲業六大行業占上海GDP的比重接近40%。其中,金融業增加值在上海GDP中居第三產業首位,達到10%;批發零售占上海GDP的比重為8.2%。房地產業繼續快速發展,占上海GDP的比重從1990年的0.5%上升到8.4%。

就業結構

隨著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上海的就業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增加。2005年,三次產業從業人員結構比例由2000年的10.8: 44.3: 44.9調整為7.1: 37.5: 55.4。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上升10.5個百分點,第壹、二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分別下降3.7和6.8個百分點。

投資結構

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542.55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1246.86億元,增長6.1%,占固定資產投資的35.2%。投資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從工業投資看,第三產業完成投資2454.87億元,比上年增長65.438+08.6%,明顯高於工業投資增長7.3%的水平。從經濟類型看,非國有經濟投資2302.28億元,增長8.1%;國有經濟投資1240.27億元,增長29.9%。民間投資比重進壹步提高。2005年,全市民間投資9421.5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26.6%,比上年提高3.4個百分點。

所有權模式

上海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國有、外資、民營資本共同推動經濟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2005年,公有制經濟占上海GDP的比重由上年的59.6%下降到57.5%;非公有制經濟比重由上年的40.4%上升到42.5%。其中,私營和個體經濟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5.7%提高到16.4%。

農業產值

上海郊區著力推進產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不斷加快農業結構調整。2005年,全市農業增加值達到79.6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下降9.1%,年均下降0.7%。農業總產值233.39億元,比2000年下降7%。

農副產品生產

上海嚴格實施耕地保護,糧食生產保持穩定。全年糧食種植面積達到16610000公頃,糧食總產量達到1053600噸。全年優質水稻種植比例達到94%,優質油料作物比例達到70%。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繼續提高。截至2005年底,上海市共有註冊品牌農產品139個,149家企業的273個農產品通過了無公害農產品、安全衛生優質農產品、有機食品、綠色食品認證。

農產品出口

上海農產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長。2005年,郊區初級農產品出口總額6543.8+4.55億元,比上年增長37.4%。農產品出口在原有的畜禽、水產品品種基礎上,增加了花卉、蔬菜等深加工產品。主要出口市場是歐洲、中東、美國、南非、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

現代農業園

農業生產的集中化和科學化水平穩步提高。截至2005年底,上海有143個大型現代化菜園。12市級現代農業園區投入各類建設資金54.82億元,引進產業發展項目128個,163項科研成果在園區推廣應用。

農業規模經營

上海農業規模化經營不斷加快。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農業產業化企業42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10家,吸納了40多萬分散農戶和65438+萬公頃種植養殖面積進入規模化產業鏈。全市糧食規模經營面積占糧食總種植面積的比重達到45.9%。

工業發展

上海依靠大基地、大項目建設,推動工業生產持續增長。2005年,上海工業增加值達到41552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增長94%,年均增長14.2%。其中,重工業增加值291.293億元;輕工業增加值10865438+7500萬元。工業總產值16876.7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增長654.38+0.4倍,年均增長654.38+09.2%。

重點發展工業

重點行業對上海工業生產的拉動作用明顯。2005年,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汽車制造、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學品制造、精細鋼鐵制造、成套設備制造、生物醫藥制造六大重點發展產業總產值達到9993.55億元,比上年增長16.5%,帶動全市工業總產值增長10.1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63.2%。其新增工業產值占規模以上新增工業產值的70.8%;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385.2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63.5%。

高科技產業

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2005年,上海高技術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826.67億元,比上年增長22%,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8.6%。其中,電子信息領域工業總產值3530.92億元,增長29.3%;光機電壹體化工業總產值468.9億元,增長14.4%;生物和醫療技術工業總產值233.69億元,增長65.438+065.438+0.7%。

區縣工業

各區縣工業增長加快。2005年,上海市規模以上區縣工業總產值917533億元,比上年增長18%,高於全市4.1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8.65438±0%,比上年提高65438±0.2個百分點;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0.3個百分點。“1+3+9”工業園區總產值7349.67億元,比上年增長15.5%。其中,9個市級工業園區總產值654.38+0399.77億元,同比增長654.38+09.2%。

工業經濟效益

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總體良好。2005年,上海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02.3。工業企業實現利潤939.56億元,稅收605.59億元。其中,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工業企業實現利潤447.95億元,占工業利潤總額的47.7%;實現稅收242.44億元,占全部工業稅收的40%。

工業產品產量

滿足市場需求的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增加。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率達到98.6%。集成電路、微型計算機、民用鋼船、汽車、房間空調器、移動電話、程控交換機等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增長。

信息產業

信息產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2005年,上海信息產業增加值達到109791億元,比上年增長25.7%,占上海地區生產總值的12%,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全年信息產品制造業增加值653.75億元,增長25.8%;信息產品銷售業增加值265438+6600萬元,增長12.7%;信息服務業增加值422.5億元,增長26.4%。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信息基礎設施集約化建設加快。2005年,上海信息化建設固定資產投資308.87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8.7%。2005年底,國際互聯網出口帶寬提升至30G;互聯網用戶803萬戶,寬帶接入用戶247.4萬戶,比上年末分別增加65438+70萬戶和88580萬戶。全市有915衛星站。

重大信息化項目

2005年,密集信息管道、超級計算中心、互聯網交換中心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加快建設,加快了上海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

信息技術應用

城市信息化建設進壹步加快,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應用水平不斷提高。截至2005年底,共發行社會保障卡963.67萬張,公交“壹卡通”銷量達到1974.02萬輛,發放數字證書5610000張。社會信用體系進壹步完善。截至2005年底,個人信用聯合征信系統已采集公民信用記錄61.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85萬人;個人信用報告發放460萬份,同比增加654.38+0.82萬份;企業聯合征信量達到60萬條。

城市建設投資

樞紐型、功能型、網絡化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從2001到2005年,全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總投資達到325721億元,年均增長65.438+02.6%,占同期固定資產投資的24.6%。城市基礎設施網絡的不斷完善,為進壹步改善上海投資環境、擴大對外開放、提升城市綜合功能創造了有利條件。

重大城市建設項目

根據上海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劃和目標,上海重大項目科學協調、加快推進,橋梁、隧道、高架、高速、地鐵、磁懸浮、浦東國際機場、洋山深水港等壹批跨黃浦江標誌性工程相繼建成。2005年上海市重大項目投資6071.3億元。年內,洋山深水港壹期、浦東鐵路壹期、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東海大橋等重大工程相繼竣工。A6新圍、A7馮婷等高速公路建成;軌道交通4號線投入運營;湘陰路隧道建成通車,使中心城區過江車道增至54條。

舊區改造

上海新壹輪舊區改造突出重點,保持合理規模。2001至2005年,全市拆除舊住宅2431.5萬平方米,搬遷居民36.57萬人。2005年,全市完成舊住宅區綜合改造1.31.55萬平方米;建築1541“平改坡”,占地386萬平方米;更新和維修360部電梯。

環境保護和治理

加強環境保護和汙染治理,上海整體生態環境將持續改善。2005年,全市環保投入2865438+億元,相當於上海GDP的3.07%。水環境質量進壹步改善。全年整治中心城區76條河流(段)* * 60公裏,中心城區河流水質明顯改善。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二期工程基本完成。蘇州河水系594個單位汙染源已截流,蘇州河幹流黑臭基本消除,主要水質指標穩定達到景觀水標準。大氣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22天,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8.2%。全市月均降塵量8.8噸/平方公裏,比上年下降11.8%。控制汙染的能力進壹步增強。汙水處理能力達到471萬噸/日,比上年增加28.4萬噸/日;城市汙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0.2%。全年新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5400噸/日。

城市綠化

城市綠化建設加快。截至2005年底,上海城市園林綠地面積2.89萬公頃,其中公共綠地面積1.2萬公頃。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1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37%。近年來,延安中路綠地、太平橋綠地、黃興公園、大寧綠地、徐家匯公園、廣場公園三期、徐家匯公園三期、洪雁綠地、世博森林綠地、新江灣城市綠地等200多處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的大型開放式生態景觀綠地相繼建成,顯著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環境。

科研實力

科技隊伍不斷壯大。截至2005年底,上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擁有工程技術人員17.77萬人,科技活躍人員7.52萬人。企業辦科技機構479個。截至2005年底,上海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9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67人。

科研投入

對科學技術的投資壹直在增加。2005年,全市研究與發展經費(R&D)支出214億元,比上年增長25.5%,占全市生產總值的2.34%,比2000年提高0.65個百分點,高於全國1.04個百分點的平均水平。

上海中長期發展目標

面對充滿機遇和挑戰的21世紀,上海確定了新的中長期發展目標:把上海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壹,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 上一篇:討論科學和宗教的關系。
  • 下一篇:課堂生成是什麽意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