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道路綠地景觀設計的原則和方法?

道路綠地景觀設計的原則和方法?

以社會發展史為線索,論述了人類景觀活動的發展過程:①在采集狩獵時代,人類選擇邊緣結構、封閉結構、廊道等對原始人生存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景觀。人與自然景觀之間存在雙向選擇關系。②農耕時代,為了有效地進行食物生產、住所和空間運動,人類真正開始了主動的景觀設計和改造活動。這些活動都是在自然景觀的基本階段進行的,受到自然力的制約,所以是人與自然的對抗。“城市人”的出現使景觀的審美功能成為景觀設計的目的之壹。(3)工業化景觀與自然景觀和人類自身生存的惡性擴張危機。此時的景觀設計是人類對工業化景觀的被動對抗過程。④信息時代的景觀生態設計是對整個生態系統中各種景觀要素進行主動設計和協調的過程,系統的整體優化是景觀設計的終極目標。

人類不僅是特定景觀的產物和組成部分,也是景觀的使用者、設計者、改革者和管理者。從采集狩獵石器和木棍的時代,到核能可以毀滅整個地球的現代,人類對景觀的認識,人類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關系,以及人類主動設計和改造景觀的方式,都發生了幾次革命性的變化。

第壹,原始人類選擇的“滿意景觀”

人類祖先離開森林來到地球,他們的生活充滿了殘酷的競爭和挑戰。自然選擇的結果是,人類有能力選擇有利於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滿意景觀”。通過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馬壩人、山頂洞人等原始人長期生活過的典型景觀,可以看出原始人滿意的景觀具有以下結構和功能特征:

(壹)邊緣結構和邊緣效應

典型的“滿意景觀”都具有壹定的邊緣結構特征,即都位於山地和平原盆地或河谷平原的邊緣,具有壹系列邊緣效應。首先,邊緣棲息地和邊緣地帶的多樣性,作為動物遷徙的必經之地,為原始人采集和狩獵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二是景觀邊緣,背山面川,方便“觀察-遮擋”。由於邊緣有懸崖、河流等天然屏障,便於攻守,大大提高了防獵效率。顯然,邊緣景觀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類尋求食物和住所的需求。

(B)關閉和規模及其影響

自然環境是無限的,但人運動的速度和強度以及對環境的識別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的正常活動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進行。大平原上尺度適宜的山盆、山谷、角落,滿足了人們對景觀空間的要求。

(C)豁口和走廊結構及其影響

壹個令人滿意的景觀並不是完全封閉的,它有壹些與外界相連的縫隙,這些縫隙沿著河谷延伸,成為溝通相鄰封閉空間的走廊。壹方面是動物遷徙的通道,所以是狩獵的最佳場所;另壹方面,也是原始人類自我遷徙的必經之路;原始人在不犧牲自身活動便利性的情況下,利用狹窄的縫隙和走廊,可以有效阻止入侵者;當然,作為走廊,山谷也為原始人提供了生存所必需的水和豐富的食物資源。

由此可見,上述令人滿意的景觀對原始人來說具有諸多生態優勢,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原始人對食物、住所和空間運動的要求。

第二,設計實用美觀的景觀

人和其他動物壹樣,有能力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用環境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上述原始人對滿意景觀的選擇就體現了這種能力。不同的是,人也有主動改造環境以滿足自身需求的潛力。舊石器時代簡陋的手工石器和木棍,決定了人的潛力只能在很小的範圍內展現。地面石器和鐵器的相繼出現,使人們能夠通過大範圍改變環境來滿足對食物、住所和空間活動的更高要求。在農業社會,人類對景觀的主動設計和改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壹)生態景觀的培育和馴化

漫長的采集狩獵生活,為人類選擇植物、馴養動物積累了經驗。長期大規模的栽培馴化活動不僅改變了生物習性,也導致了人工同質景觀要素和幾何斑塊的出現,如大面積的耕地和人工牧場。同時,農業活動也導致了壹些自然景觀元素的減少或消失,比如為了擴大耕地面積而砍伐和焚燒森林。由於自然景觀的結構和功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局部景觀生產力提高的同時,人類時刻面臨著自然景觀的同化和報復的威脅。

(2)水利工程景觀

大多數農業文明起源於山谷平原,那裏肥沃的土地給耕種的作物帶來了高產。同時,災難性的洪水使兩岸居民面臨嚴峻的挑戰,因此興修水利成為人類從農業社會開始改造自然的最重要活動。《史記·夏本紀》載:“堯帝在位時,洪水滔天,浩口胡愛山香菱百姓憂心忡忡。”於奉命治水,曰:“看山看樹,定山河……”。“左則立四季,右則開九州,通九路,跨九三。這是壹次史無前例的以防洪為主要目的的景觀調查、規劃、設計和改造活動。人類的防洪活動壹直延續至今。筆直的河岸,高高的堤壩,縱橫交錯的灌溉網,都是對自然景觀結構有意識的重新設計和改造的痕跡。通過這些活動,可以實現景觀物流和能量流再分配,從而為人類發揮最大效益。但是,這些水利活動也受到自然力的制約。更早的例子是大禹的父親治水失敗,更現代的例子是尼羅河上阿斯旺大壩的失敗。

(3)村鎮景觀

早期的農民結束了他們的洞穴生活,開始建造房屋,這是壹場驚人的革命,並最終發展成為地球上最重要的景觀元素。已知最早的完全成熟的農耕村落景觀發現於中東,約9000年前,由泥土構成,各有壹個儲物洞穴和壹個陶爐。以Xi安半坡遺址為代表的仰韶文化農莊景觀,距今已有5000-7000年的歷史。屋頂由許多木柱支撐,上面鋪著草泥,墻壁是用藤條木條做成的草泥。村莊規模達到200間小屋,占地約30000平方米。村子周圍有壹條壕溝。村外,東邊是窯區,北邊是宗族墓地。這是中國城市最原始的模型。從此,這種景觀元素開始在自然景觀基地中加速發展,並成為後來人類景觀設計的主要對象。同時,村落的出現使人類對景觀的認識發生了飛躍。《爾雅·迪什》有:“城外,指放牧;放牧之外,是指荒野;荒野之外,指森林;在森林之外,是指土壤水分。”這種同心園景觀類型分類方法反映了人類活動強度與自然景觀基礎之間的遞減關系,是現代景觀生態景觀類型分類(城市景觀-郊區景觀-農耕景觀-管理景觀-自然景觀)的獨創模式。

(4)保護系統景觀

從事農業生產,尋找肥沃的農耕環境,意味著人類必須離開壹些自然庇護的環境,去廣闊的平原。因此,在較小的選擇範圍內,除了充分利用自然景觀要素作為屏障(尤其是河流)外,還需要構建人工保護系統。最原始的保護性人造結構是樹籬和壕溝。例如,在Xi安半坡遺址挖掘的深5-6米、寬5-6米的壕溝可能是為了防止野生動物或競爭部落的攻擊。根據殷墟的考古發現,這座商代晚期的皇城,根據北面和東北面洹河的危險,在西面和南面各有壹條人工開鑿的壕溝,寬約7-12m,深約5-10m。兩端與洹河彎道相連,海溝與河道形成長方形防禦體系。防護工程的另壹種形式是墻。早期的防護墻都是用泥板做的,後來發展成磚石。在農業發展的時代,部落之間爭奪土地的戰爭非常激烈,城墻等防禦設施變得更加重要。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因險象環生,競相修築長城。在秦朝,萬裏長城是針對西北遊牧部落的國家城墻防禦系統,成為地球景觀的壹大特色。

(5)交通系統景觀

從自然河流運輸和旅行的使用到運河的設計和挖掘以服務於運輸,地球的景觀已經發生了變化。人工運河已知最早的例子是公元前1700年左右巴比倫皇帝拉比·漢謨拉比使用的運河,長度超過160 km,用於軍隊運輸。在春秋時期,我國的吳人曾經挖了壹條河把長江和淮河連接起來,創造了壹條通往宋和魯的水路。隋代大運河就是這種人工設計的水運系統景觀的傑作,長達四五千裏,連接了南北各大水系,直接和間接地改變了中國的景觀結構和能量物質分布。至於陸路交通系統,早在秦朝就有壹條從都城(鹹陽)到全國各地的馳道,“東起雁棲,南至吳楚”,還有壹條連接鹹陽和九原的隧道,山谷埋沒千裏。為了方便交通,人類甚至在連猿猴都不敢爬的懸崖上修建棧道。

農耕時代的上述人文景觀設計與改造活動有以下主要特點:①是壹種對自然景觀的對抗性活動;(2)直接服務於人的實際需要,直接受人的意識控制;③人工引入的景觀元素在物質構成上基本是天然來源的;(4)能源利用的形式是利用太陽能進行糧食生產和畜力、水力、風力進行必要的生產、運輸等活動。

(6)優美的景觀設計

隨著工農業分工,城鎮發展起來,出現了壹批長期生活在城市,脫離自然景觀生態效用的“城裏人”。景觀(包括與自然對立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價值第壹次被分化,景觀的審美功能第壹次被真正發現和利用。同時,這些城市居民渴望設計和創造美麗的風景。但生產力和社會財富分配不均,決定了這種景觀美的創造活動只能在小範圍的園林中進行,美景的主要使用者是文人階層;景觀價值的準則是藝術美原則,詩意是景觀設計的最高境界:設計的指導思想是藝術哲學,設計者是園林的主人和工匠。中國皇家園林和江南文人山水園,法國雨燕式的正規宮廷園林,英國如畫的山水園林都在這裏?quot美麗的風景”設計模式。中國的季承、法國的雷諾特和英國的布朗是這類景觀設計師的代表。

第三,對工業化前景的被動反應

(壹)工業化的景觀後果

工業化有三個主要特征:有效開發和廣泛利用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氣)和電能,生產機械化和專業化。這些特點體現在獨特的工業景觀上,如大型煤礦、高大的采油井架和煙囪、粗大的油氣管道、無處不在的輸電網和電廠、大型專業化生產車間等等。這些都是以前任何時代都沒有的景觀元素。此外,這些工業景觀通過自催化擴張而發展,並加速其他景觀的工業化。例如,專業化生產意味著需要更有效的運輸手段和運輸系統來保證原材料的供應和產品的交付。這促進了運輸機械和運輸系統的發展,而後者的發展必然促進更大範圍的能源和自然資源的開采和掠奪,以及大規模的專業化生產。於是,大規模的專業化工業城市、宏大的港口、車站、機場應運而生,大規模的自然景觀隨之消失。強大的鐵路和公路系統就像壹張巨大的網絡,將自然景觀分割成碎片,阻礙或改變了自然景觀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流。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和專業化使田園景觀單調,原有的自然殘留斑塊(如森林、土堆、沼澤等。)被夷為農田,出現了更大的同質景觀,灌溉系統變得更加幾何化和永久化,巨大的大壩改變了世界上最大的河流。工業化帶來的城市擴張,讓更多人遠離自然景觀;鋼筋混凝土代替了磚、木、泥、草,使人生活在叢林中。擁擠、噪音、空氣汙染和垃圾,加上緊張的環境氣氛,威脅著人類的身心健康。

可見,工業化使文化景觀的發展具有以下特點:①文化景觀的發展脫離了人類的直接利益。工業化景觀以自我毀滅的形式惡性擴張,人類景觀控制意識失效;②人工引入的景觀要素在物質組成上多為合成的,不利於自然過程的同化,對其有抑制作用;(3)由於上述兩個特點,人文景觀迅速替代、割裂、毒害自然景觀,使其結構解體、功能癱瘓;同時也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正因為這些特點,決定了工業化時代的景觀設計將是壹種對工業化景觀的對抗性活動。

(2)逃離城市

工業化城市景觀的惡果,是人們追求工業化成果時意想不到的副產品。人們對此不知所措。最初的反應是逃離,上層市民向城市外圍轉移,出現了相應的景觀。然而,這些尋求庇護者不願意失去他們工業化的生活方式。於是,工業化的版圖也向外擴張,加速了城市的惡性擴張。

(3)設計城市綠地系統

城市工業化景觀的惡果促進了人們對綠色植物生態功能的認識,設計城市綠地系統改善城市環境成為景觀設計的主要任務之壹。城市綠地的生態功能(凈化空氣、降低噪音等。)已成為城市綠地景觀設計的主要目標,綠地被設計為城市的“肺”。設計的指導理論是生態學,強調鄉土樹種的應用。城市綠地覆蓋率或人均綠地占有面積作為衡量城市景觀質量的主要指標。其目的是為了緩解生態危機,對工業化景觀仍是壹種消極抵抗。紐約的中央公園,英美的綠地系統和城市綠化帶,各種形式的公園和街頭綠地,都是“消極抵抗”的產物,是引入文化景觀基地的人造景觀元素。

(4)保護自然景觀

工業化景觀正在惡性擴張,自然景觀面臨被吞噬的危險。在這方面,人類采取的另壹個消極抵抗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同時還開發了以恢復自然景觀和維持原生生物為主的生態園。

第四,景觀生態設計——設計整個人類生態系統

電子工業、基因工程等新興產業將社會帶入了信息時代。隨著系統科學、計算機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和新能源開發的利用,人類可以從理論和技術上有力地處理工業和農業給社會帶來的景觀問題。景觀生態學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它把人類生存空間中的巖石圈、生物圈和智慧圈作為整個人類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研究各種景觀要素(相對同質的生態系統)之間的結構和功能關系。為了通過人類的設計和管理,使整個人類生態系統(景觀)的時空結構、能量流動和信息達到最佳狀態。景觀生態學是景觀生態設計的指導理論。如果說農耕時代的景觀設計是人類與自然景觀對抗的過程,而工業時代的景觀設計是與人類創造的工業化景觀消極對抗的過程,那麽以信息社會為背景的景觀生態設計則是對整體景觀(包括自然和文化)所有要素進行主動安排和協調的過程。這意味著人們不再把單壹的景觀元素(如水利、工程、道路、農田、城市綠地或工廠等)作為壹個整體。)為設計對象,但同時又以構成整個景觀的所有要素為設計變量和目標,最終從整體上優化景觀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這時的景觀設計師不再是專業設計師,而是多部門多專業的協調者,是決策機構的智囊團。從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麥克哈格的工作和他的著作《自然設計》標誌著景觀生態設計時代的到來。

目前,中國正面臨著這場景觀設計革命的挑戰。

與以往時期的景觀設計相比,景觀生態設計有以下基本原則:①自然優先原則:保護自然資源和維持自然過程是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前提;②整體設計原則:景觀生態設計是對整體人類生態系統的綜合設計,而不是某壹景觀元素的孤立設計;這是壹個多目標的設計。為人類、動植物的需求而設計,產值高,美觀;設計的目的是整體優化;③設計適應性原則:自然景觀有其自身和諧穩定的結構和功能,人工設計必須適應自然景觀原有的“設計”,盡量減少人為引入景觀元素帶來的負面效應,保證整體景觀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④多學科綜合原則:每個景觀要素都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只有多學科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理想的景觀生態設計,保證整個生態系統的和諧穩定。

旅遊業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質的相對豐富而發展起來的產業。近年來,對外開放和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國的旅遊業發展迅速。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65438-0994年,中國旅遊收入1600多億元,在世界十大旅遊目的地中排名第八。與此同時,我國旅遊資源破壞和旅遊區環境質量下降的問題日益突出。為了使旅遊業持續、和諧地發展,有必要對旅遊環境問題的成因、影響途徑和後果進行分析,為我國旅遊業發展的管理和決策提供服務。

壹,旅遊環境與旅遊業的關系

壹般來說,旅遊環境是指影響旅遊活動主體旅遊者旅遊行為的各種外部因素,包括社會環境、自然生態環境、旅遊氛圍環境和旅遊資源。這裏僅指旅遊區的旅遊資源、自然生態和相應的旅遊氛圍。與之相聯系,旅遊環境問題是指上述因素受到外部效應的影響和破壞,從而影響遊客旅遊活動的滿意度。

旅遊區的旅遊資源是旅遊者觀賞的對象。對於旅遊者來說,旅遊資源所蘊含的審美特征和歷史、文化、科學價值是旅遊行為的直接激勵因素,資源的破壞將直接影響旅遊者的滿意度。

旅遊區的自然生態環境是旅遊區的地貌、空氣、水、動植物等生態因素的總稱,這些生態的有機結合形成了旅遊區環境的美感和愉悅。從人類審美的心理需求來看,自然景觀之美是基礎。在壹個空氣被汙染、水被汙染、周圍嘈雜的環境中,遊客無法欣賞、欣賞、欣賞特定遊客的各種審美特征。特別是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們的閑暇時間逐漸增多,城市居民借助自然環境的清潔度去旅遊、回歸自然、運動療養的願望日益增長。從這個角度看,旅遊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在壹定意義上也是壹種旅遊資源。

旅遊氛圍環境是指獨特的地方特色、歷史、民族風俗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外部氛圍。旅遊環境之美是意象和意境的雙重美,而每壹個特定的旅遊對象對旅遊者旅遊行為的刺激,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其特殊的歷史、地方和民族特色或在異國他鄉的壹種特殊心境。

因此,旅遊區環境條件對遊客旅遊效果的影響不容忽視。遊客的滿意度與旅遊區的環境條件密切相關,直接影響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保護旅遊區環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目前中國旅遊業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目前中國旅遊業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是:

1,相當壹部分熱點旅遊區汙染嚴重。主要表現在水汙染、空氣質量下降、局部生態環境破壞、旅遊資源破壞;

2.旅遊區環境衛生差,區內垃圾散落、隨意堆放,汙水、汙物隨處可見;

3.壹些熱點旅遊區超規模接待遊客,旅遊區人滿為患、擁擠不堪,旅遊氛圍喪失;

4.旅遊開發建設項目與旅遊區整體環境不協調。

三,旅遊環境問題的成因

旅遊區環境破壞和環境質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1,人類不正當的經濟行為破壞了旅遊環境。

人類經濟活動對旅遊區環境的影響和破壞可分為三個方面:(1)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工業生產排放的廢物和產生的噪聲汙染了旅遊區的自然環境,擾亂了旅遊區應有的寧靜。這樣壹來,壹方面,旅遊區失去了清新的空氣、透明的水體和寧靜的氛圍;另壹方面,環境汙染降低了遊客觀光的興趣。(2)不合理的資源利用和農業生產方式破壞了旅遊區的自然生態平衡,旅遊資源受到直接影響,如亂砍濫伐、過度開采地下水、巖石爆破等活動,造成水土流失、旅遊水體水位下降,破壞了奇山美景。(3)忽視旅遊資源在經濟結構、生產力布局和城市發展規劃中的存在,使得區域經濟結構類型、生產力布局模式和城市發展方向與旅遊業正常、可持續發展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不相適應。比如雲南石林旅遊區要建大型水泥廠,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要建灰窯和煤窯。

2.旅遊活動對旅遊區環境的影響。

旅遊活動對旅遊區環境的影響主要在於旅遊過程中產生的垃圾對景區環境的汙染和旅遊活動對景區自然生態平衡和旅遊意境的影響。由於旅遊區本身設施不完善,遊客素質不高,隨著旅遊活動的擴大,景區廢棄垃圾量與日俱增。旅遊區大量垃圾散落、隨意堆放,破壞了自然景觀,汙染了景點,使旅遊區水體富營養化。中國許多旅遊區的水體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汙染。相當壹部分旅遊水體的透明度、色度、氣味等指標已超過國家旅遊水體標準。漂浮物、懸浮物、油汙影響了遊客的感官,降低了遊客的旅遊興趣。

超過景區容量的超規模接待,破壞了旅遊區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構成自然景觀的生物系統對旅遊活動具有壹定的承載能力,這是由生態系統的結構決定的。超過其承載能力的旅遊活動會改變旅遊區的生態系統結構,喪失旅遊區的旅遊功能。主要表現在大量遊客穩定了旅遊區的土地,使土壤板結,樹木枯死;大量遊客爬山踩山,破壞了自然條件下長期形成的穩定的落葉層和腐殖質層,造成水土流失,樹木根系裸露,牧草倒伏,給旅遊區生態系統帶來危害...

不正當旅遊活動固有的問題是嚴重的。忽視這種影響,只註重短期效益,盲目擴大規模,無限制地接待遊客,會給未來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損害。

3、旅遊開發建設破壞了旅遊區的環境。

在旅遊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相關設施的建設與整個旅遊區不協調,造成旅遊資源、旅遊區生態環境特別是旅遊氛圍的破壞,主要表現為歷史遺跡修復不當,新建項目與旅遊區景觀不協調,改變或破壞了旅遊區壹切本應保存的歷史、文化、民族風格和氛圍,有利於特定旅遊對象。其旅遊價值主要表現在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氛圍上。在旅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中,這些無疑應該得到保存、保護和充分展示。忽視旅遊區與其內涵的整體協調,盲目開發,只會導致景區不倫不類,進而失去旅遊價值,降低遊客興趣。

城市建設破壞旅遊氛圍,主要表現在新建建築與旅遊城市整體建築的不協調。使得作為旅遊對象的城市本身失去了本來面目。

四、旅遊環境保護的對策

為了使旅遊業持續發展,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針對旅遊業存在的環境問題,作者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強旅遊環境保護的科研工作和旅遊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教育。

長期以來,環境科學的研究只是從人類健康的需要出發,很少從人類精神和心理的需要出發,這是人類與環境相互關系的另壹個重要方面,並在人類的旅遊活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本文從旅遊對旅遊環境的依賴性、旅遊環境對旅遊活動的承載力、旅遊開發對旅遊環境的破壞等方面研究了旅遊環境與旅遊的關系。從確定景觀美學質量標準、自然生態質量、滿足特殊旅遊活動的環境質量標準和旅遊區環境質量評價方法等方面,研究了旅遊環境保護的方法。從美學和心理學角度研究旅遊環境保護的工程方法;也有必要研究旅遊環境保護政策,為正確決策奠定基礎。

加強旅遊環保知識的宣傳,提高人們的旅遊環保意識,向所有遊客、旅遊專業人員及附近地區的居民宣傳旅遊環保知識。

2.入境旅遊發展的環境影響評價。

不當的旅遊開發活動無法彌補對旅遊區環境的破壞,從保護的角度來說。在開發前對建設期和運營期開發活動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評估、分析和識別,並提出相應的減免對策,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旅遊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旅遊開發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包括:旅遊區環境承載力分析、旅遊規模分析、開發活動對環境影響的識別、旅遊過程對環境影響的分析等等。

3.做好旅遊區開發建設中的旅遊環境規劃。

旅遊環境問題的出現和旅遊區環境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類不正當的經濟活動,因此需要制定科學、嚴謹、可預測的旅遊環境規劃。用於組織和管理破壞旅遊環境的經濟、旅遊等活動,以解決發展生產、擴大旅遊規模與景區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使之協調壹致,從而保證經濟發展和旅遊活動的持續穩定,防止旅遊區的環境破壞。

旅遊區環境規劃是旅遊區經濟發展、旅遊開發和環境保護的綜合規劃。本規劃從保持旅遊區美學品質和合理利用旅遊資源的角度出發,運用系統工程的原理和方法,遵循旅遊區經濟發展和環境美學的規律,對經濟活動和旅遊活動的結構、規模和布局實行統籌規劃,以達到發展經濟、擴大旅遊和不破壞旅遊區環境的目的。

4.運用經濟等手段控制熱點旅遊工廠的旅遊規模。

采取提高熱點旅遊區門票價格、劃定特殊旅遊景點、控制遊客數量等措施;調整旅遊區的旅遊規模,在保護旅遊區環境的同時保證壹定的經濟效益。

5.加強旅遊環境立法。

完善的法律體系是搞好旅遊環境保護的保證。為遊客和旅遊經營者制定行為守則。對破壞行為實施強制幹預和懲罰。立法的主要內容是(1)旅遊區建設項目的審批方式和權限;(二)旅遊區保護範圍和內容的確定;(3)對違反者的處罰措施等。

  • 上一篇:東方娃娃教育培訓中心怎麽樣?
  • 下一篇:失落的傳統技能組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