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普通人的印象中,中國凡是名字碰上“西部”二字的省份,都是貧窮落後的代名詞。不是嗎?山西,陜西,江西,廣西!就連見多識廣的於先生,在日後遊歷山西之前,也把自己的認識定格在了這壹觀點上(見《山居筆記》“恥於山西”)。在今年非典爆發的時候。可惜山西名列前茅,感染人數僅次於首都北京和開放前沿廣東。山西人出門幾乎成了“不受歡迎的人”。不僅如此,山西人似乎是“與眾不同”或“另類”的人。在國家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中,山西人發現自己既不是東部發達先進省份,也不是西部重點省份。於是乎,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官場,都有壹句自嘲的話:“不是東西”,用來表達尷尬的心態。筆者外出參加壹個學術會議,飯後與新老朋友暢談。不時有人開玩笑地問,妳們那裏的山西怎麽了?總是逆發展潮流而動,人家在“掃黃”,而山西在“引黃”(指萬家寨黃河水利工程),大家都在求新求異,但山西修的第壹條高速公路叫“太九路”,也不算太讓人失望。當然這是調侃,不要在意。
那麽,山西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有什麽不同嗎?記得40多年前剛到山西時,有朋友告訴我,這是“刀削面,像帶;三輪車,後退壹步……”是的,筆者去過國內外很多地方,嘗過很多南北面食和西餐,但刀削面真的很獨特。即使意大利通心粉品種繁多,但如此豐盛的刀削面卻是獨壹無二的。我也在山西太原等城市的大街上觀察過三輪車,確實是倒退的。起跑時,他們後退以向前推進。那麽,通過這些零碎的表象,是否可以說明山西人確實是壹個具有原始思維的特殊群體呢?
社會對山西人的評價五花八門,不壹而足。
有人說山西人大氣。婚喪嫁娶,大擺宴席;人際交往,大包禮物。雖然這些年山西人的錢包不鼓了,但是在禮貌方面還是比較全面的。有人說山西人小氣。穿“土氣”不時尚;飲食簡單,不留面食。雖然面食品種多,調料有限,但醋也不是壹瞬間就能剩下的。小米粥早晚必不可少,城裏人還喝壹點牛奶,但還是不普及。
有人說山西人才超群。走遍山西城鄉,很多山西人都能說出壹堆光輝的名字:中國歷史上唯壹的女皇帝(羽),武則天,薛將軍和,著名詩人、王維、王之渙,文學大師柳宗元、關漢卿、羅貫中,歷史大師司馬光...但是有人說山西缺人才。截至目前,在數千人以上的“兩院”(科學院、工程院)院士中,山西的高校和科研機構無壹入選,是壹個尷尬的空白。山西沒有壹流的高等學府和國際學術大師...
有人說山西人聰明,能做天下生意。在歷史上,晉商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商人。笑傲江湖、明清時期的晉商與南方的徽商齊名。他們在全國各地做生意,還去了國外,所以他們很富有。清朝的國家財政不得不靠山西人的補貼。還說山西人膽小,業務能力差。當代山西沒有壹家國有或民營企業脫穎而出,在全國享有盛譽,更不用說走出國門參與世界競爭了。更何況當代山西人在商海之戰中壹次次嗆水。不是嗎?山西人在爭創名牌中寄予厚望的“竹筍”(電視機)幾年前夭折了,“海棠”(洗衣機)最近也枯萎了。就連久負盛名、口感醇厚的“老陳醋”也顯得老態龍鐘、搖搖欲墜,在國內外市場上不敵江南勁旅“鎮江香醋”。再來看看龜齡集和定坤丹,這兩個地方歷史悠久,享譽海內外。它們是海外華人特別喜愛的中藥。它們曾經是山西人的驕傲,但現在的市場份額呢?生產這兩款產品的企業,不知道是抱著“沈默是金”的心態,還是執著於缺點。他們對市場大潮無動於衷,在媒體上沈默不語,看著鹿龜酒和百曉丹步步進逼,吞噬市場。
山西人怎麽了?
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對比與反差中,在歷史的輝煌與現實的交匯中,在令人困惑的現象與本質的重疊中,我們該如何看待山西人?
歐洲有句著名的諺語:性格決定命運。
筆者認為,這句話對個人和群體都適用,比如山西人。山西人在特定的歷史進程中,在獨特的地理環境中,逐漸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性格。經過40多年與山西同事朋友的交流、觀察和思考,以及在重溫《山西通史》和《山西史記》兩部巨著的過程中,在夜晚閱讀山西文人的作品時,作者的腦海中越來越清晰地顯現出他對山西人性格特征的看法:山西人的性格具有外向和內向的兩重性。這種二元性有時似乎是齊頭並進,密不可分的;有時它若即若離,或隱或現。山西人在歷史和現實中的沈浮,都與這種性格的雙重性有關。
妳信不信?
讓我們追溯歷史,探究地理,觀察現實,比較文學,探究山西人的性格,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山西人性格的文學反映
早在100多年前,俄羅斯偉大的文學大師高爾基就曾說過,文學是人學。是的,文學是心靈的鏡子,是人格的反映。
晚上看山西作家的作品,突然發現山西人性格外向內向的二元性,在文學作品中轉化為豪放、開放、細致入微的二元性。而這種雙重性往往出現在同壹作者身上,有時甚至出現在同壹部作品中。妳覺得奇怪嗎?
首先,我們來看詩歌。
古人雲:詩言誌。詩歌是表達人們感情和願望的極好形式,也是個性的集中表現。
中國第壹部詩集《詩經》表現了山西人性格中豪放與細致的兩重性。《詩經》中有許多關於馮偉的文章。當時的《魏》在山西南部,《馮偉》是山西南部的壹首民歌。在馮偉有兩個著名的詩,切割譚和朔書。前者以壹個砍檀香的勞動者的口吻,嚴厲批判和尖銳諷刺了在“清河蕩漾”的環境中,在砍檀香的間歇期,過著“無耕不獵”的奢侈生活的奴隸主們。批判表達了山西人敢怒不敢言的豪爽,諷刺則展現了山西人壹絲不茍的幽默,讀來十分生動。後者作為壹個被殘酷剝削,無法在原地生活的農民,傳達了他逃離當地,尋找另壹個“天堂”的思想和情感。他把壓榨農民,吃他的“粟”、“麥”、“苗”的奴隸主稱為“碩”,形象而深刻。這說明山西人即使在艱難困苦的生活狀態下,也有很強的抵抗力和豐富的想象力,而且慷慨細致。
創作於南北朝時期並收入樂府詩集的《敕勒歌》也是山西的產物。它以凝練的手法,宏大的氣勢,勾勒出世界山西北部遼闊的草原風光:“敕勒川,陰山之下。天如穹蒼,籠蓋四野。天蒼蒼野,風吹草動見牛羊。”《慷慨》中依然不乏細節,比如對牛羊境遇的描述。
唐代是中國詩歌的全盛時期,山西湧現出壹大批名垂千古的大詩人。其中,王維是山西人兩重性的最佳代表。他寫過氣勢雄渾、意境廣闊的邊塞詩,如《征彭出漢瑟,雁歸湖天》。大漠孤直,長河落日圓”等。而他的山水田園詩則優美雋永,清麗雅致,如“萬壑樹木通天,千峰杜鵑啼”。而且,在壹夜的山雨之後,從每壹個峰頂都來了數百個絲綢般的“喀喀”,雨後的空山,矗立在秋天的傍晚。松樹林裏的月光,小溪裏的水晶石。”這些詩詞充分展現了山西人性格中委婉細致的壹面。他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渭城雨塵,客舍青柳色。勸妳多喝點酒,西出陽關沒道理。”把離別的深情表露的淋漓盡致。他的《相思》是古今青年男女的愛情告白,流傳至今。
而另壹批山西大詩人的詩作,則凸顯了山西人性格中豪放的壹面。比如王之渙的《在鷺宿》裏說:“山遮白日,海泄金河。但是妳只要上壹層樓梯,就可以開闊三百英裏的視野。”王翰《涼州詞》有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應即時催。醉臥沙場,君不笑,古已數戰。”這些詩詞是山西人深沈開放的心靈的真實感受,催人奮進。
晚唐著名詩人文的作品,展現了山西人性格中細致婉約的另壹面。比如“茅店雞鳴,橋上霜被人棄”,“江上柳如煙,月下雁飛”。情景交融,“意”“象”都不錯,非常細膩,生動清新自然。
其次,看散文。
古人雲,文如其人。
柳宗元,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劉合東,唐代政治改革家,中國著名的文學大師。思想開放,富有創新思維。政治上參與打擊藩鎮、宦官越權的“永貞革新”,文學上反對六朝以來模糊頹廢的文風,提倡樸質剛健的古文運動。雖然被貶謫打擊,身心俱毀,英年早逝,但他始終堅持自己充滿創新精神的政治和文學主張。柳宗元的人格形象地表現了山西人的人格特征。壹方面,他的開拓創新精神並沒有被艱辛坎坷的人生經歷所消磨。“雖然被所有人排斥,但無非是內心”,這是他內心的告白。寫了《封建主義》、《六大矛盾》、《天道》等政論文章,闡述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另壹方面,他的詩歌是“溫柔多情”的,散文尤其是《永州八記》等山水遊記樸實典雅,錢的《驢》、《永的《鼠》等寓言則是幽默風趣的,是內容與形式完美統壹的典範,強烈地顯示出他的性格有細致婉約的壹面。
再說戲劇。
古人雲,人生猶如戲臺,戲臺亦如人生。
元代,關漢卿出生在解州(今山西運城),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戲劇大師。他的性格也具有山西人的豪放和細膩的雙重特點。他自稱是“不爛不生不扁不炸不響的銅豌豆。”他最著名的代表作《竇娥元》通過描寫壹個被冤枉致死的弱女子的故事,表達了他慷慨悲歌和鞭撻現實的慷慨精神。他的散曲楚楚可憐,委婉動人,如《醉東風》,描寫壹個情人的餞行:“月在遠方,花在頃刻不見。手握告別杯,眼含余淚。只是說妳會照顧好自己,好好休息,痛苦得讓人不忍割舍,讓離開的人可以期待萬裏的未來。”
我們再來看看這部小說。
現在的小說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和折射,其人物和情節既體現了創作者的審美情趣,又融入了其個性特征。
俗話說的好。明初太原人羅貫中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之壹,其豪放開朗的性格和細膩傳神的兩重性在小說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看《三國演義》的卷首:
滾滾長江東流,浪花淘盡英雄。成敗已轉空,青山還在,夕陽幾度紅。河邊的白發隱士早已習慣了歲月的變遷。壹壺濁酒喜相逢,古今許多事,都在壹句玩笑話中付出
這個詞內涵強大而深刻,思想滲透犀利而深入,充分表達了他性格中豪放的壹面。同時,他在書中對人和事的描寫細致入微,短小精悍,生動傳神,如蔣幹偷書,草船借箭,失街亭,華容道等。
山西人性格的歷史解讀
如果文學只是山西人心態和性格的反映和折射,那就不是歷史真實性。那麽,就讓我們透過歷史的塵霧,去探尋山西人兩重性的真實性吧。
多年來,由於山西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山西人形象不高,情緒不佳,有形無形的壓抑感揮之不去。出差或首都旅遊時,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壹些北京人趾高氣揚,鳥瞰山西的人流,表現出冷漠,讓山西人黯然神傷,不願留在北京。其實妳在街上或者工作中遇到的北京人未必是地道的北京人,真正的北京人很可能是住在即將拆遷的胡同中的老人或者是郊區的農民。新北京人這幾年大概都是從外省過來的。首都的特殊地位讓他們中的壹部分人在優越感的光環下暈頭轉向,缺乏自省。好像都比大陸人優越。那麽去上海怎麽樣?經常會有這樣的場景:這幾年錢包鼓鼓的上海人衣冠楚楚,威風凜凜,常常用鄙夷甚至懷疑的眼光從頭到腳打量外地人,讓“土裏土氣”的山西人很不舒服甚至羞愧,甚至結巴。讓山西人自我安慰甚至引以為豪的,是近年來社會上廣為流傳的壹段話。是對中華文明史的壹句妙語:深圳近20年,上海100年,北京1000年,陜西2000年,山西3000年!
為什麽山西人這麽愛這段話?因為這段話客觀上讓山西人有面子,生悶氣。但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任何懷舊、留戀過去的輝煌、回首過去,都是壹種內向的社會心態,而不是開拓創新的精神。這恰恰凸顯了山西人心態和性格內向的壹面。不過,話又說回來,山西人歷史上確實很外向,很有開拓精神,內向自律是次要的。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了這壹點。
事實上,山西不僅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之壹和最早開發的省份之壹,也是中國古人類生活和繁衍的地方。
在人類進化史上,山西先民壹直在辛勤勞動,開拓創造,堪稱華夏文明之源。山西南部芮城縣西後渡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距今約654.38+0.8萬年。當時的西厚都人已經學會了制造石器和使用火,邁出了區分猿和猿的第壹步。中國最早的早期智人化石發現於襄汾縣丁村遺址,是北京人與現代人的中間進化環節,具有現代黃種人的身體特征。丁村文化遺存綿延不絕,輻射四周,是黃河中下遊地區中國古代文明的第壹例。可見山西是中國重要的人類起源地,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壹,彌足珍貴。
公元前2000多年傳說中的堯、舜、禹時期,即中華文明的初始時期,山西南部地區有許多生動的傳說和考古遺址。正如山西大學歷史系主要編纂的《山西省史記》壹書的導言中所說:“在中國由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轉變的過程中,山西先民再次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漫長的封建時期,山西是中國北方最繁榮、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壹。山西人才輩出,群星閃耀,湧現出壹大批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歷史學家...山西人的開拓精神得到了極大的發揮,突出表現在百折不撓的創業能力和海納百川的能力。
從創業能力來說,山西人確實很優秀,這在壹些傑出的歷史人物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和重耳經過19年的艱苦奮鬥,勵精圖治,銳意改革,打敗了強大的鄰國楚國,最終成為霸主。趙浩棋武陵(雍)敢於脫離漢族固有的思維模式和禮儀制度,借鑒北方遊牧民族的軍事優勢,下令實施“胡夫騎射”,不僅大大增加了國力,而且促進了中國軍事技術的發展,標誌著從汽車戰時代向騎射時代的過渡。漢朝傑出的軍事家衛青、霍去病先後受命征服了騷擾中國西部邊陲的匈奴,最終把匈奴趕到了大漠以北,解除了對中國近百年的威脅,打開了通往西域的走廊,打開了中西交流的大門。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輔佐劉備,戰功卓著。經過羅貫中對《三國演義》的解讀和美化,面紅耳赤的關羽成了壹個形象生動、品格高尚的“武聖”,是中國民間家喻戶曉的人物。人們稱贊他“忠義”,仿佛“忠義”成了他唯壹的品格。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中國人普遍討厭“強奸”和“出軌”。其實作為壹個真實的歷史人物,他也有山西人性格的兩面性,只是另壹面不細致,但他心胸不開闊,不懂謀略,無法理解蜀吳結盟對抗曹魏的意義,最後以悲劇收場。東晉時,法顯是個和尚,傑出的翻譯家和旅行家。他不僅歷盡艱辛,行走萬裏,遊歷了印度、巴基斯坦、斯裏蘭卡、印度尼西亞,還撰寫了壹本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遊記,極大地開闊了古代中國人的地理視野,翻譯了大量佛經,促進了中國與西方的文化交流,集開拓、創新、細致於壹體。唐代,祖籍山西文水的武則天以大無畏的精神沖破了以男權為中心的封建制度,成為中國歷史上唯壹的女皇。她不顧家世,擴充人才,整頓官僚,開發鞏固西北邊疆,開辟了壹度中斷的通往中亞的商業之路。她的性格也是雙重的,做過壹些傻事和壞事。可以說有瑕疵,有瑕疵,但有歷史功績。宋代司馬光作為中國古代史的集大成者,他的《資治通鑒》與司馬遷的《史記》相匹配,是歷代最高統治者的必備手冊。然而,他保守的思想傾向對中國的社會發展產生了壹定的負面影響。傅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學術大師和醫學家。他不願在清廷為官,表現出“誌存高遠,卻如石”的性格。他在學術上跟蹤了當時的進步思潮,但他的歷史觀傾向於狹隘的民族主義。清初,於成龍是壹位傑出的政治家,曾任兩江總督。他有山西人的特點。壹方面,他富有開拓精神,剛正不阿,敢於為民做主,整頓吏治,解決懸案。另壹方面,他廉潔自律。他死後,人們在他房間裏看到的是“除了破布和靴子什麽都沒有”。他的“清官”形象因幾年前的電視劇制作而廣為人知。徐繼畬是晚清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是睜開眼睛看世界的先驅者之壹,也是鴉片戰爭後向西方學習的先驅者之壹。他在福建和廣東擔任地方高級官員多年,認真研究“洋務”和國際形勢。同治年間,他被授予“丞相國務處”和丞相文學部長。他是當時中國少有的熟悉外交事務的有識之士。他撰寫的《瀛寰誌略》十卷,是繼鴉片戰爭後魏源的《海圖》之後,又壹部介紹世界地理和各國概況的巨著。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第壹次介紹了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他在書中有兩篇精彩的文章評論華盛頓和美國的建國宗旨,說華盛頓“不篡奪爵位,不傳給後代,而是創造了推薦的方法,這在世界上是普遍的。XX(字同,左邊是馬,右邊是侵的右半部)是三代遺風,不是說人出眾嘛!”他還說“密立根美國,沒有王子的頭銜,不遵循時代的規則,為民意買單,創造了古今未有的奇怪遊戲。太西古今人物能不稱華盛頓為第壹嗎?”在君主專制的嚴酷時代,他敢於贊美西方的民主制度。他不僅獨特,而且勇敢,充分顯示了山西人外向、開拓的性格。美國人也認可了徐繼畬的獨到見解,同意把刻有這兩段文字的中國石碑放在華盛頓紀念塔裏。徐繼畬的個性不僅是開拓性的,而且是內向的。他憨厚,堪稱山西人完美人格的典範。
如果說上面列舉的歷史人物只是體現山西人開拓精神的傑出個體代表,那麽普通山西人作為壹個群體所表現出來的無畏進取的精神就更加難能可貴,這其中涉及到山西歷史上兩個獨特的社會現象。第壹,中國人作為壹個定居的農業民族,壹直以來都有“定居搬遷”的思想傾向,即不願意遷移。但山西人打破常規,歷史上出現了大規模人口外遷的現象。尤其是明初,有壹批移居國外的山西移民。他們的家庭和孩子從這裏出發,分散在全國各地另謀生計,直到福建和兩廣。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他們勇敢地踏上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征程,他們的風光令人欽佩。這在國內外不都是山西人性格和開拓精神的突出體現嗎?其次,在貧瘠貧窮的晉西北,青壯年男性長期以來就有每天“出關”的習俗。“口”指張家口,即走出張家口到蒙古或更遠的地方尋找生活出路,打工賺錢養家甚至希望致富。他們是名副其實的古代“打工仔”,往往壹走就是多年,生死難料。悲情的《西行》小調由此產生,並如野火般流傳千古。它不僅反映了離別和思念之情,也寄托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應該說,“出口”固然是生計所迫的無奈選擇,但歸根結底,“西進”也是山西人不屈不撓的創業精神的體現。
山西人對外開放精神的另壹個亮點是融合能力。山西中北部壹直處於漢族和北方遊牧民族的交匯地帶。從周初到春秋戰國時期,山西人與戎狄比鄰而居。雖然有爭議,但更多的是融合。正是在各民族的融合中,金從壹個小國發展成為壹個大國。從秦漢到魏晉南北朝,匈奴、鮮卑、羯等民族相繼南遷,不斷與漢政權發生碰撞和紛爭。在山西人的參與和支持下,這些民族在山西建立了許多地方政權,最終北魏統壹北方,結束了“五湖十六國”的混亂局面。黃土大漠,喊聲震天,金戈鐵馬,來來回回,最後歸於沈寂,許多民族都湮沒在歷史的塵埃裏,只剩下血液裏融合了各民族的山西人。這樣,山西再次發揮了全國整合基地的作用。舉世聞名的大同雲岡石窟開鑿於北魏,是印度文化、希臘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交融的傑作。五代十國和宋遼金元時期,有沙陀、契丹、女真、蒙古等多個民族在山西頻繁征戰和統治,不僅造成了山西社會經濟的諸多損害,也有建設的壹面。大同的上下華嚴寺和應縣木塔就是在這個時期建成的。這些保存完好的建築氣勢恢宏,結構精美,是中國唯壹的古建築瑰寶。他們的雕刻、繪畫和經文是中華文明的歷史見證。此外,受這些民族豪爽唱腔的影響,山西也成為元雜劇創作和表演的發祥地,元雜劇首席大師關漢卿正借此機會脫穎而出。更值得指出的是,正如《山西史誌》導言中所說,這些民族在山西逐漸漢化,在爭奪中原時形成了中華統壹的觀念。“他們打著中國人和外國人同祖的旗號,利用炎黃子孫的身份,宣揚胡漢家的理論。”他們在與日本、波斯(今伊朗)、意大利(羅馬帝國)交流時,往往以中國為偽裝。因此,俄羅斯人和中亞壹些國家仍稱中國為“契丹”。所以山西人的民族整合能力是難能可貴的,是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