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現代軍事思想發展的基本線索是什麽?

現代軍事思想發展的基本線索是什麽?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壹個軍事科學繁榮的國家。古代軍事科學的輝煌成就令中國人民陶醉,令他們自豪。但是,畢竟只是適應冷兵器時代的戰爭理論。從18世紀開始,隨著歐洲各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工業革命的出現和自然科學的蓬勃發展,戰爭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出現了適應現代戰爭的新軍事學說。由於清政府長期奉行“閉關鎖國”政策,對歐洲各國的巨變知之甚少。只是在鴉片戰爭前夕,才驚訝地發現“世界”之外還有壹個廣闊的世界。以前人們認為“蠻夷”貧瘠無味,現在卻成了強敵。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壹批有識之士開始向西方看齊,試圖探索新式火器和戰船的原理和制造方法,並將自己的研究經驗編成壹本書,供當局收藏,作為反侵略戰爭的參考。其中,魏源的《海外各國象形圖》壹書描繪了五大洲幾十個國家的歷史地理、民族風俗和西方科技現狀,進而開始重新審視中國的軍事地位,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實際上提出了改變傳統軍事科學的要求。

(壹)醞釀期

以“師夷長技”的口號為標誌,中國近代軍事思想進入醞釀期。這壹時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世界持開放的態度,適應現代戰爭形態的西方先進軍事技術和軍事理論開始傳入中國。龔震林、潘石城、丁等中國軍事技術專家較早嘗試引進西方軍事理論。他們大多親身經歷過鴉片戰爭的炮火,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中西方在科技上的巨大差距,試圖通過引進西方軍事技術的知識,給閉關鎖國、沈悶的清朝軍校帶來壹點新意。他們大多在鴉片戰爭時期與林則徐有過或多或少的接觸。* *同樣的誌向促使他致力於西方武器的制造,寫了壹系列軍事技術著作,如《鑄槍鐵模插圖》、《紅衣主教炮架新式插圖》、《攻擊艦雷插圖》、《鑄槍插圖》等。,而這些作品大多是林則徐的密友魏源編纂的。他們的思想和觀點也匯成了林、魏等人要求改革中國軍隊的呼聲。但是,這些人的社會地位並不太高。除魏源、龔振麟、冼成、丁公展外,唯壹的巡撫林則徐已被定罪,押解新疆。他的思想在崇尚“義”而輕視“最後壹技”的清代社會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而且,作為第壹批看世界的中國人,他們對西方軍事技術的了解也非常有限。對兵器制造原理的解釋大多停留在經驗總結和現象描述階段,這也使得對西方長術的研究無法從技藝上升到科學,無法從零散、碎片化的介紹發展到系統、全面的介紹。因此,鴉片戰爭後的很長壹段時間裏,固守殘余的落後勢力仍然占據著中國軍事科學的講壇,適用於冷兵器時代的傳統軍事思想仍然占據著人們的頭腦。林則徐、魏源等人的真知灼見,很難得到鄙視義弟的封建文人的認同。壹些清朝軍事學家對迅速發展的西方現代軍事理論視而不見,整天談論編纂和註釋古代軍事書籍,沈浸在軍事陰陽學說的荒謬之中,如風角占天氣。甚至在1845年,俄國政府主動給清廷送來壹批西方近代軍事理論書籍時,清政府也像見了洪水猛獸壹樣嚴密封存,以免以異端邪說迷惑國人。至於如何抵禦外侮,沒有像樣的辦法。

19世紀是席卷全國的農民大起義,打敗了清朝腐敗無敵的八旗綠營,迫使統治階級中的壹部分人改弦更張,組成新軍充當鎮壓農民起義的主力軍。其中,由曾國藩、胡林翼組建的湘軍,打破了清朝的“祖法”,實行“兵將自有”的統壹制度,利用宗族和地域紐帶密切官兵關系,通過嚴格的訓練強化士兵的身體素質、個人作戰技能和戰術意識,從而取代八旗和綠營,成為清朝統治者倚重的主要軍事力量。湘軍將領在血腥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撰寫了大量關於軍隊建設、訓練和作戰的書籍和奏折,被後人編入其文集。胡林翼還主持編纂了《讀史略》、《古策》和《歷代勇將名臣總綱》。左編著了《楚軍營制》,朱著有《團練要緊》,著有《朱連勇言》等軍事著作。從他們的著述和言論來看,他們的軍事訓練制度和兵法多為明代戚繼光所模仿,但他們敢於在征選將領、部隊編制、軍事訓練和作戰戰術等領域突破另起爐竈的做法,客觀上為晚清軍事科學的改革開辟了道路。

(2)初始發展期

65438+興起於六七十年代的洋務運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近代軍事思想的發展。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李鴻章在上海與西方軍隊聯手鎮壓太平軍時,就對洋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接掌直隸(主轄今河北)區域防務後,深感這是“千年未見之變”(《李文忠會館書稿》卷二十四);“蠻夷之邦”船速日行千裏,電報速行千裏,軍事裝備精準度百倍,炮彈無敵,水陸關隘不限。是中國從未遇到過的強大敵人;只有認真學習西方軍事理論,中國才能自立。在這壹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在上海的江南制造總局設立了翻譯館,徐壽、華、許等中國科學家與外國傳教士合作,陸續翻譯了大量西方軍事著作,從最初的探索“利器”,到追求“善用利器之法”(《火器序》)。這些軍事譯著在介紹西方先進的陸戰和海戰、建立新的軍事語言以取代中國傳統的軍事語言、用新的軍事觀念構建現代軍事思想體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大量的西方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書籍,如《火器簡史》(又稱《勝利行動簡史》)、《臨陣退縮芻議》、《船陣圖》(又譯《船陣圖》)等,被晚清統治者視為西化必讀,引用其言論,采納其觀點。中國的軍事理論在國防政策、戰略和戰術方面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20世紀70年代的海防大討論開始改變“重陸輕海”的傳統,確立了海防與封鎖防禦並重的戰略方針。中法戰爭前後關於援越的爭論,強烈沖擊了延續千年的“宗藩”觀念。此時,盡管人們仍註重富有東方智慧的戰略思維,但中國傳統的軍事科學體系已無法整體滿足現代戰爭的需要,其瓦解的趨勢不可避免。當然,晚清中國軍事科學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狹隘的“防夏”觀念,讓壹些頑固的保守主義者想盡辦法,在壹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向西方學習的活動。就連在現代戰爭中長期被證明無用的古陣,也被這種觀念所主導,不肯退出戰爭舞臺。李鴻章率淮軍來滬時,“恥於中國軍事裝備遠不如外國,每日以虛懷若谷、忍辱負重之心告誡將士,並學習西方人的壹兩種秘法,以便日後有所斬獲,與之對抗”(《李文忠公權書·彭僚書信稿》卷二),結果卻遭到大部分部下的抵制。而淮軍在采用西方戰術的同時,1865438出版的《洋槍隊總作戰圖》和1出版的《洋槍訓練圖說》仍將其拘泥於傳統陣法,造成了許多奇形怪狀的陣型。甚至兩廣總督張之洞,思想也相當開放;19的80年代,還在強調:“將軍的智慧和本事,戰士的軍事膽識,中國的做事熱情,怎麽能博采眾長,不求新求變呢?”所以我主張對外軍事行動“棄其宜而不學”(《張文祥全集·紀念》,卷11)。

(3)全面發展階段

甲午戰爭前後,許多清醒的愛國者再也無法容忍軍事改革緩慢而曲折的進程,開始深刻反思盛行了幾千年的古代兵書經典,重新評估其時代價值。鄭指出:“夫兵不分強弱,只是從古到今時代不同;人不多,但情況分中外。今之戰,不歸二十壹史之戰,今之戰術,孫吳兵書所無。”陳隆昌還說:“中國講過多少無憂無慮的兵家,但《孫子兵法》十三篇和《齊新書篇》至今還在流行,這叫實用。另外,很少要求所謂的妥協,會通過過去和現在的辯護。幸而數十年來,國之槍炮盛行於戰亂之間,舊法難守,軍務之變關鍵之壹也。”(《中西兵略》卷二十)1895年甲午戰爭中清軍的慘敗,讓越來越多的人看清了模仿西方方法改革軍制、創建新部隊、采用新戰法的必要性。許編著的《軍事科學新著》,廣泛收集了西方軍事、組織、武器裝備、後勤保障等方面的資料。意在建立壹個完全不同於傳統軍事學的新的軍事理論體系。但張之洞等人打出朝廷“儲江改革三折”,激烈批判以往軍事改革的錯誤做法,主張全面采用西方軍事戰術,采用新的編制制度,改革舊的兵役制度,更新糧規,改善官兵經濟狀況。實際上,他們是在為大規模引進西方軍事學說掃清意識形態障礙。壹些專門從事練兵的官員,如撰寫《淮軍武義軍教程》的聶士誠、編譯《自強軍西法匯編》的沈敦和、天津軍事裝備學校教員姚希光等。段、馮等北洋軍器學堂官員撰寫了《長江炮臺管見》、《養海軍管見》,提出了我國長江防禦和海軍建設的方略;或者說,他在袁世凱的主持下,編著了《訓練演習詳解》和《新建陸軍兵略錄》,詳細記述了用西方方法訓練後形成的營規營制,具有豐富的近代西方軍事科學內容。這壹時期,摒棄了過去盛行的“穩打硬仗”和冷兵器火器結合的戰術,轉而提倡靈活機動,發揚火力,強調步兵和炮兵協同配合的戰術。模仿西方人發家致富的起源,大力發展工商業,以國防建設為基礎,建立完善的軍事教育體系,實行義務兵役制的思想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出於維護封建統治的目的,清朝統治者始終沒有放棄古代軍事學中專制君主對軍隊的指揮權、軍隊的服務宗旨和士兵的忠孝意識。袁世凱提出的練兵原則,即“道必鑒古,法必適時”(《練操詳解·練兵通論》),代表了統治階級對軍事改革的這壹基本態度。清末,隨著軍閥勢力的惡性擴張,袁世凱等人甚至大肆宣揚軍人的忠孝意識,但官兵忠孝的對象已經從封建帝王變成了自己。這種充滿封建糟粕、帶有濃厚封建私軍色彩的官兵政治思想灌輸方法,直到民國初年依然存在。

清末,以蔡鍔、為代表的壹大批留日學生開始摒棄古代軍事學中的封建糟粕,全面引進西方近代軍事理論。這些人在日本島學習期間,接受了系統的資產階級軍事教育,知識結構和思想觀念與沒有出過國的軍事理論家大相徑庭。在民族危亡的強烈刺激下,他們不滿足於國內軍事理論家對西方軍事理論的詳細介紹,而是打算全面引進西方現代軍事理念和思想體系。於是,1902年,蔡鍔在《新民叢報》上發表《軍人國民性》,主張對中國四千萬同胞進行軍人國民性的教育和培養,從根本上改變中華民族的品質,重振尚武精神。還有人在雜誌上發表文章,批評中國忽視經濟和海洋的歷史傾向,鼓吹建立中國人的海權觀念。在此期間,壹些著名的西方軍事理論被介紹給中國人民。比如“海權論”的創始人馬漢的著作、西方軍事理論權威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當時譯為《戰爭論》)中的相關章節,都被翻譯成中文,在中國出版。同時,針對壹些人在介紹西方和日本軍事科學時有強烈的照抄照搬傾向,比如沈敦和在編纂《自強軍西律匯編》時,就試圖逐字逐句地配西文書籍;陳鳳翔編《戰爭法》時,不僅在章節層面抄襲日本軍事教程,還抄襲了所謂戰爭可以啟蒙民眾、振奮國威、使民眾富裕的錯誤說法。蔡鍔、等人也開始考慮如何不偏不倚地吸收中外軍事理論的精華,並根據中國國情加以整合。雖然這還是壹種嘗試,但也說明這壹代軍事理論家在中西軍事文化的碰撞中,有著不同的理論追求和中國的軍事追求。

  • 上一篇:谷雨的由來和習俗。
  • 下一篇:金融專業畢業論文優秀範文(二)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