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讀過壹個關於壹個中國司機在國外開車時違反規則的故事。他被警察攔住,要求處罰。於是,男子根據自己在家的經歷,開始說情,說好話,希望警察寬大處理,說“不會再發生了。”警察總是笑著聽他說,不置可否。男子見警察沒有反對,以為事情就這麽過去了,高高興興地開車走了。幾個月後,男子收到法院傳票,意識到事情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樣。人家對他笑了笑,只是職業要求而已,該怎麽辦就怎麽辦,警察絕對不會給妳“再也不幹了”的機會。這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反映。中西文化有什麽不同?為什麽不壹樣?這都在我們的研究範圍之內。
壹,中西文化背景的差異
以中華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深受儒、釋、道的影響。其根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基於孔子整理修訂的六經,這種文化的總體表現是:註重個人修養,註重道德力量,反對武力,註重與他人和自然的和諧共處,追求精神上的超脫,在“仁”和“孝”的同時,更註重自給自足的內斂文化,體現在清朝的閉關鎖國。
以美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源於歐洲文藝復興,源於古希臘羅馬文化。它深受基督教的影響,重視個人的自由和權利,註重實踐和探索。不像中國人喜歡對生命的起源進行哲學思考,他們更註重對自然的探索和驗證,從物質層面考慮生命的起源。以“愛”為社會核心。同時具有開放的外向型文化,以新海路開辟時新大陸的入侵為代表。
二,中西方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異同
①科學觀
在科學方面,中國人更相信祖先的經驗和權威,相信古人甚至超過現在,相信權威,缺乏創新和探索的精神。所以,雖然人類歷史上的四大發明都是中國人做的,鄭和下西洋的時候中國的造船技術是世界壹流的,但是為了宣示明朝的“富強”,當麥哲倫的船隊環遊世界,當西方人帶著中國發明的指南針和火藥侵略我們的時候,我們想到的卻是在海邊重建萬裏長城。這說明我們的思想保守守舊,缺乏創新和冒險精神。
西方人重視實踐和理論,富有冒險精神,崇尚理性思維,通過正規的大學教育普及和推廣科學成果,極大地推動了科學發展。
②法制觀
“法所以導人也,刑法所以禁奸也。文武未備,良民不敢行,官未亂。奉職守禮已經可以統治了。為什麽要有尊嚴?”可見,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法律只是道德的補充。所以中國人崇尚自強,不主張用法律法規約束人,對法律不夠重視。在欲望的約束方面,中國人提倡以禮和道德來約束。宋代朱提出了“存義滅人欲”的思想,即通過聖賢的教誨和學習來提高自己的修養,控制和抑制壹切“不道德”的欲望,註重克己奉公。這種結果導致了人格缺陷,失去了獨立人格,這也是封建統治盛行的根本原因。
而西方人則認為,人的欲望不應該被壓抑。對於社會和個人規範,他們主張“法制”,這種法制受到制度的約束,如分權的組織和政治機構,而道德處於從屬地位。
③民主觀
中國人註重精神自由。雖然整個封建社會2000多年的歷史基本上是封建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和民主政治的徹底喪失,但從壹開始,儒道思想家就把民主政治放在壹個非常高的思想高度去認識和對待,要求統治者愛民、親民、重視民生疾苦。孔子的“仁”思想、孟子的“民本、國本、君先”思想以及“老有所養、幼有所幼”的思想,都包含著“民主”的思想,但也都主張君主的神權,維護等級制度,把自由民主作為對君主和權貴的賞賜。所以我們的人民總是向往天空,希望好官能出現造福人民。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認為政治屬於人民,壹切權利都只是人民賦予政府行使的壹種權力。因此,西方人可以通過投票的方式否決或重新選舉不能為人民服務的政府。當然,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但無論是認識水平還是制度設計,無疑都比我們先進得多。
④人際交往
中國人重視人類感情的友誼。他們不是從壹個方面去思考,而是喜歡從整體和長遠的角度去思考,往往會把壹件簡單的事情復雜化。
西方人可能想的比較簡單,壹個是壹個,壹個是兩個,壹碼是壹碼。快速高效地處理問題,也有利於形成正氣的社會氛圍。
⑤個人與集體的利益關系。
與個人權益相比,中國人更註重集體利益,包括家庭利益和國家利益,主張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對極端的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他們認為沒有國家就沒有家,沒有家就沒有個人。他們往往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國家利益聯系在壹起,充滿了愛國主義和奉獻精神。但也容易忽視個體利益,無法保障自身權益,往往為了完美而妥協,犧牲自己,甚至付出沈重代價。
西方人更註重個人利益,追求人權,崇尚自由,認為如果個人利益不能得到保障,更談不上集體利益,正是這種思想認識最終推動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發展。
第三,關於中西文化差異的思考
與東方文化相比,西方文化起步較晚。由於歷史淵源、風俗習慣、生活環境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異。但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並不能說是優劣,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導致人類文化的繼續發展。當今世界,沒有壹個民族或國家能夠擺脫自己的傳統文化。隨著全球壹體化的推進,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探討中西文化的整體差異,目的在於促進中西經濟文化交流,加強“地球村”的聯系,謀求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