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對生活用品的實用性要求越來越高。低價便攜的工業傘成為人們的首選,傳承千年的手工油紙傘也逐漸遠離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近年來,隨著社交媒體上年輕人的漢服、COS、國風遊戲等亞文化日益壯大,人們收到了油紙傘等壹些民間的東西,油紙傘似乎正在以壹種新的生命形式復蘇。
大多數人都會忍不住感嘆“真美!”對於那些撐著漂亮的油紙傘,穿著漢服走在街上的年輕女士們。
手工制傘大師溫士善說,他永遠忘不了那個畫面:那個穿漢服的大學生拿著我的油紙傘拍照,我看著他們撐著傘。真的很漂亮。他不禁感慨:還好,當年沒有放棄。
半個多世紀前曾經非常紅火的富陽制傘村,現在是唯壹壹個還在做傘的。他將自己制作雨傘的壹些圖片上傳到Tik Tok平臺後,在半年多的時間裏吸引了60萬粉絲,獲得了556萬個贊。
溫士善說:“我想通過Tik Tok讓更多的年輕人記住並傳承這份‘非遺’!”他的作品被粉絲親切地稱為“文叔叔的傘”。
溫士善出生在富陽道嶺自然村,這裏有很多竹子,竹子恰好是制作油紙傘的主要原料。溫世山的父親曾經是當地有名的制傘師傅。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尼龍鋼傘的出現,油紙傘逐漸退出市場。出於生計,文大爺的父親也放棄了做傘。
直到村裏的老書記求他復興這項傳統工藝,它已經斷了20多年了。溫士善在高中時就開始學習制作油紙傘的手藝。沒有完整的手藝可以參考,他只能靠自己壹步壹步摸索完善,到別處查閱,重新發現失傳20多年的手藝。這壹等就是30多年。
通過不斷探索,溫世善將父親當時的72道工序改進為現在的106道工序,在選材和制作工藝上更加下功夫。
鋸竹筒、切片、鉆孔、開槽、制傘盤、穿傘架、配色、糊傘面、穿裝飾線、繪畫、燙發、鋸爪、折疊傘...經過100多道工序,才算完工。
他曾說:“我給自己定了壹個50年無蛀蟲的標準,承諾終身免費保修。”在嚴格控制質量的前提下,手工油紙傘的制作工藝比較復雜,所以平時請了10多人在廠裏幫忙,但有些關鍵工序只能自己完成。
上次臺風利奇馬橫掃浙江的時候,文叔還特意發布了壹款他的傘的抗風測試,比壹般的工業傘都要優越。這個視頻在短短2天內被80多萬網友點贊。
中國油紙傘歷史悠久。東漢蔡倫改進紙張後,出現了用桐油防水的油紙傘。後來在發展中,文人寫詩,在傘面上作畫,抒發情懷。
油紙傘在唐代傳入日本和朝鮮。早期在日本稱為“唐傘”,後改稱“何傘”。在日本,油紙傘經常被用作傳統婚禮和舞蹈中的道具,並且日益民族化,成為日本歌舞伎音樂的重要標誌。
1987有壹個杭州和日本岐阜的友好項目,裏面涉及到紙傘。日本人找文師傅做傘,壹開始對中國的油紙傘不滿意。他們嫌棄手藝太粗糙,骨架不夠結實,特意請來技術人員指導。
相互學習後,將日本制傘技術與中國傳統工藝相結合,雨傘質量得到認可,深受日本客戶歡迎,成功打開日本市場。
韓國紙傘協會在網上看到文叔的作品後非常興奮,邀請這對情侶去韓國電視臺進行相關拍攝,但文叔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文大爺在說:“他們買了我的機器設備後,這把油紙傘就是他們的了,準備去申請。”壹句簡單直白的話表明了他堅守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也贏得了網友35萬的贊。
其實不止韓國電視臺想拍,就連央視十幾年前也想拍文大爺的傘。當時文叔覺得自己訂單多,尤其是海外訂單,不需要太多曝光度和名氣,也擔心自己的關鍵技術被泄露,就在四川和福建拍攝。
後來瀘州油紙傘名揚天下,申請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間,文大爺默默無聞地做了幾年自己的傘,直到2014才獲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後來想想也覺得有點後悔。
265438+2008 10,在壹次無形的事件中,視頻制作機構尋古創始人找到文叔,尋求與短視頻平臺合作。
文叔不想重蹈拒絕央視采訪的覆轍。他覺得自己錯過了壹次為自己正名的機會,他不想再錯過這第二次。此外,他希望更多的中國年輕人關註中國傳統油紙傘的美。(之前文叔的傘只要賣到日韓歐美,國內市場幾乎沒人關註,這讓他很苦惱。)
從第壹個視頻發布到現在,不過8個月左右的時間,“文叔叔的傘”已經積累了60萬粉絲,獲得556萬贊。平臺數據顯示,單個視頻的銷售額最高可達6萬元,短視頻連接下很多人開始直接購買。
“國外市場的原始單子收不到。現在要處理國內的單子,訂單已經排到明年了。”訂單太多,生產速度跟不上,流水線生產不出來,買賣雙方容易扯皮。
文叔對此也很擔心:“訂單太多不是好事。樹立壹個品牌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如果失敗,可能需要幾個月。”太草率,太市場化,可能是好心辦壞事。好工匠不缺市場,把事情做好才是真的。不能為了增加收入而改變自己做雨傘的初衷。
“很多人建議我多花點時間在審美上,實用性不要太強,這樣會賣得快很多;其實是對的。非物質遺產應該隨著時代而改變,但油紙傘曾經是實用的日用品。如果這方面改變了,原來的味道就沒了。
恐怕幾十年、幾百年後,後人不再知道它的工藝,而認為油紙傘只是為了好看的照片。"
俗話說“紅的人多。”除了對技術和輸出的控制,有人質疑他做視頻的動機,說他編故事,賣情懷。文叔簡單的壹句話,說服了很多人。他說:“如果我編造,我村裏的鄰居和朋友會笑話我的。”
現在,溫士善還在壹所大學教書。他給學生上的第壹堂課,第壹個問題就是“妳知道中國的油紙傘嗎?”他想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和傳承這種“非遺”。
“我還擔心沒有人會繼承這項技能。沒想到年輕人會主動去學。”文叔對此很欣慰。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應該讓更多的年輕人發揚光大。
(部分文字來源參考富陽日報、錢江晚報,部分圖片來自花瓣網,已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