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要特別說明的是,雖然“壹切為了學生”的口號很美,但如果理解為“老師可以代替學生的壹切”,“學生的壹切行為都必須在老師的指令下進行”,那將是中國學生最大的不幸。現在很多所謂重點中學的校長,總是壹臉自豪地向外界介紹:“我的學校是全封閉的...“聽到這樣的話,我心裏總有壹種奇怪的感覺。是不是要把壹個自然人改造成社會人的教育,但是受教育者最優秀的青年能不能被擋在壹個“封閉”的校園裏?
澳大利亞未來學家埃利亞德曾說:“如果妳今天沒有活在未來,那麽妳的明天就會活在過去。”因此,中國的教育政策不能以培養完美的人為目標――把每壹個普通人都培養成“為* * *資本主義奮鬥終身的人”、“雷鋒式的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應該首先完成基礎教育的主要任務:努力培養合格的公民。
折疊並編輯本段的任務目標。
折疊主要目標
專家們壹致認為,我國這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以鄧小平同誌“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重要思想和江澤民同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壹、新課程的培養目標要體現時代要求:壹是學生要具有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二要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第三,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第四,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五是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人文素養和環境意識;第六,具備適應終身學習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方法;第七,有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第八,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九是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教育、有紀律的新壹代。[1]
二、新課改的具體目標要實現六大轉變:壹是改變課程過於註重知識傳遞的影響,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的過程,同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二是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缺乏整合的現狀,使課程結構具有均衡性、全面性和選擇性。三是改變課程內容復雜、難、偏、老、偏向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和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註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驗,精選終身學習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四是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學習、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溝通和合作的能力。五是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評價的篩選和選擇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和改進教師教學實踐的功能。第六,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局面,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和學生的適應性。
有句話說得好:有經驗的校長抓課堂,沒經驗的校長抓門房。我認為,基層學校要落實這六個目標,關鍵是要將其轉化為可操作的制度,落實到學校教育教學的日常管理中;對於壹線教師來說,主要是在各個板塊的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把新課程的三維目標貫徹到教學的各個環節。
新壹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首要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備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人文素養和環境意識;具備適應終身學習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方法;具有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壹代新人。確定這壹培養目標,既是基礎教育貫徹鄧小平同誌“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重要思想和江澤民同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體現,也是基礎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歷史責任的具體落實。為了實現這壹培養目標,《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六個具體目標。
折疊主任務
新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是:更新觀念、改變方式、重建體系。即更新教與學的觀念;改變教與學的方式;重建學校管理與教育評估體系。
我們常說,思想是行動的指南,觀念主宰命運。既然觀念可以影響壹個人的壹生,那麽教育觀念的改變就足以改變壹個老師的命運,影響這個老師所教學生的壹生。記得在1998的壹次全省高中教學研討會上,我向與會的幾十位壹線老師介紹了我的觀點“壹節課只能教22.5分鐘以內”。壹位老教師在會上提出了這樣壹個問題:“請問本林老師,我每節課45分鐘是教不完高中物理三本書的。我不知道妳是如何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做到的。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這位老師講的是如何‘教’它,我講的是如何教學生‘學’它。“這裏的‘教’和‘學’雖然只有壹字之差,但卻能體現兩位老師不同的教育理念。
在我看來,中國的老師是世界上最自信的老師。他們中的許多人認為,課本是用來‘教’的,而不是教學生如何使用課本,學會自學。壹個中學的數學老師發現壹個學生看書不聽。老師問學生:“妳為什麽上課不聽老師講課?”學生回答:“我不明白。我想讀書。”老師很生氣,指責道:“妳不懂,還想懂?”然後他朝講臺方向走了幾步,轉身補充道:“太不可思議了。”是的,在這位老師心中,書本只有通過老師教學生才能看懂。如果學生自己也能理解,那就太不可思議了。
所謂轉型,就是改變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教學方式的改變也是針對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在這次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我國借鑒了美國從19年底開始的、我國大、中、小學正在大力倡導的“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和“以項目為中心的學習”的成功經驗,推出了“探究學習”新課程。其意義在於通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賦予學生自主學習、與他人合作、獨立決策、信息收集與處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關註人類面臨的大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及對人類和社會的責任感。
不僅如此,這次課改還希望改變學生的學習環境甚至生活環境,讓中國中小學生擺脫“上課被動聽老師講課,課外埋頭讀書,專心做大量嚴重脫離現實生活的習題”;從沈重的學業負擔中走出來,給他們應有的自由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快樂健康地度過青春期,讓他們睜開眼睛看自然,看社會,看人生。
所謂重建制度,就是重新建立學校管理制度和教育評價制度。這裏說的教育評價體系,包括政府對教育部門的評價,社會對學校的評價,教育部門對學校的評價,學校對教師的評價,家長對教師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甚至社會對人才的評價。但是,我認為制度也是文化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文化既然是文明,就只能繼承和發展。提“重建”有點偏激,可能會被執行人誤解,造成嚴重後果。更恰當的表述應該是“改革體制”。
折疊基本任務
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都以改變課程功能為首要目標,努力使新壹代公民具備適應21世紀社會、科技和經濟發展的必備素質。我國新壹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刻剖析了基礎教育存在的弊端和問題,對於在基礎教育領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鮮明的社會責任感、健全的人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養和環境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有人說,新課改後,我們還需要素質教育嗎?說明提這個問題的同誌沒有完全理解這次新課改的主要精神。我們不要忘記,我國教育的總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不要忘記,這次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是“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我們不要忘記,中國教育最大的任務不是培養只會解題和應試的人,也不是瞄準培養少數精英或壹兩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狹隘目標,而是培養億萬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課程革命
努力完成提高中華民族整體素質的歷史使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巨大貢獻。
新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和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