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福建省各族人民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從時間上來說,春節的核心是正月初壹。民俗活動主要是開法會、祭祀、拜年、取樂。
1.鄭愷
它指的是在除夕的午夜和石矛之間選擇壹個好日子,打開大門,燒香,點蠟燭,燃放鞭炮,這不僅表明新的壹年的開始,也祈求好運和和諧。“鄭愷”的時間是以當年的天幹地支來計算的,大多數人都是按照歷書上的記載行事。“鄭愷”之時,天未亮,家家戶戶燈火通明,香煙繚繞,鞭炮聲此起彼伏,壹時間熱鬧非凡。
“鄭愷”在龍海被稱為“開春”;在古田,叫“開年”;在沙縣,稱為“下壹年”;南平、邵武、順昌、光澤、連城、長汀、劉清稱為“開門紅”或“開門紅”。“開右”的儀式全省都差不多。在廈門,大年初壹“燒香紙,放鞭炮,開門關門”。在將樂農村,如果很多家庭住在同壹個房子裏,那麽開門的人壹定是受人尊敬、兒孫滿堂的人。希望他能在新的壹年裏給大家帶來好運和快樂。在寧化的壹些農村,開門前要放鞭炮,開門前要走訪家裏所有的房間。在武平,開門時全家都要在場。如果有外人,不允許參加。開門後,按“春牛圖”所示財神方向磕頭。在邵武,如果有人被“直”鞭炮誤傷出血,就叫“血色”,據說是極好的預兆,今年可以發財。
目前,選擇“開放時間”的做法基本上已經沒有了。壹般在除夕零點,新年之交燃放鞭炮和煙花,迎接新年的到來。近年來,電視機開始普及,全省城鄉大多數家庭都圍坐在電視機前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零點,電視上新年鐘聲響起,人們燃放鞭炮,燃放煙花,這絕不是過去能比的。這種新習俗在城鎮特別流行,以至於公安部門通知公眾,限制燃放煙花爆竹的地點,並建議居民註意消防安全。本省大城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取而代之的是錄有鞭炮的磁帶。
崇拜神靈
祭祀神靈是“啟蒙”後舊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儀式。祭神主要包括祭天地、祭家神、祭祖。在獻祭之前,祭品被預先排列在大廳裏的長長的名單上。各地的供品各不相同,壹般包括酒、水果(多為橙子或橘子)、年糕、純茶、祭祀用的大米以及有紅紙花和鮮花的“年飯”。有的地方是純素食,“設素果、茶、酒、米祭天”。永春也有餃子湯,漳州也有紅糖煮面條,同安也有黃花菜和桂圓幹。全州很多家庭在祭祀完畢後,都把正月初九的“天壽”搬到了“鄭愷”,供品更是精致,三祭五果六齋。祭祀神靈時,家族中的長輩會主持。全家人將會穿上新款式的衣服。首先,他們會崇拜天地之神,焚香點燭,燒金紙,祈求新的壹年家庭和睦,吉祥長壽。那就是所謂的“與神共禱新年”。第二,按年齡祭祖。在羅源,“大年初壹,擺好香案,就跪拜稱之為‘殷琦’。”③有些地方在其他時間舉行祭祀活動。在廈門,初壹祭祖是中午。有些地方在其他時間舉行祭祀活動。在廈門,初壹祭祖是中午。在連城,祭祖被稱為“拜圖”。在農歷的第壹天早上,族長帶領他的子孫到祠堂。在大田,農歷正月初壹有喝姜茶(就是把姜和米花放在糖開水裏)的民俗。這時候要在祠堂前獻上壹杯姜茶,早飯後在祠堂裏祭祀。
祭完神之後,供品要多壹天才撤,有的要留到第五天。其中,紅橙等水果要在正月十五元宵節擺放。在福安,堂主案上香三天。
龍海、龍江的漁民在春節買大捆帶根帶葉的甘蔗,用紅綢布綁在船的桅桿上,祈求壹個甜蜜的新年。甘蔗要到初三才能摘下來,不然據說會壞。
目前,祭祀神靈的儀式並不流行,但仍有壹些人獻上水果和點燃香燭,這不僅意味著先祭祀,還增加了節日的氣氛。
3.拜年
拜年,又稱“拜”、“賀”、“慶春節”,是春節的重要活動之壹。新年問候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首先是在自己家裏。祭祖之後,晚輩依次給長輩拜年。《舊誌》中的“以長幼為尊”④和“以尊長為卑”⑤就屬於這壹類。在舊社會,人們必須鞠躬,後來逐漸改為鞠躬。雖然至今仍有跪拜的人,但大多只說“新年快樂”“長命百歲”之類的話。長輩接受晚輩拜年後,要獎勵紅包(也就是壓歲錢,其中壹部分是除夕夜給的。)或橙色等。現在,拜年的時間也變了。因為很多城鎮的孩子和父母分開了,所以他們通常會在第壹天早上帶著孩子回來給父母拜年。
第二種是以宗族為單位在祠堂拜年,類似於現在的“團拜”。據《連江縣誌》(卷19)《禮俗》記載(民國),人們祭神祭祖後“循祠堂,依序拜家,以柳橙插側柏葉,每人收壹兩片,取“百事吉祥”之意。凡是在祠堂祭祀祖先的,都有宗族拜年的習俗。這種新年問候現在不流行了。
第三種是朋友、親戚、鄰居之間的拜年。(光緒)漳州府《民俗誌》(卷三十八)記載:“元節後,無貴賤禦新衣,以慶新年。車主出新價,行人在路上面面相覷,五天就停了。”龍海和南京的舊誌也有同樣的記載。這是對親戚的新年問候。拜年時,客人向主人鞠躬,祝他們萬事如意,闔家平安,新年大吉,主人也鞠躬祝賀。福州流行的問候語是“壹起送,壹起送”。有些地方註重拜年的時間。連城有句話,“始祖,二郎。第四年初三、初四,有酒無肉。”據說農歷大年初壹,初二祭拜公公和叔叔。如果我在第三、第四天去給公公、叔叔拜年,那就是怠慢,只能做“野老公”。如果妳去第五第六天就來不及了,不好意思招待不周。當孩子們被帶去給親戚拜年時,他們經常會得到壹筆“壓歲錢”和至少兩個橙子。所以福州有句話:“新年快樂,沒有橘子也可以有錢。”在詔安,親戚和朋友互相慶祝新年。進門時要大聲說“新對”,對方要回答“大家,大家”,以示皆大歡喜。在新的壹年裏,妳應該帶兩個橘子,壹些糖果等等。對方會收下禮物,把橘子還回去,表示雙方都很幸運。在三明地區,先給親戚的長輩、老師拜年是不禮貌的。但妳去的第壹家,不僅是王(諧音“死”)和吳(諧音“無”),姓桑(諧音“喪”)和賈(諧音“假”)的人也要避開。
學生到老師家拜年,見到老師用手鞠躬,說“新年快樂”“恭喜恭喜”,馬上退出。壹般不接受招待。如果去朋友家拜年,可以隨便壹點。主人拿著香煙、茶、糖果和橘子等著客人。即使是普通的熟人,在路上相遇,也會遞上“恭喜發財”之類的吉祥話。
拜年大多是初壹到初五,但也有例外。在媽祖島過完年夜飯,親戚朋友開始互相拜年。在漳平、寧化、尤溪、邵武、崇安等地,初壹不出門拜年。寧化、尤溪等地的習俗是,大年初壹可以去公共場所玩,但不挨家挨戶。如今,這些習俗中的許多已經消失了。
在寧化、邵武等地,初二開始走親訪友。然而,在霞浦的壹些地方,這壹天是禁止過年的。如果有同姓老人過生日,要送壽面。過去,正月初十的晚上舉行生日崇拜,稱為“溫暖的生日”,但現在不是這樣了。
在福安,初二是祭日。妳可以做洗衣服,劈柴之類的事情,但是不能做客人,不能接待客人。在福清,初二是悼念死者的日子。凡是有新喪事的,都要為死者設立紀念席,讓親友悼念。在莆田、仙遊和惠安北部的壹些地方,初二是拜祭死者的日子。據說明朝嘉靖四十二年(1563),日軍入侵,大肆燒殺搶掠。民族英雄戚繼光大敗敵人後,在山中避難的人們在二月初二陸續回到了自己的家園,但看到敵人的鐵蹄,屍骨相依,滿目瘡痍。親戚、朋友和鄰居不知道誰的家人遇到了麻煩或去世了,所以他們互相拜訪,並幫助收集他們的親人。根據後世的傳說,二月初二被稱為“探屍日”。後來紀念日改為“除夕”和“大年初壹”之間的正月初二(正月初四,見後文“除夕”)。從那時起,在每年的第壹個月的第二天,人們不會互相拜訪,以避免“探索死者”的禁忌但最後多有不便,於是約定俗成:凡初壹上午登門拜年者,第二天登門無罪。為此,有很多人第壹天拜年,換來第二天的行動自由。
舊時福州水上居民(俗稱“白天居民”)有壹個特殊的過年習俗:正月初二後的幾天內,水上居民(男女老少,多為中年以下的婦女)三五成群,盛裝打扮,提著籃子,到城裏的每壹條街上唱壹首小曲,慶祝新年。被祝賀的人得到了年糕、年糕等食物。不管水上居民是富是貧,每個家庭至少要有壹個人參加過年。據說這和吃壹百頓飯差不多,可以讓壹家人平安壹年。所唱的歌曲和諧悅耳,多與當地風俗和吉祥新年有關,因此頗受歡迎。
閩西客家習俗,正月初壹,16歲以下的孩子,戴上布袋,排隊到各家各戶“做蛋糕”,也有過年的意思。每到壹戶人家,主人都會給每人壹顆糖和壹塊蛋糕。如果妳還年輕,妳的哥哥姐姐會幫妳拿。
目前拜年習俗依然流行,並增加了“團拜”、電話拜年等新內容。“團拜”就是集體拜年。很多單位都是在新年前後的某個時間安排聚會,互相拜年,既增進了友誼,又省去了互相拜訪的麻煩。除此之外,還有軍民“群體崇拜”和軍政“群體崇拜”。在農村,回鄉的幹部和學生往往會有“群體崇拜”。打電話拜年是近幾年的新生事物,主要在城鎮。新年鐘聲壹響,人們就會拿起電話向親朋好友祝賀,既及時又方便。隨著私人電話的增多,電話拜年的新習俗逐漸流行起來。
享受樂趣
春節有許多娛樂活動。大型娛樂活動主要有舞獅、舞龍、踩高蹺、舞龍燈等。其次是看戲劇和猜燈謎。此外,還有四色牌、麻將、牌九和賭錢取樂。
在平和、漳浦,“少年或服飾如獅子、八仙、竹馬等。,正在門後跟跳舞,敲鑼打鼓,好不熱鬧。主人努力工作以獲得水果。有壹個幸運的家,勞動比平時厚壹倍。在漳平,舊春節時,有壹個三五人臨時組成的小樂隊(主要樂器是嗩吶,配以鼓、鈸),挨家挨戶演奏吉祥音樂,俗稱“崇尚大子”。主人會放鞭炮迎接他,給他紅包。在士紳的富家,甚至會有舞獅隊(俗稱“打獅”)來拜年,還會燃放鞭炮迎接,並獎勵紅包。舞獅隊還在大街上或廣場上跳舞。在劉清,街道上或大房子裏都有舞獅表演。每次去壹家,都很受歡迎。走的時候會給我紅包賞色。此外,人們邀請民謠歌手在家裏演奏。在壹些農村地區,年輕的農民喜歡蕩秋千。幾年前,他們先用竹竿搭起了壹個簡易的秋千架。從初壹到十五,他們聚在壹起,或單人或雙人,進行各種揮桿比賽,觀眾雲集。在明溪,春節期間還有迎神、舞龍燈、舞獅燈等娛樂活動。
在福州,老春節孩子們最喜歡的娛樂是打“鑼鼓”,大人也玩。“鑼鼓板”有多種調式,常見的有“大板”、“小板”、“行板”。“鑼鼓板”不僅自娛自樂,也是壹種遊戲。女人們結伴出遊,或逛街,或遊西湖、白塔,或打四色牌、麻將。男人的娛樂除了看戲、評話,還有喝酒聊天、打麻將、抽牌九。在過去,打撲克只是上流社會的壹件高雅的事情。
在閩南,春節娛樂內容豐富。除了舞龍舞獅,還有地方戲劇、歌舞,如南音、歌仔戲、鼓傘舞、車鼓舞,還有武術表演,如《宋江》。在詔安,有舞鳥,即以竹簽為骨架,蓋以白布彩紙,飾以鳥形,將人放入內表演鳥舞。
1949之後,全省各地的春節遊樂更加豐富多彩。除了傳統的舞獅、舞龍、龍燈、旱船等,還有各種文藝表演、遊園、舞蹈和體育比賽。電影院裏有新電影,電視上有精彩的節目。在農村,文化體育部門也組織了許多文化體育活動。壹些鄉鎮自發組織籃球、象棋比賽。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了壹個新的趨勢,就是春節期間,農村人去城市玩,城市人(尤其是城市人)出去爬山。春節期間,龍巖的爬山、蓮花山,連城的管青,長汀的臥龍山,永定的北門山、東華山都特別熱鬧,盛況勝過重陽。福州鼓山、泉州清源山、崇安武夷山更是如此。
近年來流行於閩南農村的攻炮城遊戲,趣味獨特。所謂“炮城”,就是在竹竿上掛壹串鞭炮,放在幾個地方,離地八到十二米不等。攻“城”者,須向排投擲點燃的鞭炮,射排者勝。《攻槍城》的獎品非常豐富,電視機、錄音機、自行車。獎品的高低取決於攻城難度(即排距地面的高度)。在進攻“城市”之前,每個“城市”的側面都用紅紙標註了獎品的名稱。這種刺激的遊戲往往能吸引大量的“圍攻”玩家和更多的觀眾。
“攻炮城”壹般是在春節期間進行,有些日子選在農閑的時候。有了“炮城”的村莊,首先要籌集資金購買獎品,布置場地,然後確定“攻城”的時間,發出通知。“攻炮城”那天,附近村子的人早早就來到了“戰場”。被“圍攻”的大多是年輕人。他們帶來成箱的鞭炮,而不是五個或十個。到達後,選擇要攻擊的“城市”占據有利地形。圍觀的人群人山人海。當主持人宣布開始“攻城”時,戰場上各個陣地的炮聲驟然響起,硝煙彌漫。再加上觀眾的喊叫聲,整個戰場沸騰了,非常熱鬧。“炮城之戰”非常激烈,從早到晚持續不斷。有的當天攻不下“炮城”,第二天繼續。攻城戰士花了壹箱箱的“炮彈”,壹直堅持到攻占了所有的“炮城”。
《攻炮城》成就不壹樣。有經驗的人由兩個人輔助,壹個送“炮彈”,壹個“攻城”。有時候,壹箱鞭炮還沒放完,“城”就被攻占了。他們興高采烈地拿著獎品凱旋而歸。沒有經驗的人花了幾箱鞭炮,卻壹個“城”都沒留下。即使如此,也是眉開眼笑,毫無悔意。
5.飲食習俗
福建的舊習俗對正月初壹的飲食很講究。比較常見的是吃“年飯”(新年飯)、面條、年糕、素食。壹般第壹年的第壹天早上不做新飯,吃“隔年飯”就是運氣好。吃面條意味著長壽;年糕意味著年年高;用素食與拜神拜佛有關,以示虔誠,祈求壹年平安幸福。將樂壹帶有句諺語:“壹餐快,四季無災;如果妳禁食壹天,災難就不會降臨。"
各地的飲食習俗不盡相同。在福州,早餐壹定是面條和面條,還要配兩個“太平蛋”,象征著壹年長壽平安。在仙遊,早餐是面條和菠菜,稱為“年面”。在泉州、惠安、福鼎等地,早餐食品中也有面條。在漳州和龍海,我們吃甜面和紅雞蛋來祈求和平和長壽。素食在任何地方都很普遍。在順昌,早餐吃“隔年飯”配素菜,主要有胡蘿蔔(滿堂紅)、豆腐(飽)、芥菜(長壽)、掛面(意為須發皆白)。南平民間的第壹天早餐是由做小吃(長壽面)的男人組成,早上和下午吃素食。在崇安(今武夷山市),早上和下午都有兩頓素餐,晚上壹頓酒席就像年夜飯。簡陽、邵武、將樂、建寧、大田、永安、永定、上杭、連城、漳平、武平、詔安、德化、南京、福安等地很多人吃素。尤溪民間,早餐多為素菜,有線面,壹整熟長壽菜。有的人為了多加點菜,還會在前三餐上放壹副餐具;兒子身體弱就多給壹只雞,說能娶個好老婆。沙縣民間早餐,無論素食與否,都要吃大蒜(壹切順利)、菠菜(紅頭)、豆腐(滿足)。在漳浦,大多數人早餐吃韭菜、菠菜、芹菜、花生油炒豆腐。韭菜、菠菜不切,故稱“長年菜”,寓意齋戒長壽。和平也有類似的習俗。長汀的素菜裏壹定有芹菜、大蒜、洋蔥、韭菜,諧音“勤、算、巧、巧”,以求好運。有些地方講究初壹早上吃甜的。除了吃年糕,他們還喝甜茶。在尤溪,早餐前喝姜糖茶叫“甜”。在霞浦,“無論貧富,大家都吃壹碗湯,也就是俗稱的‘散步時光’。“改”和“是”同音異義,意思是好運。
目前,大部分第壹天吃飯的習俗仍然流行,但素食很少。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餐桌上的食物更加豐富和精致。
6.其他人
春節期間,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漳州有壹首民謠說:“初壹早,初二早,初三無女(閩南話,指女人),初四(神)倒地,初五開。第六天摸,第七天摸,第八、九天敬神。第十天,伽藍出生了,他得到了十壹種祝福。他十二點回去拜(意思是過年來往的客人都回家了),十三個人點燈,十四個結燈棚,十五個元燈,十六個孝敬大人。泉州的順口溜是:“初壹,初二,初三,沒姿勢,初四,初五,初六,初七,初八,初九,初十,初壹,初十壹,我去找(去娘家),初十二,我問女婿,初三吃榨菜末,初十四搭燈棚,初十五去袁。"
不用說,從初壹開始,泉州的“初二”就是指賭場。漳州的“初二早晨”是早起早忙的意思,因為要祭祖,要準備接待女兒女婿。在龍海、南京、華安、平和、漳浦、詔安、泉州、福州等地,是邀請女婿的日子,所以初二也叫“女婿日”。與此相關的諺語很多,“孝順的女兒女婿初壹初二到,不孝的女兒女婿初三(中午)晚到”(漳州);“孝為前二客”“孝為前二客”(和平);“初二初三對釵仔(女兒)有孝心,前半月對釵仔無孝心”(詔安)等等。女婿要給公公婆婆帶禮物,同時給孩子紅包、橘子或糖果。在詔安,女兒要帶著燉豬蹄、年糕等禮物給父母拜年,俗稱“孝順”。新娘的家人接受了禮物,但她必須歸還兩個橙子。在漳浦,女兒女婿會送“鍋肉”。公婆通常會設宴招待女婿和女兒。在漳州地區,女兒和女婿必須當天返回,不能在父母家過夜。因為初二是“女婿節”,所以華安地區禁止光棍拜訪有幼女的家庭。
“初三沒姿勢”,壹個說這壹天女人不上街,壹個說第二天回父母家,多是在父母家待著。在閩南,初三被稱為“紅狗日”。據說壹旦撞上紅狗,壹年四季都不會平安,所以這壹天人們都不出門,也不請客。在南京,也叫“清糞日”,這壹天要講衛生,所以禁止下鄉走親訪友。在廈門,“第三天,新喪者家屬哀悼死者,親屬前來哭訴,稱為‘除新憂’。今天不要去別人家拜年。”⑨。漳平也有這個習俗。在霞浦,“新年有新的吊唁者,……親朋好友都在第三天回來拜年,俗稱‘過年’。初四,午飯是休息的盛宴,俗稱‘吃年飯’。這兩天和喪禮娛樂有關,常見禁忌,不過年不接吻“參加”。在福安地區,初三被認為是好日子,可以走親訪友,走親訪友,過生日,辦酒席等等。福清、平潭壹帶,假期第三天,商店開始營業。在福清,有新婚家庭會派兄弟姐妹邀請新娘新郎回父母家,俗稱“第壹年請第三年”。在仙遊地區,初三是“做十”(即生日),開店的日子。
在閩南、平潭、寧德壹帶,初四是收神日。有壹些神是泛指的,也就是所謂的神,也有壹些是指家庭神,竈神,廚娘。儀式相當隆重。照例擺好祭品,點上香,點上蠟燭,燒上紙馬,祈求神靈保佑壹家人。在福州和大部分郊縣,初四是假期,開始各種工作和正常生活。
在閩南,初五的“假開業”意味著新年已過,所有的商家都在朱砂紙上寫上“開業大吉”、“開業大吉”,鳴槍開市。人們也忙於謀生。泉州的“初五鏟肥”指的是拉出糞便,開始耕種。在邵武,這壹天被認為是財神的生日。商店重新開張,焚香燃放鞭炮來歡迎財神。我希望生意興隆。在福安人,相信那壹天各路神仙都會下凡到界,所以會吃素,燒香,放炮迎接。
在莆田和仙遊,初五是“大年”。如前所述,敵人被打敗後,流民們率眾返回,善後工作結束後,在第五天(或第四天)聚會拜年,稱為“大年”。但那是二月的第五天。據《日寇物語》記載,“自那壹年(按明代嘉靖四十二年,即1563年)起,人們決定每年正月初五舉行變老儀式,因為變老不能在二月舉行。”如今,莆仙的每個春節都已過了第二年,有些“變老”甚至比初壹還要隆重。
漳州的“初六摸,初七摸”,指的是家庭主婦在初八、初九忙著準備祭拜神的生日。泉州的“六日分離器”是指整理織布機,婦女開始織布。“初壹七十七元”是指初七為壹日,蔬果取為“七寶”。據說吃“七寶湯”能治百病。“完整的第八天”意味著家庭團聚。在閩南,壹般認為初九是神的生日,家家戶戶都“在戶外支起香案祭拜”鞭炮聲很響。越是穿越日本,就會給親人犧牲,互相獎勵。沒有哀悼者。" ⑾
過了十天,人們忙著準備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