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低估任何壹個孩子。
上海有幾個大學教授。他們的兒子連普通高中都沒考上,結果上了職高,糕點專業。教授和他的妻子訓練了壹個面包師!在大多數人看來,這絕對是壹件可恥的事情。教授和他的妻子曾經這樣認為。但這個職高畢業的兒子,卻獲得了上海市輕工業工藝糕點大賽第壹名。當五星級酒店搶著要他,連外國酒店都請他的時候,為他只上過職高而懊惱的教授夫婦,轉而以兒子為榮。
在論壇上,著名教育家呂型偉用這樣壹個例子來說明在職業教育面向社會的過程中,轉變觀念是多麽重要。他說:“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人才,但‘人才’有不同的層次,不同的領域。如果人人都是院士,我們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就成問題了。所以不要低估任何壹個孩子。”同樣,中國虞舜集團公司董事長王文劍真誠地倡導學生和家長應該改變職業教育是“最後壹等教育”和只有上大學才能成為人才的觀念。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譚松華表示,在中國7000萬技術工人中,高級技工僅占3.5%,而超過40%來自西方發達國家。我們國家靠什麽提高國際競爭力?要從細節入手,紮紮實實地培養和提高國民的素質和能力。在德國,很多學校的方向都是“培養壹流的勞動力”,值得學習和借鑒。
校企合作避免職業教育“空心化”
“壹方面,大學畢業生很難找到工作,另壹方面,技術工人空前短缺。這種巨大反差暴露出的問題是,中國的職業技術教育正在呈現‘空心化’現象!”中國虞舜集團公司董事長王文劍的講話引起了許多與會者的熱烈反響。王文劍說,技術工人短缺的直接後果是公司的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大大增加。多年來,盡管虞舜集團積極與學校合作培養技術人員,但仍難以滿足企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創新職業教育的模式和理念,多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把學校辦成企業的學校,是很多代表的相同看法。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李進教授表示,工學結合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壹大趨勢。打造面向市場的高科技人才,工學結合,是學校不錯的選擇。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長余祖光表示,企業是職業院校的客戶,是主要利益相關者,也是校外教育資源的提供者。職業教育的特點應該是以企業需求為驅動,這為職業教育機構與企業的廣泛合作提供了契機。企業可以合作自主辦學,通過校企合作“訂單培養專業人才”,企業與職業學校共建實訓基地,實現學生從學校到企業的“零距離”過渡。
出席論壇的萬向集團董事局主席盧也表示,企業需要有實踐經驗的專業人才,需要出來就能用的人才。
職業道德比專業技能更重要。
當被問及目前的技術人才離萬向集團的期望還有哪些差距時,魯毫不猶豫地回答:差距在於責任感。在他看來,在大腦和智慧方面,中國學生可以說比發達國家的學生還要差,但在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方面還有差距,確實需要學習。
在教育學生學好技術技能的同時,呼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成為與會商界、教育界人士的共同心聲。
“職業道德不僅僅是不偷不搶,還包括‘契約意識’。”遠道而來的吉林川王府集團總經理吉米萬深有體會地說,學生進企業很難穩定,往往幹不到壹年就跳槽。在他眼裏,理想的“灰領”首先要遵守契約。壹旦與企業形成契約關系,就不能輕易打破。其次,必須有專業技能,身體健康。
“學生應該誠實。歸根結底還是要德才兼備。”呂型偉懇切地說。學到的技能不壹樣,但人的素質是各行各業最基本的相似。同時,職業教育與市場接軌,人文精神的培養絕不能有失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