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陽位於古五河之首的尤溪地區,屬於土司統治下的“九河十八洞”原始部落。巫術自古盛行,古書記載,過去有“俚言”、“連腰踩蹄”、“喜鬼崇巫”之說,故酉陽府有“土人迎篝火歌舞敬神”的記載。毋庸諱言,在擺手舞的形式和內容上,有著非常突出的“巫文化”色彩。“巫術的出現有著極其復雜的社會原因。它是伴隨著人類對事物模糊認識的壹種文化現象。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這種文化現象在中原逐漸消失,但在相對落後的武陵山區卻長期保存下來,並滲透到各種文化形式中。
土家族先民在“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土王崇拜”、搖手祭祖等活動中強烈地表現出對祖先的祭祀和崇拜感情。無論是搖手祭歌,還是搖手舞,祈求神靈保佑、祭祀祖先的主題貫穿始終。土家族利用這種歌舞形式達到“娛神”自娛的目的。酉陽土家族擺手舞植根於武陵腹地、酉水之濱的深厚沃土,這種燦爛的民族文化是由精神上的黃天厚土孕育出來的。是發自內心的真實情感表達,感情深刻真摯,藝術表現生動。經過千百年的流傳和加工,成為壹首極其優美優秀的敘事詩,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簡單厚重之美
酉陽土家族擺手舞的形式和內容都很簡單,反映了土家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宏大而精細。從形式上看,因時間、地點、祭祀主體的不同,可分為“大浪”形式和“小波”形式。“大浪”壹般每三年舉行壹次,地點多在“大浪廳”或“八王廟”舉行。舉行“大浪”時,在浪壩中央設置“龍鳳旗”,以示對“龍護鳳羽暖”之恩的感激之情,也要在浪場周圍。歷史上,不同地區設立了“大手搖堂”。當時,無論州、縣,四個鄉、八個村的土家族人都聚集在“大手搖堂”前,參加這壹全國性的盛會。“小墻手”是以村或姓為單位的年度祭祀活動,壹般在土王廟或覺珠宮舉行。祭祀對象主要是冉、楊、田或彭、田、項等三姓土司及其祖先。與“大波浪”相比,這種形式更加實用和方便。這兩種形式都反映了土家族先民“壹年擺壹個小擺,兩年擺壹個大擺”的祭祀活動,以表達對神靈的祈禱和對祖先的崇敬;從內容上看,《大浪淘沙》主要展現了人類起源、神話傳說、古代戰爭等宏大場景。表演時,手持長矛或梅綺短棍,以“西蘭庫普”代替織錦,舞蹈大膽勇敢。在表演中間,還穿插著更原始、更古老的土家族“茅古斯”舞蹈。除了神話傳說、山地狩獵等主題外,還有“茅古斯”表演。《小墻手》主要展示了少數民族遷徙、生產、生活等畫面。舞蹈溫柔細膩,表演時很少使用道具,也不受服飾限制,但反映的內容卻很細致,如栽苗、除草、打蚊子、抖跳蚤、搓牛背、打年糕等。樸素的表演形式和厚重的表演內容構成了酉陽土家族擺手舞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表現了土家族人民對祖先的崇敬和熱愛生活、戰勝自然、祈求豐收的樸素信仰。
歌舞與自然之美的結合
原始搖擺舞中有歌有舞有打擊樂伴奏,融為壹體,相輔相成,渾然天成。
“浪歌”的唱腔分為兩種形式:壹種是土老四唱的,歌詞多為祖先崇拜、民族歷史和遷徙故事等。,通常安排在搖擺舞之前演唱。如流傳於酉陽縣下寨村的以反映民族遷徙為主要內容的原始擺手舞,首唱《古根歌》,其中唱道:“談古根唱古根,談土家族事出有因,憶土家族往事,土家族人淚流滿面。.....土家為了感謝祖先,唱起了古根,在茅屋裏建起了土王廟,揮揮手進了廟堂……”這既表現出強烈的祭祀色彩,又回答了擺手舞的起源;另壹種是表演者自己唱的,歌詞大多反映生產生活場景,壹般穿插在舞動的舞蹈中。如流行於酉陽縣科達鄉和後xi鎮的原始搖擺舞,主要是表現農業勞動。要用土家語唱《農家歌》,歌裏唱:“馬寫往事,私襯迷人……”,中文意思是:“苗種得好,飯吃得飽”,還穿插了土家對話,很有形態感。原始擺手舞中的純打擊樂伴奏形式是擺手舞的又壹特色。撥弄的樂器是鼓和自制的鑼,聲音渾厚深沈,氣氛莊重肅穆。
誇張的動作,粗糙原始的美
酉陽土家族擺手舞在情感表達上非常自然真摯,既追求生活的真實,又表現藝術的真實,土家族先民從具體的生產生活形式中抽象出許多細小的、象征性的原始動作,直接反映了土家族人的心理素質和審美情趣,是歷代土家族人真實情感的形象概括和升華。他們的情感自然、簡單而感人。
酉陽土家族擺手舞的基本動作,從不同層面展現了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有機結合,如手腳同側的“單擺”、“雙擺”、“旋擺”,正是土家族先民適應了肩並肩的磨礪和沿山路行走,對現實生活的藝術誇張,或是面對強大的生態壓力所表現出的樂觀主義和浪漫主義;再比如:《抖跳蚤》《乞討者取暖》很難聽,卻反映了土家族先民遷徙過程中的辛酸與苦難,時刻教育後人不忘民族歷史;又如“磨鷹閃翅”的動作(即巖鷹),是土家族先民對盤旋翺翔於武陵上空的巖鷹的原始模仿。體現了土家族人民展翅飛出大山,搏擊藍天的美好願望。
挖掘和推廣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成立以來,酉陽縣委、縣政府對土家族擺手舞這壹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進行了提煉、升華和推廣,推出了兼具觀賞性和大眾性的廣場舞及相關舞蹈產品,使酉陽廣場舞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群眾性廣場舞。
65438年至0956年,從事民族事務的著名教授潘光旦先生從北京來酉陽考察時,被這片神奇土地上豐富多彩的土家族文化深深吸引。他建議地方政府盡快組織專業隊伍,搶救、挖掘、收集、整理這批寶貴的民族文化財富。酉陽縣歷屆縣委、政府領導都把收集整理工作提上了重要議事日程。1982年初,他們開始進行全面的調查,找出並收集隱藏在縣城的各種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原始資料,特別是酉陽土家族擺手舞。1984根據文化部《關於全國民間舞蹈整合征集整理工作的通知》精神,酉陽土家族擺手舞作為重點收入進行整合。1993,縣委、縣政府邀請四川省成都歌舞劇院副院長、國家壹級編導張,四川省舞蹈家協會常務理事曾玉安,成都歌舞劇院作曲陳大三,以酉陽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為基礎,打造具有濃郁土家族特色的大型音樂舞蹈,推出酉陽第壹套方墻手舞。1994《搖手》在四川省第二屆少數民族藝術節上獲得“特別獎”,首次唱響了酉陽土家族擺手舞這壹民族文化品牌。此後,酉陽在土家族擺手舞的提煉工作中不斷推出新的文學作品。65438年至0998年,舞蹈《巖鷹頌》是根據酉陽原創的搖擺舞《巖鷹展翅》創作的。65438-0996年,由呂曉波同誌根據《繞棺打鼓》和擺手舞打擊樂創作的土家族打擊樂《快樂比茲卡》獲得重慶市首屆民間打擊樂比賽二等獎。1999《酉陽廣場搖擺舞》發布,加速了搖擺舞的普及。2001年3月,酉陽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擺手舞之鄉”。1999期間,酉陽縣編排的土家族擺手舞代表重慶在香港參加國際旅遊節,受到香港同胞和海外人士的青睞。同年還赴北京參加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表演項目,獲得銅牌。重慶電視臺、上海東方電視臺、中央電視臺、香港鳳凰電視臺《走進生活》、《魅力12》、《文壇》等欄目多次赴酉陽拍攝專題節目和人物訪談,並在1998重慶電視臺與香港鳳凰電視臺聯合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上播放酉陽的擺手舞。2001 10年10月3日,原中央主席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回到酉陽看望老區人民,在城北桃花源廣場與各族群眾共舞。後來,他們高興地題詞:“酉陽——土家族擺手舞之鄉”。2002年5月,文化部命名酉陽為“中國民間藝術(擺手舞)之鄉”。2008年6月7日,國務院將酉陽土家族擺手舞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酉陽土家族擺手舞的普及已深入千家萬戶,普及率達80%以上。群眾文化和廣場文化活動蓬勃發展,民族文化保護意識增強,對“三個文明”建設和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