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東部沿海開放、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三大區域政策之後,中央政府提出了“中部崛起”的發展戰略。剛剛結束的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也將“促進中部崛起”正式列入國家“十壹五”規劃。中部六省將迎來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圍繞中部崛起,中部六省也提出並實施了各自的跨越式發展戰略,推出了壹系列新的發展舉措。可以說,中部崛起邁上了壹個新臺階。
繼東部沿海開放、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三大區域政策之後,中央政府提出了“中部崛起”的發展戰略。剛剛結束的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也將“促進中部崛起”正式列入國家“十壹五”規劃。中部六省將迎來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圍繞中部崛起,中部六省也提出並實施了各自的跨越式發展戰略,推出了壹系列新的發展舉措。可以說,中部崛起邁上了壹個新臺階。山西在中部崛起過程中應該如何行動和定位?基本重點和突破口在哪裏?我認為,實現中部崛起,中部六省可以在重點產業的定位和選擇上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形成各具特色和優勢的主導產業,形成產業互補格局,避免重復建設和產業競爭;在發展戰略和政策途徑的選擇上,中部六省應加強協調合作,形成區域戰略壹體化格局,實現* * * *的共同崛起。基於這壹理念,中部六省應將發展壯大縣域經濟作為實現“中部崛起”的關鍵途徑和* * *的戰略選擇。下面,我結合山西實際,圍繞發展縣域經濟,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快速健康和諧發展:
壹、發展山西縣域經濟的基本認識
山西縣域經濟的大發展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以煤、焦、鐵為主導產業的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促進了全省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壹批經濟強縣、大縣相繼湧現,主要是壹些郊區縣和資源縣。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作出壯大縣域經濟的重要決策後,我省各市縣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經濟總量迅速擴大,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縣域經濟進入全面提速、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形成了各具特色、全面開花的新格局,我省縣域經濟出現了壹些新亮點和良好勢頭。主要表現在:壹是縣市競相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在所有民營經濟活躍的縣市,縣域經濟也十分活躍;二是獨特的發展道路越走越寬,湧現出壹批加工型、資源型、生態型、旅遊型、商貿型等特色縣;三是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在2004年第四次全國百強縣排名中,我省河津市排名第96位,成為我省唯壹進入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行列的縣市。在2004年第四次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發展速度排名中,我省有22個縣市進入全國發展最快百強縣行列,比上年增加6個。其中,古縣、寶德、鄉寧、蒲縣、翼城、襄汾等縣市已連續數次上榜。
總結和探索近年來我省縣域經濟發展的途徑和做法,有以下啟示:
第壹,發展縣域經濟不僅是解決壹個縣域的經濟問題,也是加快我省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我省是內陸省份,工業化、城鎮化水平低,經濟發展相對落後。這種滯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壹是從內部構成看,主要是在縣域經濟,而不是城市經濟。全省有119個縣級行政區。除23個市轄區外,96個縣、縣級市占據了全省95.1%的國土面積,聚集了全省73.5%的人口,但GDP份額僅為57%,平均份額明顯低於城市。二是從全國來看,我省縣域經濟平均規模較小,整體發展水平較低,處於相對落後的地位。2003年,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平均規模為:GDP 64.7億元,財政收入7.6億元,人口84.8萬人;全國縣域經濟平均規模為:GDP 32.04億元,財政收入65.438+0.21億元,人口45.53萬人。我省縣域經濟平均規模為:GDP 654.38+0.47億元,財政收入565.438+0億元,人口24.93萬人;分別占百強縣平均規模的8.8%、6.7%和29.40%;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5.2%、42.1%和54.8%。即使在2004年,我省縣域經濟平均規模也只有:GDP 654.38+0.827億元,財政收入6900萬元,縣域人口24.84萬人。各項指標明顯低於全國水平,甚至低於江浙粵等經濟發達省份。在全國省市競爭力評價中,山西排名第23位,落後於中部其他省區。綜上所述,山西縣域人口和國土面積雖占全省大頭,但經濟發展水平明顯不足,決定了全省經濟的問題和差距在縣域經濟,基礎和重點在縣域經濟,潛力和希望也在縣域經濟。縣域經濟活了全省也活了,縣域經濟強了全省也強了。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是全面提高我省綜合經濟實力、實現“興縣強省”的重要戰略,是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舉措,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
第二,發展縣域經濟不僅是壹個經濟問題,也是壹個社會問題。縣域經濟的發展程度不僅決定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決定了社會事業和文化生活水平。縣域經濟不發達,不僅農民收入上不去,縣域內城鎮居民收入也上不去,縣級財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而無力打理社會事業。我省大部分縣市屬於小縣市,縣域經濟平均規模小,發展水平低,財政實力弱。要辦好各項社會事業,必須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因此,不能以經濟論經濟,而要站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高度,高度重視和大力發展縣域經濟,通過發展縣域經濟,促進基礎設施、文化、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發展。
第三,發展縣域經濟,不是壹定要搞縣域經濟,而是要在大市場格局中實施開放帶動戰略。縣域經濟以縣為單位配置資源,但並不局限於縣域的狹窄範圍,這方面的教訓也是深刻的。比如上面號召的開發區和經濟園區,有的地方先在當地劃壹塊地,掛個牌子,再放點當地的資源產品,就算妳搞定了。我們對這些產品的質量、科技含量、知名度、信譽度、銷量不夠了解,或者說懶得出門。事實證明,這種封閉的經濟發展模式十有八九不是大而不強,往往是曇花壹現。相反,我省有壹些大企業。都是依托當地豐富的煤炭、生鐵等資源優勢,加上省內外知名企業的資金、品牌、技術、人才優勢,內外優勢結合,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共贏。因此,發展縣域經濟,既要立足縣域實際,促進內部資源、生產要素和市場的優化配置,積極培育和發展具有縣域特色和較強競爭力的支柱產業和品牌產品,又要外向型發展,大力實施對外開放戰略,聚合外部資源和要素,以外力促發展,不斷為縣域經濟發展註入生機和活力。
第四,發展縣域經濟,既要註重經濟的快速增長,又要註重可持續發展。速度與質量的關系也是縣域經濟發展中非常重要的問題,尤其是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受到關註。不僅促進經濟增長,而且保護環境正在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我省有很多大型化工、焦化企業。雖然都是高汙染項目,但實際汙染幾乎察覺不到。他們在項目上同時關註環保問題,做到了工程措施與環保措施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投產同步。當然,對於壹些項目,比如煤礦等資源型開采項目,對環境的破壞是不可避免的,從長遠來看是不可挽回的,但壹定要從長計議,盡壹切可能延緩其破壞的程度。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堅決杜絕片面追求發展速度而不考慮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政績工程的出現。思想上要跳出縣域經濟等同於資源經濟的怪圈,牢固樹立環保、效益經濟、長遠發展的理念。既要充分利用優勢資源,搞好開發,加快發展,又要科學規劃,註重環境保護,推進綠色工業和綠色農業,大力發展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經濟,使社會、經濟、環境協調均衡發展,把環境和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切實促進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應把握好三個關系
發展縣域經濟是壹項系統工程,可以說牽壹發而動全身。根據山西近年來的實踐,在具體工作中要註意把握和解決好幾個重要關系:
壹是把握發展縣域經濟與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建設新能源和工業基地的關系。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建設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這是山西當前經濟工作的中心和主線。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建設新能源和工業基地,發展縣域經濟是強大的推動力。只有充分調動和激發縣域的積極性,才能為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源。要把結構調整融入縣域經濟發展,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新興產業發展上來,加快改變過度依賴煤炭、焦炭、鋼鐵等資源性產業的產業結構,加快支柱產業多元化。我省企業的主導產品主要是能源和初級原材料。這些產品的顯著特點是,價格對供給非常敏感,供給稍有不足,價格就會大幅上漲;如果稍有供過於求,價格就會大幅下降。因此,要適當控制我省在全國乃至全球市場占據主導地位的資源性產品的總量,在不造成供過於求和價格下跌的情況下,有效保證對全國的供應,努力保持“緊平衡”的市場結構,防止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煤炭、焦炭、鐵、鎂等資源性產業的無序增長。
第二,把握強縣與興省富民的關系。發展縣域經濟,不僅要強縣,更要富民。強縣興省和強縣富民是壹個統壹體。就縣域經濟本身而言,強縣富民是“兩翼”,不可偏廢。近年來,在結構調整的帶動下,我省農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與全國平均水平的相對差距縮小了8個百分點。但是,與整體經濟增長特別是財政收入增長相比,農民收入增長仍然明顯緩慢。從1999到2004年,全省GDP增長100%,財政總收入增長200%,但農民人均純收入僅增長不到50%。這說明農民沒有充分有效地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農民收入不僅影響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還直接影響農民的人力資本投資能力和水平,從而影響縣域經濟的發展潛力。目前,我省壹些資源富集縣近年來財政增長較快,但絕大多數農民沒有致富。有的縣引進了幾個大項目,財政壹下子就翻了,但這些大項目具有“飛地”性質,與縣域經濟聯系不大,對當地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不大;有些縣通過發展小煤礦、小焦化、小煉鐵,財政狀況有所改善,但富的只是少數人,農民沒有得到多少實惠,只能忍受環境汙染。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建立煤炭資源開采補償機制和生態環境修復機制,提高排汙收費,加快傳統產業創新和新興產業規模化,特別是圍繞大項目大力發展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努力讓經濟增長的成果惠及農民。還有壹個問題是,壹些縣特別是農業縣農民收入增加了,但縣級財政無力辦事,影響了農村經濟特別是社會事業的發展。解決這壹問題,建議省級財政加大對縣級財政的獎勵和補助支持力度,對農林牧生態縣和旅遊特色縣給予壹定的財政補貼和支持;對增加財政收入、消化赤字、減少財政供養人員的縣給予獎勵;在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開展“省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各縣既要努力增強當地的經濟實力和財力,又要培育財源,擴大城鄉居民就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既要強縣,又要富民,努力把兩者有機統壹起來,提高綜合經濟實力。
第三,把握發展縣域經濟與中心城市和區域合作的關系。縣域經濟的發展不能自我封閉,必須立足縣域,面向全國,面向全球。縣域比較優勢和縣域特色的確立,新型工業基地的布局和發展,要立足全球和國情,面向全國和全球市場,承接大規模產業轉移,面向全國乃至全球招商引資。縣域經濟不是壹個獨立的單元,而是壹個有機的區域經濟聯系,必須高度重視區域合作,特別是要處理好與中心城市的關系。國際經驗表明,城市化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區域經濟增長的火車頭。目前紐約GDP占美國GDP總量的24%,東京GDP占日本GDP總量的26%,倫敦GDP占英國GDP總量的22%,巴黎占法國GDP總量的18%。未來二三十年,中國的城市群將是中國城市化加速的階段,集群式城市群將成為中國新壹輪財富激增的高端載體。從我省的經濟布局來看,太原市、晉中鐵路沿線6個縣市和呂梁平川4個縣市,地理上、經濟上聯系緊密,將形成大太原經濟圈,也可稱為城市群或經濟帶;北方很多縣市與晉冀蒙經濟圈聯系更多;運城南部地區與Xi安經濟圈關系密切;長治、晉城與中原經濟圈聯系緊密,陽泉與石家莊聯系緊密。隨著全國市場壹體化的推進,加強區域合作,形成區域板塊,將對全國經濟發展格局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各縣市區要強化區域合作意識,在大的區域分工中找準自己的定位,充分有效地利用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主動融入城市,積極參與區域分工合作。
三、發展縣域經濟的重點
根據中央的部署和山西的實際,今後山西發展縣域經濟的指導思想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建設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的目標,繼續把發展作為第壹要務, 繼續推進體制創新,繼續加快結構調整,依靠科技進步,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力爭到“十壹五”末推進工業化。 特色經濟和民營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出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新局面,逐步形成了發達縣率先發展、中等縣加快發展、欠發達縣跨越發展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關鍵工作是:
(壹)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縣域經濟的基本任務。
山西大部分縣市的經濟仍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主。發展縣域經濟必須立足於這壹基本國情,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統籌農業發展,在社會進步中統籌農村繁榮,在國民收入分配總體格局中統籌農民增收。在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深化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開拓農業增效增收空間,把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作為主要任務,努力繁榮農村經濟,切實增加農民收入,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用發展工業的理念規劃農業,用現代科技改造農業,用現代裝備提升農業,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正確處理保護糧食生產能力和調整產業結構的關系,調整養殖業結構,把畜牧業建設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調整種植業內部結構,突出發展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調整生產結構,突出區域布局和專業化生產;調整勞動力結構,加快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切實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完善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集中農戶分散經營,共同開拓市場,提高農業社會化、組織化、市場化程度。大力推進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完善農村土地制度,依法保護農民合法權益。通過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穩步壯大縣域經濟實力,確保農民增收。
(二)堅持把新型工業化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途徑。
縱觀全國百強縣的產業結構,我省經濟相對發達縣市的產業結構,以及近年來縣域經濟相對活躍縣市的產業結構,相同的是縣域工業相對發達,工業在縣域經濟中占有較大比重。因此,發展縣域經濟,必須牢固樹立工業立縣的理念。我省縣域工業多為資源型產業,普遍存在能耗高、技術裝備落後、環境汙染嚴重等問題。因此,發展縣域工業,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進壹步加快結構調整,依靠科技進步,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圍繞打造全省新能源和產業基地的七大支柱產業,結合本地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找準結合點和著力點,拉長產業鏈,推進深加工,培育縣域特色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農副產品加工、科技應用和大型企業和產業集群,加快新興產業成長。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註重資源節約和利用,提高產品附加值。註重環境保護和汙染治理,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努力實現雙贏。
(3)堅持把城鎮化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取向。
城鎮化是強縣富民的有效結合,是推進農村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基本載體。與發達省市相比,我省城鎮化水平還很低,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因此,必須科學制定城市規劃,準確把握功能定位,不斷推進小城鎮建設。要充分發揮小城鎮的特色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為依托,大力發展特色經濟,不斷推動小城鎮經濟發展。要完善小城鎮功能,建立健全社會服務設施,吸引技術、人才、資本和適宜產業向小城鎮流動。從實際出發,制定政策,促進發展,在政府引導下,走出壹條主要依靠社會資金建設小城鎮的新路子。要繼續積極推進各類園區建設,吸引和促進鄉鎮企業向園區集中,形成集聚效應,壯大園區經濟。然後以此為依托,吸引農村服務業和農民進入,逐步發展成小城鎮。
(四)堅持把特色經濟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基本戰略。
縣域經濟的本質是特色經濟。發展縣域經濟,就是要突出區域特色,充分發揮區域特色和比較優勢,加快形成優勢明顯、規模較大、特色鮮明的區域板塊經濟,進而走出壹條因地制宜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發展特色經濟,關鍵是選擇正確的特色。近年來,縣域經濟發展較快的地方,從當地實際出發,選擇適合自身條件和市場需求的特色產業。我省介休的焦炭業、殷珊的乳品業和平遙的旅遊業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在選準特色的基礎上,要下大力氣培育拳頭產品,盡快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主導產品。對於現有的具有傳統優勢的產品,在保持傳統的同時,要不斷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進生產工藝,保持市場競爭優勢。同時,積極引進因地制宜、有發展前景、在對外交流中有生產優勢的產品,成為自己的特色產品。對於特色明顯的產品,要進壹步擴大規模,努力做大做強。
(5)堅持把民營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力量。
我認為,在壹個以農副業和農村經濟為主的縣域,發展相對落後基礎上的市場經濟和縣域經濟,唯壹的出路就是發展民營經濟。近年來,經濟相對發達的省份和發展迅速的縣市,都是依靠民營經濟發展起來的。只有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才能壯大縣域經濟。要充分調動民間資本和民間力量,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使之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意見和省委、省政府關於進壹步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決定,繼續加快培育骨幹企業,自由發展各類中小企業,切實落實政策,放寬領域,降低門檻,營造優良環境,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有和集體企業改制。支持民間資本進入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事業領域。培養和造就高素質企業家,推動民營企業管理創新和檔案升級。要加強對民營經濟的服務,通過搭建服務平臺規範服務行為,引導各類公益性中介機構和社會商業中介機構為民營經濟提供全方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