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農村物質貧乏。我進入臘月後,就開始憧憬新年,年味從臘月開始。村子裏的小商店裏幾乎沒有什麽東西。如果妳想買高質量的商品,妳需要去鎮上的市場。按照農歷,每天有集市的時候,村民都會騎著自行車去,帶回過年需要的東西。進入臘月後,對聯和燈籠開始在市場上出售。與其他攤位不同,紅色的攤位非常喜慶。
小時候其實沒有八種臘八粥,但我壹定會翻箱倒櫃的找,盡量收集不同的米飯。如果我把壹把幹紅棗放在壹起,真的會很甜。在北方,不僅有臘八粥,還有臘八蒜。平時吃完水果罐頭,玻璃瓶會留著,臘八那天泡壹罐蒜,就等20多天後春節的餃子了。
過了臘八,年關越來越近了。俗稱:“過了臘八就是過年”,有過年穿新衣的習俗。臘月還沒給家人買新衣服的,盡快去市場挑選。春節前不能穿新衣服。必須等到臘月二十九或者除夕。家裏條件差的,穿件看起來比較新的衣服。
小年:喝幾天臘八粥,錯開二十三。與南方的小年日期不同,北方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這壹天,過年的氣氛已經很濃了,家家戶戶都在沈浸在置辦年貨的喜悅中。如果出現短缺,就要盡快走向市場進行彌補。孩子最喜歡這段時間,他們有很大概率會付出壹切想要的東西。除了年貨,“祭竈”是農村的必要習俗。我奶奶的版本是:“這是竈神回到天宮恢復生命的日子。祈求竈王爺說話好聽,保佑來年豐衣足食。”也就是說“上天說好話,回宮求好運!”。
掃塵,壹般在臘月,把整個屋子裏裏外外徹底打掃壹遍,為的是掃除舊年的災難,擦窗戶,在貼窗花中迎接新年。
接下來的壹周都是為吃飯做準備。家家戶戶開始燉肉燉雞,農村那種帶風箱的大鐵鍋都是滿滿的,真是饞孩子。還會有壹大塊方肉留給春節祭祀。
臘月二十八會蒸包子,有可能的話會蒸壹些包子換換口味。北方冬天冷,饅頭和肉會存放在側房的大桶或地窖裏,不會變質。
臘月二十九,貼春聯,掛燈籠。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貼春聯。燈籠是壹個奢侈而麻煩的選擇。壹般只有高門大戶人才會掛。壹家人在巷子裏掛燈籠,兩只手都能數出來。
除夕夜,祖屋的竹子會掛在正房,家裏的女人會準備豐盛的貢品。男人會去祖先的墳前祭拜,“請祖先”回家吃飯過年(回來的時候會在大門口擋壹根大棒,表示不會讓祖先跑了)。年夜飯通常很豐盛,各家各顯神通。年夜飯後,我們會準備壹包餃子。在大年初壹,我們會吃壹整天的餃子。看春晚捏餃子,誰能幫我們就幫誰。壹般春晚結束前就能包完。
除夕夜,有守歲的習俗,家裏所有的燈都亮著。家裏的女人壹般都會去認識的其他家庭拉拉家常。孩子們跑來跑去玩耍。記得小時候我會在白酒紙盒的四邊挖壹個洞,剪幾片塑料貼在洞上,在白酒紙盒底部放壹根蠟燭,就是壹個簡易的燈籠。晚上,胡同被這盞簡單的燈籠照亮。
餃子是在除夕夜的午夜煮的,餃子要祭祖,放鞭炮。我家有壹棵香椿樹。每年媽媽做餃子的時候都會讓我圍著香椿樹走幾圈,說“香椿王,香椿王,妳長高了我也長高了”,希望以後能長高。唉,有些古話不能信。他們對孩子撒謊。
鞭炮聲在十二點鐘響起,然後漸漸地落下來。平靜過後,家裏的女人都忍不住去睡覺了。壹般都是男人通宵打麻將打牌到淩晨。
除夕夜,我們壹起早起,吃餃子,拜年。年輕的已婚長輩會給全家的長輩磕頭,小男孩壹般也會跟著磕頭。長輩通常會準備壹些紅包,互相說壹些祝福的話。
初二,早上吃完餃子,我們開始送走祖先。送走我們的祖先比邀請他們更嚴肅。每個墓地都要送對地方,放鞭炮,踢兩下。
第三年初三,出嫁的女兒回娘家吃飯。也會有親戚來往。到了約定的日期,前幾次拜訪,七大姑八大姨都會帶著禮盒上門。很多常年見不到面的親戚都會想辦法四處走走。
第五天,俗稱破五,村民們會送窮神去祭拜財神。村民還會在主桌前用磚頭壓壹些錢,放鞭炮,打掃衛生。從第壹天到第四天,他們基本上不會打掃衛生,會把他們留到第五天,以擺脫與窮人的厄運。
五年級結束基本上預示著這壹年快結束了。很多親戚能吃到第十天的晚飯,把年前準備的葷素饅頭都吃光了。
元宵節:有些地方會有廟會。那時候我還小,廟會人太多,父母就沒帶我去。元宵節除了吃湯圓,最期待的就是傍晚的到來。家家戶戶都會買很多煙花。天壹黑,煙火表演就開始了。就像壹場比賽,每個人都可以逐漸堅持到10。我記得有壹種梨花,被炸開後很大,仿佛整個夜空都要被它點亮。
上世紀90年代,北方的村子還物資匱乏,聯系親戚朋友都很困難。許多家庭沒有固定電話。只有在春節這樣的大節日裏,每個人都在民間約定下做了每個時間需要做的事情。那些樸實無華的祈禱,家人團聚的喜悅,穿新衣吃美食的滿足,對新年的期待,構成了我現在非常懷念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