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汽車工業的現狀,從兩個角度,宏觀角度和微觀角度。宏觀上,2006年2月5438+0,11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外廠商陸續進入中國市場,競爭進壹步加劇。微觀上,企業面臨不得不降價的局面,處於虧損邊緣。
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汽車進口關稅壹直在降低,這是履行世貿組織的義務,也是為了進壹步鼓勵競爭,優化中國市場。2004年底,中國加權平均關稅水平降至8。9%。2006年7月1日,我國汽車進口關稅降至25%。這都是為了履行世貿組織的義務。同時,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就已經形成了近百家汽車企業的混亂局面。因此,如果國家降低關稅,就會降低外國汽車在國內市場的銷售價格,使其更具競爭力,從而使國內壹些相對落後的企業價格相對較高,使其不得不退出市場,達到優化市場的效果。
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許多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建立合資企業,實質上是以技術換市場。有大眾、標致、豐田、奔馳、寶馬等公司。根據2000年的數據,中國97%的汽車市場份額屬於合資企業,而國內20多家企業僅占3%的市場份額。可以說,中國的汽車企業是在夾縫中生存的。
2004年6月22日,東風標致實施降價補償的銷售策略,在中國汽車行業引起軒然大波。從壹個側面反映了近年來中國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很多廠商也不得不推出降價的策略,這對企業來說無疑是壹種不幸。根據2004年的統計,中國汽車的虧損達到16%。
此外,入世後,我國陸續出臺了關稅下調預期、取消進口配額、實施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進口汽車自動許可登記、車輛特性、落地稅收政策、允許外商進入汽車服務貿易領域等政策,這對我國企業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挑戰。
中國汽車市場現狀分析
2004年,中國汽車產量占全球的7。91%,占全球總銷量的8%。41%。比較這些數字,我們知道中國是壹個汽車進口國。理論上,降低關稅有利於消費者的福利。但是,進口車大多是高檔車。對於這部分消費者來說,他們關心的不是這輛車的價格,而是它帶來的社會地位。也就是說,價格越高,買的人越少,會讓這種產品在生活中變得稀缺,讓消費者更有滿足感。這就是高檔車特有的勢利眼效應。
2006年6月至5月的統計數據顯示,1。6升及以下排量的汽車占汽車總銷量的54%。22%。這個數據表明,中國的汽車銷售主要是低檔汽車。低檔汽車的銷量與中國的消費水平密切相關。2004年,中國人均GDP為65438美元+0270美元,這意味著普通家庭可以買得起車,但只能買低檔車。對於這些消費者來說,買車是比較大的消費,所以需求彈性會比較大,也就是略高的價格會讓更多的消費者選擇不買車。所以,如果低檔車的價格和消費稅更低,消費者的福利會越來越多。
統計顯示,2006年6-5月,中國前十大企業共銷售汽車2491.7萬輛,市場份額為83.77%,同比上升0.59個百分點。前十名分別是:SAIC、壹汽、東風、長安、BAIC、奇瑞、哈飛、廣汽、吉利、江淮。我記得我們關註奇瑞和吉利,它們是中國獨立R&D企業的代表。這兩家公司的產品集中在低檔汽車上,而在中國這樣壹個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上,低檔汽車是大眾需求的,銷量最好的。下面的資料也說明了這壹點。奇瑞、吉利、華晨產銷分別增長72%。15%、55。62%和62。11%。
2004年,中國汽車保有量為21/千人,而世界平均水平為1.33/千人。從市場飽和度來說,中國的市場還沒有飽和。2004年國外歐美車型價格為:標致307(2。0L)19 .0萬元,帕薩特V6(2。8L).0萬元,奧迪A6(2。4l) 28萬元,寶馬325i23萬元;在中國,這兩個數字分別是19。2萬元,32。00萬元,39。5萬元,40個8元。所以中國的市場是壹個超額利潤的市場。
中國汽車企業戰略
首先,在競爭市場中,企業要想在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根據競爭市場的供求關系降低其生產成本無疑是最根本的策略。我們同時考慮技術和勞動力。
對於中國的汽車工業來說,它的技術大約是國外30年前的水平,可以考慮技術引進。因為專利保護期是30年,我們的企業可以以很低的價格引進先進技術。從中國的要素稟賦來看,中國是勞動密集型國家。對於現在國內的汽車企業來說,處於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模式,所以資本對勞動力的替代率比較大。在考慮引進西方過去的技術時,資本對勞動力的價格比小於資本對勞動力的替代率,因此引進西方過去的技術是有效率的。
說到中國的勞動力,中國的勞動力在世界上是比較便宜的。中國的勞動力價格是0.9美元/小時,是墨西哥人1/3,韓國人1/9,英國人1/21,美國人1/25,德國人1/37。所以中國的汽車企業可以就地取材,中國的中年勞動力絕對過剩。當然,對於年輕的勞動力來說,他們有很好的學習能力和很好的培訓潛力,因為他們接受新技術而無需支付成本或鎖定技術的效果。毫無疑問,這種雇傭關系對於汽車企業或者勞動力來說是非常好的:企業可以獲得廉價且可塑的工人;工人可以得到壹份好的穩定的工作。雙方福利都增加了,雙方都受益了。由於90年代中國的下崗工人,有許多技術熟練但年齡較大的技術人員,他們是廉價勞動力。對於每壹個下崗工人,他們將不再要求高工資。壹旦他們沒有找到高薪的工作,也意味著他們失去了目前的低薪工作,因為他們不知道別人是否選擇了這份低薪工作。所以這些下崗工人可以被新興企業聘為技術人員。這也是為什麽新興民營汽車企業成本很低的原因。壹是他們有西方技術可以引進,技術上,因為民營企業沒有沈澱成本;第二,中國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非常廉價,但很多也是因為更多的技術人員被裁掉了。
但對中國的企業來說,降低生產成本是不夠的。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雖然西方不認為我們是市場經濟,但市場是壹只看不見的手,它調節著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行為。所以對於廠商來說,想要了解消費者的選擇,就必須了解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也就是做市場調研。這裏有兩個方面:宏觀和微觀。宏觀上,考察各種車型在市場上的銷售份額,有助於廠商做出生產哪些車型、生產多少的決策。微觀上,對於特定的汽車類型,消費者的偏好,使消費者可以進行生產成本的分配。
宏觀來看,在我國的銷量中,1.6L以下排量的汽車占總銷量的52.44%,即我國汽車市場以低檔車和小排量車為主。微觀上,美國近年來進行的壹項消費者偏好調查顯示,“在過去的二十年裏,絕大多數消費者更喜歡汽車的風格,而不是性能。”日本生產的汽車每年有23.4%的車型在款式上有較大的變化,而美國制造的汽車只有15%,這也是日系車在美國暢銷的壹個原因。
還有,對於壹個企業來說,最好是有自己的技術。要真正生產出具有壟斷性質的產品,就必須做研發;靠自己;d、生產具有自己特色的汽車,同時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就像海爾推出迷妳冰箱壹樣,中國的汽車企業紛紛做出R & amp;d可以生產消費者喜歡的,有自己專利的汽車。但現在我們在技術和經驗上落後於西方企業。我們的優勢在於我們了解中國的消費者、中國的資源、中國的習俗和中國人的心理。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我們企業的優勢,從中國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出發,設計出適合中國消費者的車型。制定我們中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規則,讓西方人按照我們的規則生產汽車。如今,汽車產品不再僅僅是科技的產物。更多的新領域,比如汽車中的多媒體技術,數字技術等等。還有適合中國的家用車。真正的產品升級是在現有技術上增加的輔助設備,或者是動力設備的改進。如今,世界上已經推出了太陽能汽車、電動汽車和氫能汽車。因此,目前的產品升級集中在動力改進、人性化設計等方面,中國汽車企業可以在這壹領域開發自己的新產品。
另壹個非常重要的事情是治理。對於壹個企業,尤其是汽車這樣的生產型企業,公司治理尤為重要。對技術人員采取發明獎勵制度,使工程師從自己的發明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有利於加速技術創新。對於車間工人,我們會獎優罰劣,每天下班後公布表現最好和最差的。最好是連續幾次物質獎勵,最後壹次開除。對於管理人員來說,其薪酬可以由底薪加生產提成組成,以增強其管理生產的積極性。治理的原則是所有人都是理性的,都是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物質獎勵最有效。
中國政府的汽車產業戰略
首先,縱向考慮。中國應該在某種程度上保護它的汽車工業,因為它是壹個新生的工業。同時WTO規定這個保護不超過30年,我們可以借助30年的時間發展我們的汽車工業。至於保護的策略,我們可以采取關稅,雖然這種方法對中國的消費者剩余是不利的。但其實那些買進口車的消費者都是很有錢的人。壹般來說,他們不在乎這車的價格便宜多少,因為這個錢對他們來說無所謂。相反,根據經濟學中的勢利眼效應,這些消費者更喜歡更貴的車,所以買車的人會更少。更強的稀缺性可以凸顯購車者的經濟和社會地位。沒有使用補貼的原因之壹是中國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第二,補貼的錢是納稅人的錢,通過政府補貼轉移到企業手裏,讓財富更集中而不是更分散。但關稅以稅收的形式集中了富人的壹部分錢,用於國家財政支出,為大眾所用。這樣財富更加分散。社會更加公平。因此,關稅保護優於補貼。另外,補貼使得官商勾結,滋生腐敗。
關稅的具體措施可以是高端車高關稅,低端車低關稅。因為高端車的國內生產幾乎是空白,而中低檔車是大部分企業的重頭戲。對高端汽車征收高額關稅,有助於中國國內企業發展自主生產高端汽車,從而促進中國汽車工業生產水平的整體提升。低端車關稅低有助於低端車的競爭,更多的是消費者福利的增加。因為國內的人認為大部分消費者屬於中等收入水平,他們選擇購買中低檔車,他們在意的是車的價格,因為這部分汽車消費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消費。這關系到大多數人的福祉。降低關稅有利於增強低檔車企之間的競爭,使國內外廠商降低價格以增強競爭力,從而使消費者以更低的價格購買自己的汽車,增加消費者的福利。無形中,這種高檔車和低檔車的關稅措施,將稅收從高收入者轉移到低收入者身上,有助於社會公平穩定。
還有水平方向。中國應該發展自己的與汽車工業相關的上下遊產業。上遊產業以鋼鐵、化工為代表;下遊行業主要是汽車服務業。汽車生產商只有做好鋼鐵等上遊產業,才能進壹步降低生產成本。只有做好汽車服務行業,才能讓汽車消費者享受到修車、驗車的便利,讓消費者感受到有車更方便,而不是因為汽車服務的不足帶來更多的麻煩。只有做好上下遊產業,汽車生產者和消費者才能對汽車產業有信心。因此,汽車工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雖然中國鋼產量世界第壹,但中國生產的鋼質量遠沒有達到壹定的標準。用於生產高檔汽車的鋼材必須進口。這不是壹個好的長期戰略,我們必須有自己的鋼鐵。這樣壹來,壹是可以不受國外鋼鐵生產企業的限制,保證國內汽車生產繼續進行。在我們發展自己的汽車品牌之前,我們必須有自己的鋼鐵工業。這樣西方就不會掌握我們的把柄,或者他們可能會用鋼鐵出口來限制中國的汽車生產。第二,我們自己鋼鐵行業的發展,為中國廣大富裕勞動力創造了就業機會,這對於鋼鐵生產者和消費者來說,是壹種純粹的福利增長。生產商技術先進,市場份額更大,競爭力更強。消費者,也就是汽車制造商,降低了購買鋼鐵的成本,因為運輸成本和關稅會消失。更有利於國內企業降低生產成本與國外汽車廠商競爭。為汽車服務行業,包括車庫、停車場、加油站等。對於壹個消費者來說,如果買車後服務業不發達帶來的麻煩多於買車帶來的便利,他肯定選擇不買車。發展汽車服務業也是開拓中國汽車潛在市場的重要手段。本來不想買車的人,看到汽車服務業發展到自己滿意的程度,就會選擇買車。因此,中國對汽車的需求增加了,生產者的產量也增加了。由於規模經濟的存在,汽車的生產成本進壹步降低,給消費者和生產者帶來了剩余增加,社會福利凈增加。根據2004年的調查數據,北京40%的汽車找不到停車場。對於車主來說,他更願意花幾塊錢把車放在停車場,因為這樣避免了車被盜或被破壞的危險。因為每個人本質上都是壹個風險厭惡者。停車場的建設不僅增加了車主的安全感,還創造了就業機會和社會福利。可以說,汽車服務行業讓車主更加放心,增加了購車欲望。它還創造了就業機會,增加了社會福利。
總之,中國汽車市場是壹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國家可以通過關稅的手段保護中國的民族企業,發展鋼鐵工業支持汽車工業的發展,發展服務業增加中國的汽車市場。企業可以通過引進技術降低自身的生產成本,通過良好的設計和技術開發打開潛在的汽車市場,通過良好的治理提高生產效率。
10年前,中國的汽車企業非常小,小到除了與國外汽車巨頭合資外,只能生產農用車。
現在,隨著美國汽車巨頭瀕臨破產,中國汽車企業都“蠢蠢欲動”,購買外國品牌的聲音甚囂塵上。中國車企真的有能力收購國外汽車品牌嗎?我的回答是,中國汽車企業,無論是上海汽車、壹汽還是東風汽車,根本不具備收購國外品牌的能力,更不要說收購處境艱難的國外汽車企業了。
前幾年,上海汽車抄襲了韓國雙龍汽車的“底”。在投入巨額資金後,雙龍汽車最終因為經營不善而陷入破產保護。如果雙龍真的破產清算,SAIC在海外並購中損失的資金將在5.5億美元左右,這也意味著上汽近年來投入的資金將血本無歸。此前,SAIC與南汽關於收購羅孚品牌和生產線的糾紛已經讓兩家公司吃了大虧,如今上汽又為收購韓國雙龍汽車付出了巨大代價。
從上海汽車的收購失敗來看,中國汽車企業確實沒有能力實現國際化經營,無論是國際品牌經營還是企業經營。
融入國際汽車產業是中國汽車企業未來的必由之路。然而,如何走這條道路,是中國汽車工業必須認真回答的戰略問題。
那麽中國的汽車工業應該如何發展?我給出以下建議:
第壹,克服浮躁心態,客觀評價自己。
眼看著通用、福特、克萊斯勒陷入絕境,包括豐田未來虧損,中國汽車企業“走出去”的心理暗流湧動,媒體不時傳出國內汽車企業要走出去收購某個品牌的傳聞。謠言不可能是空穴來風,至少代表了壹部分人的想法。如果不能客觀理性的認識自己,謠言可能會讓壹部分人心理浮躁,以為自己真的有能力出去買。這個時候,我真的奉勸那些已經有“走出去”想法的人,尤其是已經有決策權的人,好好“靜夜思”,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
說白了,中國的車企根本不具備走出去的條件和能力。這裏需要考慮兩個因素。第壹,國際市場根本沒有接受中國的品牌,中國的汽車在國際市場上沒有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在沒有生存空間的市場裏搏殺,只有死路壹條;第二,中國車企根本不具備進行國際化經營的能力。即使他們購買了壹個品牌或企業,他們也不具備成功國際化經營的能力。除了像上海車那樣巨額虧損,他們最後追回的只是壹堆廢品。
二、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三部曲
1,國內汽車行業壹定是二次整合。
中國汽車工業的特點是規模小、數量多、實力弱。經過幾年的整合,大量農用車公司被淘汰,剩下的車企分為兩類。壹類是壹汽、二汽(東風汽車)、上海汽車,在國內已經處於領先地位。可惜的是,這些車企之所以能夠在國內市場占據領先地位,是因為它們都選擇了與歐美日的全球汽車巨頭合資,而且它們用的不是自主品牌,只能算是主機廠;還有壹種奇瑞,吉利汽車等。,完全是靠自己的差異化定位和市場努力發展起來的。雖然這幾款車已經有了壹定的市場份額,但遺憾的是都處於市場低端,資金實力不強。而且隨著國內消費者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市場有像摩托車壹樣被逐漸壓縮的危險。
從產業市場競爭規律來看,我國汽車企業數量仍然偏多,資源配置重復、割裂嚴重,產業效率和質量仍然處於很低水平。我們必須通過進壹步整合優化產業資源配置,提高產業效率,趕上國際水平。
2.發展自主品牌並做大,積蓄力量。
現在國內的汽車巨頭都在賣別人的品牌,走出去根本就是壹句空話。沒有自己的品牌,拿什麽走出去?因此,無論是壹汽、東風、SAIC還是其他國內本土車企,要走出去首先要有自己的品牌。
考察國際汽車巨頭,都是在國內市場做大之後才開始走上國際化發展的道路。這種發展路徑其實就是產業發展的規律,中國的汽車企業也不例外。
我國汽車企業必須打造自主品牌,隨著國內汽車消費市場的進壹步擴大而發展,成為國內消費者可以接受的品牌,率先在國內市場拓展自主品牌積累實力。這裏所謂的實力,既包括資金的積累,也包括技術和管理能力的積累。
3.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式實現國際化
毛澤東領導中國* * *產黨通過“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路線不斷擴大地盤,最終打敗了國民黨蔣介石,實現了中國的真正統壹,建立了新中國。這條路線值得中國車企借鑒。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和文化軟實力的發展,來自中國的品牌將逐漸在國際上具有吸引力。如果中國車企能在產品技術和質量上達到更高的水平,即使不遜於歐美日系車企,也能被國外消費者接受。這是中國車企走向世界的前提。在這個前提下,中國車企可以逐步打開發展中國家市場,然後像日系豐田、本田壹樣,下大力氣進攻歐美高端市場,實現真正的國際化。
作為壹個非常成熟的行業,雖然老牌巨頭面臨滅頂之災,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車企可以輕易走出去占領國外市場,這註定是壹個漫長而艱辛的旅程。順應產業發展規律,練好內功,打造自主品牌,積蓄力量,重點突破,全面推進,應該是中國車企走出去的發展邏輯。
中國汽車工業在短時間內發生了壹些重大變化。這些變化對我們的汽車制造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第壹個變化是市場需求下降。我個人認為未來增速會穩定在6% ~ 7%。第二次結構性變化帶來了非常好的消費需求。我們花了兩到三年時間造了壹輛1.6的小排量車,現在供不應求。本次車展我們帶了兩款新的小排量車,相信以後會賣的很好。最後壹個變化是,現在是自主品牌向國外學習技術管理,整合全球人才的好時機。由於時間的特殊性,這次車展不比其他車展差。我們也想在中國推出自主品牌的概念,我們必須做出優質的汽車。
中國有產銷量654.38+00萬的汽車市場,世界各地的汽車廠都來了。我們要研究我們中國特有的技術,研究中國特有的市場規律,有效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