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壹直是壹門讓大多數人不自覺感到“敬畏”的學科。我們覺得它高深莫測,無聊透頂,和自己關系不大。除非有必要,我們從來不願意自學經濟學。
其實這是對經濟學的誤解。經濟學的本質是關於資源配置的知識,大到個人日常選擇,小到國家政策制定,都可以用經濟學的知識來分析。理解經濟學的主要概念和原理,如同打開世界運行的黑匣子,可以幫助我們更透徹地理解現象背後的本質。
所以,不管妳是什麽背景,從事什麽行業,都要學習壹些經濟學的知識,可以讓妳活得更清晰,更快樂,更智慧。
有哪些經濟概念與我們的工作、生活、成長息息相關?從今天開始,連續四周,婷姐將為大家介紹可以讓我們受益壹生的經濟學理念,看看如何將這些經濟學理念運用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幫助我們成長:
系列之壹:
經濟學是壹門關於資源配置的學問,我們之所以需要配置資源,是因為資源的稀缺性。
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餓了想吃,冷了想穿,困了想睡,孤獨了想交流。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是對人類欲望的經典詮釋。但與人的欲望相對應的是現實世界的資源稀缺。
古往今來,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都在不斷尋找解決無盡欲望與稀缺資源之間矛盾的方法。在資本主義產生之前,解決這壹矛盾的主要方式是壓抑人的欲望,使之降低到與有限的資源相匹配的水平。各種宗教本質上都扮演了這個角色。資本主義出現後,解決這壹矛盾的方法就變成了發展生產,緩解稀缺。
無盡的欲望和稀缺的資源之間的矛盾引出了經濟學討論的核心問題——資源配置;
稀缺性和資源配置如何影響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雖然對於正在閱讀本文的讀者來說,基本生存資料的稀缺應該不再是問題,但回過頭來看,我們的成長之路其實就是壹個不斷與其他種類的稀缺作鬥爭,學會優化資源配置以達到目標的過程。
年輕的時候,我們幾乎是在和所有的稀缺“鬥爭”,因為我們總是渴望擁有世界上所有的美味。
上學後,我們開始意識到時間的稀缺性,開始了與時間的稀缺性抗爭的壹生旅程。尤其是隨著年級的升高,我們越來越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分配學習、玩耍、休息的時間,這樣才能擺脫繁重的作業,不耽誤玩耍的時間,同時也能保持身體健康。時間的稀缺讓無數學生不堪重負。
在《愛的種子》的時代,我們不僅要繼續與時間的稀缺作鬥爭,還要面對交流、溝通和愛的稀缺。我們渴望更多尊重、理解、肯定自己的人,但這些人就像熊貓壹樣稀有,我們想要的越多,能得到的越少。
然後是找工作的時候了,我們面臨著好工作的稀缺。
說到結婚,組織家庭,我們面臨著買房買車的資金稀缺。當壹切終於看似穩定時,我們不得不面對增長和發展機會的稀缺。然後年紀大了,就開始面對健康的匱乏。
所以說,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在和各種稀缺做鬥爭,這是壹種誇張的說法。
如何解決我們生活中的稀缺問題?剛才我們說了,經濟學有兩個出發點來處理稀缺與欲望的永恒矛盾,壹個是減少欲望,壹個是擴大資源。這兩種方法也適用於我們。但是今天婷姐要帶領大家從新的角度來審視和分析我們成長道路上的稀缺問題。這個新的角度可以比減少欲望和擴大資源更深入問題的本質,幫助我們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實現可持續增長。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面臨著不同的稀缺。有的是客觀稀缺,比如時間的稀缺;還有壹些是我們主觀認知和實踐能力造成的稀缺,比如愛情的稀缺。庭傑認為,無論是客觀上還是主觀上,人生道路上的稀缺大多可以追溯到正確價值觀和核心能力的稀缺。換句話說,正是因為我們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和核心能力,所以表面上各種資源都是稀缺的。
通過對比分析上述經濟學中討論的資源配置的三個核心問題,我們不難發現,生活中的稀缺性和資源配置無非是價值觀和核心能力的問題:
三個問題中,1和第三個問題是關於我們人生價值觀的探索,第二個問題是關於能力和方法的探索。解決這三個關於價值觀和能力方法的問題,就可以解決生活中大部分關於稀缺和資源分配的問題。
A先生事業有成,經濟狀況良好。但他總覺得自己缺錢,因為在他的價值觀裏,錢和地位是衡量壹個人價值的唯壹標準。不管他現在有多少財富,他發現身邊有很多人比自己富有得多,於是他不停地追,陷入了金錢稀缺的陷阱。我們身邊有很多像A先生這樣的人。對於他們來說,賺再多的錢也是不夠的,錢永遠是稀缺的。但這種稀缺本質上不是金錢的稀缺,而是正確價值觀的稀缺。如果我們不調整我們的價值觀,我們將永遠無法解決這個所謂的稀缺問題。
B先生剛畢業,現階段對他來說最稀缺的就是錢。不像A先生,B先生真的沒有足夠的錢花。租房要錢,交通要錢,娛樂要錢,約會更要錢。B先生到處打聽高薪工作,希望解決他缺錢的問題。但深入到問題的本質,A先生面對的其實不是錢的稀缺,而是核心能力和方法的稀缺。通過補充賺錢的核心能力,掌握正確的創造財富的方法,A先生會發現錢對自己來說並不是稀缺資源。
所以,正確的價值觀和核心能力的稀缺,造成了我們生活中大部分的客觀稀缺,並導致我們盯著稀缺,陷入了想得多,想得少的陷阱。
哈佛大學行為經濟學家Cederhill Mulainsen和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Eld Shafir在他們的暢銷書《稀缺性》中,通過大量的實驗室研究和現實調查,闡述了陷入稀缺性陷阱所導致的生命惡性循環。兩位專家認為,當代社會稀缺的本質不是客觀物質的稀缺,“稀缺”更多的是心理問題而不是資源問題,因為影響我們的往往不是客觀資源的稀缺,而是稀缺心態。這種心態會侵占我們的思維帶寬,使我們過分關註稀缺對象而失去正常判斷,陷入稀缺加深的惡性循環。
所以面對稀缺,除了本能地追求更多,我們最需要做的其實是問自己:這種稀缺真的是我需要的嗎?我能不能從價值觀、能力等其他角度解決這個稀缺性問題?以下三點建議可以幫助我們理清思路,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
第壹步:整理價值觀
對我來說真正重要的是什麽?這種稀缺我認為是真正的稀缺嗎?或者只是壹種偽稀缺性——我其實不需要這種所謂的“稀缺性”?
第二步:深挖原因。
如果是真正的稀缺,那麽這種稀缺的本質原因是什麽?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把稀缺歸咎於資源太少,盯著稀缺的資源。但通過更深層次的分析,我們會發現,稀缺的關鍵大多在於我們自己。
第三步:在別處尋找解決方案。
正如《稀缺性》壹書所說,緊盯稀缺性往往解決不了問題。我們需要跳出匱乏,找到解決方案。這與李笑來的理論“鑰匙總是在別的地方”非常相似。笑老師認為解決問題的鑰匙大部分時間不掛在鑰匙孔上,否則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解決問題的關鍵在別處。我們需要拓寬視野,跳出問題去尋找答案。所以解決稀缺性的方法不是壹味的多創造,而是在稀缺性之外看問題,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社會是壹個大經濟體,需要解決資源的稀缺和配置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是壹個小經濟體,需要解決生活中的各種稀缺問題。不同的是,社會資源的稀缺性是客觀的、硬性的,而我們每個人所面臨的資源稀缺性是靈活的,可以通過靈活的認知和創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掌握核心能力和方法,可以讓我們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