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唐代以前,詩歌的語言風格、藝術技巧、雙重氣質的變化都是宮體詩促成的。
其實,在宮體詩出現之前,人們就開始致力於詩歌創作的新變化。這些新體詩有壹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排斥四言,五言為主,同時使用七言等句式。五言七語源於民間文學,所以從正統的角度看是俗的。但就抒情性和表現力而言,它們比四字更溫婉動人,所以在六朝詩壇占據著領先地位。
宮體詩作為壹種新體詩,直接從民歌中汲取能量,提出“詠民歌”。宮體詩營養的主要來源是吳歌Xi曲,這類詩多為五句和四句。語言通俗易懂,讀起來自然流暢。
當時的宮廷詩人特別推崇沈約的文章“三變”,即易見物、易讀易背。他們認為詩歌創作要“望遠落筆,自然神韻”,所以很少使用那些艱澀豪放的詞語,語言也比較淺顯直白,是齊梁新詩改革的典型表現。所以宮體詩比以前晦澀無味的玄言詩更有趣。比較如下:
這樣子夜歌就和白話差不多了。
宮體詩人不是壹味的呻吟,他們其實在煉字煉句的詩歌技巧上下足了功夫。比如,他們往往努力錘煉壹句話中的壹個關鍵詞,力求達到以少勝多的效果,通過壹個詞(或詞)的運用來增強語言的表現力。
比如“月中有桂花樹,影從中徘徊”(小剛《傷別離》),壹個“含”,壹個“自”,賦予了月與影擬人的色彩,似乎在深夜仍有孤獨感。
比如“少年時被舞蹈家曼妙的舞姿吸引,以至於忘記了壹切”(肖鋼《東飛之歌》)。雖然用了“包容”和“聚集”這兩個詞很有特點,但是用“傾斜”這個詞來形容大家專註的眼神,可以說是惟妙惟肖。再比如肖鋼的《與湘東王渡風折柳》:
這首詩的整體藝術價值很高。語言樸實,形象生動。其中“密鳥飛於道,風輕花遲”顯然是最有技巧的壹句話。詩人善於結合意象,在選詞造句中揭示意象之間的因果關系。是“茂密的樹葉”阻礙了鳥兒的飛翔,微風讓花兒輕輕飄落。還有的很擅長描述細節。再如“簾邊築,窗影斜床”(鄧鏗《月光閨房》),通過簾和窗影的運動來表現時間的流逝。
其實從建安開始,詩人就有意識地在詩歌中使用偶句。後來,宮體詩直接繼承了這壹傳統,開始註重在詞、詞乃至整句中運用對偶手法。比如:
節奏的運用與佛教的傳入有很大的關系。在佛經轉換過程中,擬定了新的四聲(即我們所熟悉的“平、升、降、入聲”)來代替舊的五聲“宮上角正語”,使音律理論的規定更加符合實際的語言習慣。他還專門提出了“四聲八病”說,指詩歌創作中應避免的八個問題,即平頭(五言詩中第壹、二字的聲調不能與第六、七字的聲調相同),上尾(五言詩中第五字的聲調不能與十字的聲調相同), 蜂腰(五言詩中第二個和第四個字的聲調不能相同)和鶴膝(五言詩)韻(五言詩的兩句中不能有同韻的字)、韻(五言詩的兩句之間不能有同韻的字)、側鈕(意思是五言詩的兩句中每個字不能有相同的聲母)和正鈕(五言詩的兩句中不能混有聲母和韻母相同的四音字 這和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反對文言、提倡白話文、提倡白話文學的“八不”有異曲同工之妙。
宮廷詩人對旋律的運用駕輕就熟,他們盡力使詩歌的旋律創作趨於完美,即使是唐代傑出的詩人,這也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宮體詩人壹直致力於此。比如蕭藝的《采蓮歌》,除了第三句和第四句中的“發”和“畫”之外,其他“七疾”都完美回避,非常難得。
所以,正是宮廷詩人的堅持和實驗,為詩歌生長的土壤澆灌了足夠的水分和營養,才有了唐詩後來的輝煌。
中國地名命名的地理文化特征
文/淩德祥
壹、中國地名詞語的特點
古漢語詞匯構詞的壹個最大特點是單音詞匯構詞,即詞匯構詞主要是壹個詞,多音節的簡單詞多為外來詞。現代漢語詞匯是雙音節的,即詞匯主要由兩個詞組成,三音節的詞,尤其是三個或三個以上音節的簡單詞,多為外來詞。漢語詞匯構成的上述特點也充分體現在古今地名的命名中,主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