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主要上市公司:安科創新(300866);跨界傳播(002640);天則信息(300209);ST華鼎(601113);聯系互動(002280);廣博股份(002103);蘭亭集勢(LITB);信威國際控股(08086。HK)等。
本文核心數據: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跨境電商交易規模;跨境電商產業鏈
工業概況
-定義
跨境電子商務是指屬於不同關區的交易主體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達成交易,進行電子支付和結算,並通過跨境電子商務物流和遠程存儲交付貨物,從而完成交易的壹種國際商務活動。
跨境電商推動了外貿方式的轉變,縮短了外貿交易鏈條。在傳統的貿易模式中,專業的外貿經銷商往往是專門做跨境貿易的,幫助廠家出口商品,對接目的國的專業外貿買家,收到後分發給各級經銷商和零售商。借助電子商務,制造商只需通過跨境電商平臺就能接觸到消費者,貿易鏈條大大縮短,對保持我國外貿穩定增長意義深遠。
-產業鏈分析:跨境電商的出口和進口是產業鏈的主要部分。
跨境電商產業鏈包括跨境電商進出口主體和跨境電商服務商,主要包括跨境支付、跨境金融、跨境物流等配套服務業。中國跨境電商產業鏈如下:
目前中國跨境電商行業產業鏈企業豐富。出口跨境電商的代表企業有全球速賣通、賽維時代、百事泰、沃爾瑪等。進口跨境電商有天貓國際、JD.COM國際、考拉海購、洋碼頭等。
行業發展進程:行業進入3.0階段。
回顧中國電子商務行業的發展可以發現,跨境電子商務已經從傳統外貿發展到外貿電子商務,並且正在進壹步發展為跨境電子商務。跨境電商發展至今不過二三十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提升,跨境電商呈現爆發式增長。壹般來說,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行業發展現狀
——跨境電商綜試區達到132個。
2022年2月,國務院批準在鄂爾多斯、揚州、鎮江、臺州、金華、舟山等27個城市和地區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這是七年來實驗區的第六次擴大,範圍擴大到全國132個城市和地區。
——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增長15%。
在全球經濟復蘇仍受到疫情影響並不同程度受挫的情況下,中國進出口規模仍實現持續增長。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約為19237億元,比2020年增長18.6%。
從進出口結構來看,我國跨境電商仍以出口為主,出口占比逐年上升。在2021的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中,出口總額占比超過70%;進口占比只有27%左右。
——跨境電子商務交易規模超過14萬億元。
2021受疫情影響,中國跨境電商行業機遇與挑戰並存。國際物流道路受阻、海外網購需求放緩等因素導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增速放緩。2021年,我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規模14.2萬億元,同比增長13.6%,增速比2020年下降5.44個百分點。2022年上半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到約7萬億元。
——跨境電商行業滲透率將持續提升。
近年來,隨著中國跨境電商出口業務的增長和中國消費者對進口優質商品需求的增加,跨境電商滲透率持續增長。雖然受疫情影響,2021年跨境電商滲透率略有下降,但未來隨著疫情的減弱和跨境電商行業的增長,中國跨境電商行業滲透率將繼續增長。
——跨境電商以B2B交易模式為主。
從交易模式來看,B2B交易模式是目前我國跨境電商的主要模式,2021占比77%。但從發展趨勢來看,近幾年B2C交易模式占比逐年上升。隨著中國跨境電商行業規模和覆蓋面的擴大,未來B2C交易規模將逐步擴大。
行業競爭格局
-區域競爭格局:廣東省跨境電商賣家數量最多。
從跨境電商平臺賣家數量來看,截至2021第三季度,中國跨境電商B2C存量為52.46萬,全國10強省份為廣東、浙江、福建、山西、河南、江蘇、山東、上海、四川、湖北。
註:圖中數據截止到2021三季度。
中國跨境B2B賣家數量約為1.6萬,排名前5的省份分別是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福建。其中廣東省賣家數量占比近三成。
註:圖中數據截止到2021三季度。
-企業競爭格局:SHEIN估值達3000億元。
根據網絡經濟發布的“2021中國電子商務100強榜單”,跨境電商企業中市值最高的是SHEIN,達到3000億元;其次是安科創新,市值超過400億元;空中雲匯市值排名第三,350億元。
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2022年,我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將達到15.7萬億元。
《電子商務法》和新壹系列跨境電子商務政策的頒布,將進壹步規範我國跨境電子商務市場,提高市場整體質量,促進跨境電子商務行業健康發展。同時,全球化趨勢和消費升級將促進中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的持續增長。據NEWSS預測,2022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將達到15.7萬億元,其中出口跨境電商交易占比77%,將達到12.1萬億元;進口跨境電商交易額占比23%,將達到3.6萬億元。
——未來跨境電商三大方向值得關註。
未來跨境電商將有三大關註點:獨立站、跨境物流、合規要求。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跨境電商行業發展前景預測及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