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經常盼望新年的到來。"孩子們最盼望新年的到來。"沒錯。在中國新年期間,我們可以開心,歡笑,放鞭炮和點燈籠...總之,“年”是屬於我們的天堂。即使我們犯了壹些錯誤,父母也可以“容忍”它,因為大人也很喜歡過年。但現在全家都搬到江南城市了,每年春節經常聽到父親感慨:“今年越來越沒味道了。”
臘月,父親經常坐在飯桌前,喝點小酒,給我講東北農村的過年習俗。現在我整理了壹些東北農村過年的習俗,讓那些漸漸褪色的民間記憶在追憶中升溫,就這樣,春節來了。
系燈籠
在東北和哈爾濱,除夕紮燈籠、掛紅燈是最喜慶、最生動的民俗活動。壹進入臘月,家家戶戶都忙著年夜飯,每個窗戶都掛滿了紅燈籠。花燈是壹種親情,是北方人民對歲月的美好致敬,是壹種老少皆宜、大家可以壹起參與的年度習俗活動。傳說掛紅燈有三種方式:壹是喜慶,二是吉祥,三是問候過世的老人。他們走了太久可能找不到家,就掛個紅燈,讓他們看清楚自己的家,回家團聚。這是淳樸的東北人對祖先的感恩和向往。
殺豬第壹年,全家其樂融融,冬天豆包談鬼。
殺豬是東北人迎接新年的重要方式。農歷臘月殺豬,壹年中最冷的時候,也是“年”到來的前奏。臘月初八,家家開始準備過年,趕年貨,辦年貨,殺豬,非常熱鬧繁華。如今,殺豬已經成為壹項重要的旅遊活動。可以通過煮肉、補血、吃殺豬菜等活動,體驗濃郁的東北風味。
臘月裏,除了殺豬,家家戶戶都要包粘豆包,這是北方人最愛吃的主食之壹。黑土地盛產黃米,將黃米淘洗、碾成粉末、過篩、拌成面粉,在熱炕上適度加溫,再裹上煮熟的紅豆餡,制成豆包。不管是蒸的還是炒的,都很香。以前老太太得領著大姑娘小媳婦們壹起幹。為了防止瞌睡,老人壹邊包豆子壹邊講“假話”,有“冬天包豆子講鬼”的說法。
要釣魚,先把冰煮開,收集冰做冰燈。
在東北的冬天,寒冷的冰雪覆蓋著厚厚的冰層。人們用壹種叫做冰鏟的工具切開厚厚的冰層,然後在冰層下下下網捕撈鮮魚,這就是所謂的“冬釣”。“冬釣”歷史悠久。目前世界上完整保存下來的原始捕魚活動已經不多了。查幹湖,每年冬天都會舉行盛大的釣魚節。在冰上,人們可以參加篝火晚會、魚節、湖泊等儀式,體驗冬季捕魚活動。
中國東北是制作冰燈的理想之地。人們用切冰器在湖面上取冰,然後用大繩將冰拖出水面轉移走。在冰燈制作現場,老藝人和年輕雕塑家著手設計和雕刻。夜晚,萬盞冰燈閃耀,人在其中暢遊,宛如仙境。
用紙糊天花板
糊棚子是上世紀70年代東北農村常見的裝修作品,類似於現在裝修房屋屋頂。房子建好了,但是在房子裏擡頭看不見房梁總是不是個事兒。既不優雅也不衛生。所以,凡是過得去,愛幹凈的,都掛個棚子。當然,掛的棚子自然不是天花板什麽的。況且當時的農村也買不起這個。有的人為了省事,在自己的房子裏拉壹大塊塑料布當天花板,更多的人用高粱稈抹黃泥掛棚子。棚子後找來壹些廢舊的報紙和書籍,粘貼起來,就成了所謂的糊棚子。糊棚是個手藝活,容不得半點馬虎。當時東北有幾種人很吃香:司儀壹個,木匠兩個,瓦工三個,陰陽師四個。這個糊棚應該排第五。
用灰泥粉刷墻壁
有壹種特殊的糊墻紙,但不是今天裝飾房間的高檔壁紙,而是六七十年代農村人專門用來糊泥墻的藍印花紙。北方人都叫它糊棚紙。它像報紙壹樣厚,壹英尺見方,花朵巨大。在白底的映襯下,充滿了民間風味。店裏100塊按刀賣,每張紙兩三元。如果只是糊棚頂,三刀紙就夠了,糊四面墻,大概要十刀。先將壹刀紙平鋪在桌上,用刷子蘸少量漿糊,沿著四邊輕輕刷。刷完之後,拿起壹張紙,遞給糊棚裏的人。糊棚裏的人小心翼翼地拿著紙,從棚頂開始糊。用小掃帚含在嘴裏,裱糊後用掃帚自上而下擦拭,把裱糊不均勻造成的皺紋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