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參考,希望對妳談談我所知道的儒家思想有所幫助。讀完中國近代史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我被資產階級激進派把矛頭指向傳統儒家思想的舉動深深打動了。的確,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此舉是壹次破除舊習、解放思想的歷史漂流。當然,它所打破的傳統儒家思想早已被封建帝王轉化為維護封建統治的封建正統,不再是“原始”的儒家。純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國傳統思想的瑰寶。在今天的東南亞,它像太陽壹樣被點燃。理學也不斷出現在研究舞臺上。不幸的是,在它的家鄉,它似乎被忽視了。我這本書其實並不是研究儒家的,只是單純的想說說我對儒家的認識,以及儒家在未來的重要地位。(1)人與自然的和諧。“天地之大,日生”(《周易?6?1系統”):天地的最高準則歸結為相互存在,而不是誰消滅誰。儒家還提出了萬物和諧的基本原則:“萬物共存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所以孔子說“吾道壹時貫穿其中”;孟子主張“仁生而愛物”;荀子認為: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資源,魚、畜、草木在繁衍生長時,“其長不絕,其根不絕”,“使萬物各得其所,六畜各有所長,百獸各有其生”。(《荀子?6?1五制》)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儒家代表要想發展今天的經濟,絕不會埋頭搞建設,拋開環保。(2)人際關系的和諧。荀子認為人與獸的重要區別在於“人可以群居,而不能群居”;“和為壹,壹為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優於物”;而“分離就是軟弱,軟弱不能贏得東西。”他把“群”作為人區別於動物的重要標誌,說明他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此外,他還論述了“和諧”的力量,這是治療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病的良方!而且,由於其強調“和諧”的力量,對於增強集體的凝聚力,強化企業精神,無疑具有重要意義。(3)人的內心世界的和諧。人有貧富之分,物有善惡之分。孔子主張“欲而不貪”;“我想不到我的位置,我不想做我做不到的事”(《論語?6?1瑤日”);孟子提出“養心不擅情欲”(《孟子?6?1 ").道德對人的欲望的壓抑和約束,使人不去想自己的欲望,去追求不能追求或追求不到的名利,從而達到人的心理平衡。所以孔子說:“仁者不憂”(《論語》);“仁則靜”,“仁則壽”(《論語·雍也》)。在今天的資本主義國家,人們因為內心世界的失衡而孤獨、無聊、空虛。雖然孔子指出的修身養性之道並不是最好的良方,但是如果能夠按照孔子的指導去做,無疑對提升自己的氣質有很大的好處。這三種“和”的境界,正是當今世界所追求的,也是資本主義文明解決不了的問題的良方。事實上,世界已經看到了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新文明的曙光:那就是包括日本和韓國在內的東南亞文明。這些國家在任何方面都沒有強大的基礎。除了日本,其他國家都是二戰後才實現主權獨立的。但由於他們吸收了資本主義的科學技術知識,應用儒家的基本思想加以鑒別和貫徹,經濟發展很快。對於治愈資本主義的通病也是相當有效的,讓西方國家欲罷不能。以新加坡為例。它被稱為花園國家。這個國家獲此殊榮,不僅僅是因為環境優美,更是因為社會秩序良好。它確實是壹個世界花園:犯罪率居世界之末。他們為什麽會取得這樣的成績?正如他們的理論家所說,他們註重用儒家思想來熏陶人民。因此,人民在行動上可以效仿。在我們心目中,似乎“禮”就是封建倫理,其具體內涵就是封建等級秩序。其實這種理解是片面的,禮儀的範圍應該廣得多。就今天而言,我們可以理解為社會分層中各層之間的聯系。在壹個國家,主席和乞丐在法律面前確實是平等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董事長和乞丐在各方面都是壹個級別的,沒有等級之分。在人們心中,對自己的形象,對自己的行為水平,對自己的行為水平,都有不同的要求。這種區別屬於“禮”的範疇。如果壹個國家的所有公民都能做適合自己身份的事情,社會自然會太平祥和!儒家文明是新世界文明的必然體現。我相信未來的世界會跟隨它。走儒家資本主義道路,是資本主義世界走上光明大道的捷徑!當然,未來的世界文明不是儒家文化的統壹。因為儒家思想畢竟是中國人的創造。雖然它比任何其他文明更能真實地反映人們的心態,但它仍然帶有中國人的痕跡。所以未來的儒家文明也會吸收壹些進步的西方思想,也會在這個時候剔除壹些自己的糟粕。比如在要不要打這個問題上,壹定要兼容。保持人內心的平靜是必要的,但也要不斷提升自己。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在和諧中尋求發展。這是修身養性的自然規律,在儒家思想中略顯不足,必須糾正。
上一篇:誰知道哪個門派風水最準?下一篇:七首贊美路燈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