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道滘歷史

道滘歷史

1.道滘的歷史和歷史名人道滘過去叫“道滘”,也叫濟川,意思是去江河交匯的地方。權威的《辭源》和《現代漢語詞典》都對“角”進行了解釋,並引用了廣東東莞道滘的例子。

星星變了,事情也變了...

當改革的巨浪湧入珠江口,開放的春風吹拂著萬依的土地,道滘這座中國南方著名的水鄉展現出勃勃生機。

在這片63平方公裏的熱土上,地處東莞西部,距莞城8公裏,勤勞智慧的道滘人在短短20年間取得了壹個又壹個令人矚目的成就,讓開門登船成為遙遠的記憶。編織草席、加工五金等傳統手工作坊被工廠、企業、跨國公司取代;千裏跨河和搖櫓船運送糧食的繁忙景象,已經把川流不息的直通集裝箱卡車留在了遙遠的過去。

微歡樓見證了水鄉的風雨歷史,虹橋承載了創業者的腳步。

今天的道滘,橋飛如虹,標道緩舞。廣深高速公路穿鎮而過,離開這裏的立交到廣州33公裏,到深圳93公裏,規劃中的東莞物流中心與之毗鄰。今天,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和朋友聚集在道滘,工業區鱗次櫛比。城市建設呈現典型的水鄉特色,東江水清澈,花木秀麗,遍布全城。

被稱為魚米之鄉、美食之鄉、文化之鄉和中國曲藝之鄉的道滘,正在建設壹個具有水鄉特色的經濟鎮。圍繞把東莞建設成為現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標和“壹城三創五爭”的發展戰略,抓住機遇,與時俱進,努力創造無愧於歷史和時代的新業績。

壹個目標(建設現代水鄉)和三位壹體戰略(高速公路出入口商業經濟增長定位、新城現代水鄉特色鎮中心定位、南閣工業園經濟增長定位)正在描繪新時代的新水鄉!

古榕如蓋,巷子幽靜,鄉音古韻不變;小橋流水,壹葉輕舟,飄逸靈動的是水聲;威塔木棉和荷塘月色,壹如既往的是民風的淳樸,水文化的深邃,水人們的曠達和熱情好客。

道交基本概況

道滘鎮位於東莞西部,距莞城9公裏。廣深高速公路穿鎮而過,大型立交出入口,到廣州36公裏,到深圳93公裏。江南支流貫穿全鎮,水陸交通十分便利。

全鎮面積54.41平方公裏,轄13個村和1個社區。根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該鎮有52,748名常住居民和53,324名外來人口。

該鎮地處江南支流下遊水網地帶,水道縱橫交錯,河流成網,年平均氣溫23℃,無霜期360天,年平均降雨量1,81.9毫米,年平均日照1,834小時。這是壹個魚米之鄉。

道滘村因地處長江東南支流嬌嬌,元代至鄭錚二年(1342)得名“道滘”。1954,道滘鄉改名道滘鎮,“道”改為“道”。清雍正八年(1730),周誌記載道滘為鹽阜鄉十三都。清道光十七年(1837),又稱濟川鄉,名稱壹直沿用到1953。清同治元年至十三年(1862至1874),屬清十壹都中殿。民國元年(1912),屬東關縣九區。清朝滅亡前(1938)屬於第六區,6500。1949 165438+10月屬第八區,1953改為第十三區,稱焦鄉,1954更名為道滘鎮,改“道”。1956,變更為道滘區道滘鄉;1958年,10年道滘人民公社成立;9月,1982,更名為道滘區;1987年4月撤地建鎮,名道滘。

2.徐水道教史徐水縣古稱隨州、龍山縣、安蘇府。1914變更為徐水縣。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眾多的文化積澱。燕長城貫穿全境,歷代都是重要的軍事要地。道教活動已經持續很久了!瀑布北支安蘇鎮北關燕長城下的江女廟是中國最早的江女廟之壹,比山海關的江女廟早了幾百年。徐水縣道教興盛,除關帝、黃成、真武、土地、文昌、王龍等寺廟為道教民間神或官祭祀之外,共有道教宮觀16座(河北省宗教記載),多集中在安蘇鎮、遂鎮、大王店鎮、高林村、尹達鎮,其中畢夏廟、黛玉廟較多。(相傳人類的始祖軒轅黃帝出現在諸侯之前,是在安蘇(今徐水縣)釜山(鍋底山)。石《釜山行》:“和遠,石泉之水深。試嘗淡泊之味,猶見古帝之心。”道教起源於黃帝,被認為是道教的始祖,黃就是如此。歷史上有名的大道有劉道秀和馬。

劉道修是遼代的道士。安蘇(今河北徐水縣)出生。早年,他就有出家的想法。二十三歲進盤溪山,做了壹名老師。陶秀擅長魔法,對災難的處理都很變態,尤其是對猝死的人。回到家後,看到村民中有暴死的,還有劉的妻子在另壹支軍隊——四川猝死,劉道修給道士符,死者以此為生。住在萊陽,每次20多個小偷晚上密謀搶劫他們家,道修得知他們要跟道,突然狂風大作,小偷迷了路,最後逃之夭夭,這樣他們家才有救。他對道教的修行和實踐,對世界和人的幫助,等等。六十歲時,他無疾而終。馬,字,號靖遠。明朝萬歷年間的安蘇人。壹開始是儒生,後來被壹個陌生人授了傳,才悟道入道。《保安官誌》中說:“為人和善,樂於帶頭。她不想傷害草和植物。和老鄉說話只是壹種美德,沒有什麽長語。村裏人都很尊重。”

徐水縣著名的道觀有崔迪的東嶽天啟寺和畢夏寺。據《東嶽大帝年譜》記載,泰山神東嶽大帝是天帝之孫。鬼神之家,主掌管人間高低之數,掌管十八地府,七十六師六宗薄錄,有權修短生死。唐代封泰山為天齊王,宋代封泰山為天齊仁帝,元代封泰山為天齊大壽仁帝。歷代皇帝都關閉了他們在泰山的神龕。泰山神有女名畢夏·袁俊,又名“泰山玉女”,全稱是“東嶽泰山玉女”民間俗稱“泰山奶奶”,是道教崇拜的神靈之壹。根據王銘誌剛的玉女傳,“泰山上的玉女是仙女。黃帝始時見,漢帝始時見。”道經上說,畢夏袁俊“掌管樂府神兵,觀人間善惡,以善報惡,顯反應之快。”因此,東嶽廟和畢夏廟遍布天下,名曰“泰山之宮”馮明為民《安蘇畢夏寺》:“板築於宋,野人猶釋楊郎。國在千裏之外,如今又被封鎖,峰閉古戰場。紫塞遠虛帶,白溝近金湯。劍龍無意去山南,應知當日有靖康。”安蘇畢夏寺在河北很有名。

崔迪的東嶽天啟寺和畢夏寺就建在村子的東端。此村建於明洪武二年(1404),姓崔,山西小辛州人。宋代原來有個土城。因此,在城東建了村落,並在城東建了月天齊寺和畢夏寺。據居住在翠堤城村的96歲老人張說,張家祖祖輩輩都信奉東嶽大帝。張家祖於明代從大東張村遷至崔迪,祖父張洛增、父親張五福重修東嶽天啟寺。他還帶領信眾到山東泰山拜山,要求將東嶽大帝和畢夏袁俊的聖像分開,供奉給香火鼎盛的崔迪市東嶽天啟寺和畢夏寺。張羅增任寺主(方丈),張五福任第二,章洛傑任第三,張羅華任第四,崔世忠任第五,崔任第六,崔三喜任第七,以此類推。崔迪東嶽天啟寺和畢夏寺的原始碑刻,記錄了清代劉大釗任住持時重建東嶽天啟寺和畢夏寺的過程。歷經滄桑,歲月流逝,時光流逝,金碧輝煌的東嶽天啟寺成為過去,在人們心中留下美好的回憶。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實。古老的道教又煥發了生機。崔春江、崔三喜、任洪書、劉建斌,崔帝城村東嶽大帝和畢夏袁俊的信徒,2005年帶著對東嶽大帝和畢夏袁俊的崇敬來到東嶽泰山,求道。因緣際會,皈依霍懷旭大師,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山東省道教協會副會長、泰山畢夏寺方丈,全真龍門金山派第二十三代弟子。並且有大量的信徒在認同。希望通過法律途徑申請恢復崔迪東嶽天啟寺道場。根據中央(1982)19號文件和《宗教事務條例》,結合徐水縣道教實際,為充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合法活動,滿足廣大信教群眾過正常的宗教生活。積極引導廣大信教群眾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3.民勤道教的歷史這麽說吧,道教是中國的傳統宗教,由三清創始人開創。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周秦兩漢時期逐漸形成。道教不是壹個人在壹個時間壹個地點創造出來的,而是融合了中國各地不同文化和思想的宗教。

中文名

道教史

宗教

道教

升高

古代

形成期

秦州和漢代

道教的起源

道教起源多樣,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領域密切相關。

三個基本來源

道教的基本來源有三:鬼神崇拜、房仙信仰和黃道觀。

鬼神的威卡教在古代,人們把太陽、月亮、星星、河流、山脈和祖先視為神並加以祭祀、祈禱和崇拜。黃帝時期有祭祀天帝的活動,包括“關禪告天”、“郊祀神”、“萬靈接明庭”等。這種源遠流長的鬼神崇拜,到了周朝,形成了神、屬地、鬼的體系,以及尊天為祖的信仰傳統。道教不僅繼承了這種鬼神崇拜的思想,還將這種神的體系納入了神仙體系。巫術信仰歷史悠久,與鬼神崇拜密切相關。古人認為占蔔可以確定疑點,打破吉兇。女巫可以與鬼神交流,訴說神意;巫術可以為人祈福,可以治病。古代巫術是由戰國時期的神仙方士直接繼承下來的。

對精靈魔法的信仰。戰國時期,北方的焉耆、南方的荊楚出現了神仙方士,宣揚長生不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神仙之家(又稱方)。方宣揚神仙信仰,視黃帝、老子為神仙典範,視其為神仙祖先。提出了求仙界神仙、求仙藥的思想,並在神社中修煉祭神、行氣避谷、導氣呼吸等修煉技術;特別是他提倡煉丹,把丹藥作為成仙的途徑。《莊子》和《楚辭》對荊楚地區仙境的描寫,給了神仙方士很大的啟示和思考。海上蓬萊、瀛洲、方丈的傳說在焉耆壹帶流傳,驅使帝王、方士四處尋找。方仙信仰和術數被道教繼承,方士逐漸演變為道士。

4.道滘的歷史和歷史名人道滘過去叫“道滘”,也叫濟川,意思是去江河交匯的地方。

權威的《辭源》和《現代漢語詞典》都對“角”進行了解釋,並引用了廣東東莞道滘的例子。星星變了,大海也變了...當改革的巨浪湧入珠江口,開放的春風吹拂著萬依的土地,道滘這座南國水鄉展現出勃勃生機。

在這片63平方公裏的熱土上,地處東莞西部,距莞城8公裏,勤勞智慧的道滘人在短短20年間取得了壹個又壹個令人矚目的成就,讓開門登船成為遙遠的記憶。編織草席、加工五金等傳統手工作坊被工廠、企業、跨國公司取代;千裏跨河和搖櫓船運送糧食的繁忙景象,已經把川流不息的直通集裝箱卡車留在了遙遠的過去。微歡樓見證了水鄉的風雨歷史,虹橋承載了創業者的腳步。

今天的道滘,橋飛如虹,標道緩舞。廣深高速公路穿鎮而過,離開這裏的立交到廣州33公裏,到深圳93公裏,規劃中的東莞物流中心與之毗鄰。今天,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和朋友聚集在道滘,工業區鱗次櫛比。城市建設呈現典型的水鄉特色,東江水清澈,花木秀麗,遍布全城。

被稱為魚米之鄉、美食之鄉、文化之鄉和中國曲藝之鄉的道滘,正在建設壹個具有水鄉特色的經濟鎮。圍繞把東莞建設成為現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標和“壹城三創五爭”的發展戰略,抓住機遇,與時俱進,努力創造無愧於歷史和時代的新業績。壹個目標(建設現代水鄉)和三位壹體戰略(高速公路出入口商業經濟增長定位、新城現代水鄉特色鎮中心定位、南閣工業園經濟增長定位)正在描繪新時代的新水鄉!古榕如蓋,巷子幽靜,鄉音古韻不變;小橋流水,壹葉輕舟,飄逸靈動的是水聲;威塔木棉和荷塘月色,壹如既往的是民風的淳樸,水文化的深邃,水人們的曠達和熱情好客。

道滘鎮位於東莞西部,距莞城9公裏。廣深高速公路穿鎮而過,大型立交出入口,到廣州36公裏,到深圳93公裏。

江南支流貫穿全鎮,水陸交通十分便利。全鎮面積54.41平方公裏,轄13個村和1個社區。

根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該鎮有52,748名常住居民和53,324名外來人口。該鎮地處江南支流下遊水網地帶,水道縱橫交錯,河流成網,年平均氣溫23℃,無霜期360天,年平均降雨量1,81.9毫米,年平均日照1,834小時。這是壹個魚米之鄉。

道滘村因地處長江東南支流嬌嬌,元代至鄭錚二年(1342)得名“道滘”。1954,道滘鄉改名道滘鎮,“道”改為“道”。

清雍正八年(1730),周誌記載道滘為鹽阜鄉十三都。清道光十七年(1837),又稱濟川鄉,名稱壹直沿用到1953。

清同治元年至十三年(1862至1874),屬清十壹都中殿。民國元年(1912),屬東關縣九區。清朝滅亡前(1938)屬於第六區,6500。1949 165438+10月屬第八區,1953改為第十三區,稱焦鄉,1954更名為道滘鎮,改“道”。1956,變更為道滘區道滘鄉;1958年,10年道滘人民公社成立;9月,1982,更名為道滘區;1987年4月撤地建鎮,名道滘。

5.東莞歷史文化東莞歷史悠久。歷史:新石器時代,東江沿岸就有原始人聚居。公元前20世紀的夏朝,東莞是南方的地方。

春秋戰國時期,東莞是“百越之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壹中國,東莞隸屬南海縣番禺郡。

東漢順帝時,番禺設增城,東莞設增城。

公元222-228年,劃為增城裏東關縣。金代時,東莞屬番禺、增城。

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蠡縣,原名寶安。至德二年(757),改名東關,縣城設在雍(今莞城)。以東莞為縣名開始,相傳因境內水草(萬草)豐富而得名。

東莞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160多年前,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毀鴉片,寫下了中國近代史上的光輝篇章。抗戰時期,東莞是東江縱隊的抗日根據地之壹。

解放初期,東莞屬東江行政區管轄。1952,屬於廣東中部行政區域。1956,屬於惠陽地區。

1985年,經國務院批準,東莞被列為珠三角經濟開發區。同年9月撤縣設市。1988 1升格為廣東省直屬地級市。

東莞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在新石器時代,東江沿岸就有原始人聚居。公元前20世紀的夏朝,東莞是南方交通要地。春秋戰國時期,東莞是“百越之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壹中國,東莞隸屬南海縣番禺郡。東漢順帝時,番禺設增城,東莞設增城。公元222-228年,劃入增城裏東關郡。金代時,東莞屬番禺、增城。

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蠡縣定名為寶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改名東關。以東莞為縣名開始,相傳因境內水草(萬草)豐富而得名。東莞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150多年前,林則徐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篇之地。抗日戰爭時期,這裏是東江人民的抗日根據地,成千上萬的東莞兒女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英勇戰鬥,獻出了生命。東莞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已成為南粵歷史文化名城。

解放初期,東莞屬東江行政區管轄。1952,屬於廣東中部行政區域。1956,屬於惠陽地區。1985年,經國務院批準,東莞被列為珠三角經濟開發區。同年9月撤縣設市。1988 1升格為廣東省直屬地級市。

6.誰知道廣東東莞的歷史?東莞歷史悠久。歷史:新石器時代,東江沿岸就有原始人聚居。公元前20世紀的夏朝,東莞是南方的地方。

春秋戰國時期,東莞是“百越之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壹中國,東莞隸屬南海縣番禺郡。

東漢順帝時,番禺設增城,東莞設增城。

公元222-228年,劃入增城裏東關郡。金代時,東莞屬番禺、增城。

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蠡縣,原名寶安。至德二年(757),改名東關,縣城設在雍(今莞城)。以東莞為縣名開始,相傳因境內水草(萬草)豐富而得名。

東莞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160多年前,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毀鴉片,寫下了中國近代史上的光輝篇章。抗戰時期,東莞是東江縱隊的抗日根據地之壹。

解放初期,東莞屬東江行政區管轄。1952,屬於廣東中部行政區域。1956,屬於惠陽地區。

1985年,經國務院批準,東莞被列為珠三角經濟開發區。同年9月撤縣設市。1988 1升格為廣東省直屬地級市。

東莞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在新石器時代,東江沿岸就有原始人聚居。公元前20世紀的夏朝,東莞是南方交通要地。春秋戰國時期,東莞是“百越之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壹中國,東莞隸屬南海縣番禺郡。東漢順帝時,番禺設增城,東莞設增城。公元222-228年,劃入增城裏東關郡。金代時,東莞屬番禺、增城。

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蠡縣定名為寶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改名東關。以東莞為縣名開始,相傳因境內水草(萬草)豐富而得名。東莞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150多年前,林則徐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篇之地。抗日戰爭時期,這裏是東江人民的抗日根據地,成千上萬的東莞兒女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英勇戰鬥,獻出了生命。東莞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已成為南粵歷史文化名城。

解放初期,東莞屬東江行政區管轄。1952,屬於廣東中部行政區域。1956,屬於惠陽地區。1985年,經國務院批準,東莞被列為珠三角經濟開發區。同年9月撤縣設市。1988 1升格為廣東省直屬地級市。

7.廣東東莞的歷史東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濠崗人就已經在這裏生活了。

夏朝時,東莞屬於南方地區。春秋戰國時期,東莞是百越之地。

214年前,秦始皇與嶺南合並,東莞隸屬南海縣番禺郡。漢順帝將番禺分為增城縣,東莞隸屬增城。

東晉鹹和六年(331),東莞蠡縣,原名寶安,隸屬東莞郡。唐至德二年(757),改名東莞,縣城設在雍(今莞城)。

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在象山縣(今中山市)設立東莞象山鎮。明朝萬歷元年(1573),新安郡(今深圳)五十六裏,東莞千戶編。

相傳東莞是東莞的變調,也有人說是因為地處廣州東部(今東南)盛產水草(萬草)而得名,或者是過去有華僑在此居住,以為與家鄉相似,故名。清代(1839),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毀鴉片,鴉片戰爭爆發。

抗日戰爭時期,東莞是東江縱隊抗日根據地之壹。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莞屬東江行政區管轄。1952屬於廣東中部行政區域,1956屬於惠陽地區。

1985年9月,撤銷東莞縣,設立東莞市(縣級),隸屬惠陽地區。1988 65438+10月7日,國務院批準東莞由縣級市升格為廣東省直轄市地級市。

擴展數據:

東莞,簡稱東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下轄的壹個地級市,西鄰珠江口,與廣州、深圳、惠州接壤。東莞是“廣東四小虎”之壹,珠三角重要的商業、高科技產業、服務業、旅遊業和工業化城市,也是國際加工業的重要壹員,有“世界工廠”之稱。

外省人占東莞市區人口的壹半,其中港澳居民約654.38+0.2萬。地理東莞市位於廣東省南部,珠江口東岸,珠江三角洲東江中下遊。

地理坐標為東經113 31 '-16 5438+04 15 ',北緯22° 39 '-23° 09 '。最東端是謝崗鎮陰平嘴山,最南端是鳳崗鎮鹽田村鹽田水庫,最西端是沙田鎮西大灘村獅子洋中線,最北端是湯種鎮黃勇村大塘組以北東江支流中線。

東西長約70.45公裏,南北寬約46.8公裏。東莞市東鄰惠州市惠城區、惠陽區,南接深圳市龍崗區、寶安區,西接廣州市南沙區、番禺區、蘿崗區,北接廣州市增城區、博羅縣。周圍* * *與廣州、深圳、惠的九個縣級行政區接壤。

東莞海域面積97平方公裏,主要分布在獅子洋和伶仃洋。大陸海岸線長97.2公裏,屬於南亞熱帶淺海區。長安、虎門、沙田、厚街、麻湧、紅梅、道滘等7個鎮有海岸線。

全市有威遠島、泥洲島、木棉山島、沖口沙島、下排排五個島嶼,海岸線長34.58km,島嶼面積24.13km2。東莞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粵劇和用廣州話演唱的粵劇在東莞有著悠久的歷史,是當地民間音樂吸收中原文化和借鑒西方表演技巧的產物。東關繪畫,受嶺南畫派開創者居巢、居廉的影響,註重寫生,吸收了西方寫生和用色的技法,是嶺南畫派的壹朵奇葩。

東莞每年都會舉辦龍舟賽、舞獅、麒麟藝術、荔枝節、中秋燈會、重陽高登、花市、花街等活動。1958年,東莞被譽為中國第壹個“遊泳之鄉”。5438年6月+2000年10月,中國龍舟協會授予東莞沙田鎮全國首個“龍舟之鄉”稱號。道滘被文化部譽為“中國曲藝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東莞石龍鎮被譽為“舉重之鄉”。

  • 上一篇:豫劇劇名全集
  • 下一篇:阿裏“野蠻入侵”餐飲市場的布局。餐飲人慌了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