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重慶旅遊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主要任務

重慶旅遊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主要任務

“十二五”期間,全市旅遊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優化旅遊發展空間格局,促進旅遊產品轉型升級,加強旅遊市場宣傳營銷,完善旅遊產業體系,提升旅遊企業競爭力,推進旅遊人才隊伍建設,促進旅遊資源和環境保護。

(1)優化旅遊發展的空間格局。

突出主城都市旅遊和精品景區打造,推動區域旅遊深度發展,實現旅遊業發展的空間拓展和相對均衡,將“壹小時經濟圈”打造為“山水都市旅遊區”,將“兩翼”分別打造為“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和“渝東南民俗生態旅遊帶”,構建壹區兩帶的旅遊發展空間格局。

1.以城帶郊,加快建設“山水城市旅遊區”。

進壹步明確主城區在全市旅遊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增強休閑娛樂、旅遊集散和公共服務功能,大力發展都市旅遊,將其建設成為集山城、江城、不夜城為壹體的具有國際特色的旅遊城市。依托良好的旅遊市場基礎和強大的旅遊集散能力,強化主城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壹小時經濟圈”多層次、多層次、多類型的旅遊目的地共同發展。打造以南山、縉雲山、歌樂山、中梁山為代表的中心城區遊憩帶,以九龍坡、大渡口、沙坪壩、巴南、涪陵、南岸、渝北、北碚、長壽、璧山、江津為代表的主城區周邊溫泉、湖泊、海島、森林休閑度假帶。以潼南大佛寺、江津四面山、綦江古劍山、南川金佛山、萬盛黑山谷、永川茶山竹海、涪陵霧靈山為代表的遠郊旅遊度假帶,推進合川漁鄉建設和大足石刻延伸,推動“山水城市旅遊區”成為國際知名的旅遊目的地、全國重要的遊客集散地和西部旅遊高地的主要載體。

2.以線帶面,積極打造“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

積極發展郵輪遊艇旅遊,深化地質地貌觀光、生態休閑、歷史文化旅遊開發,突出小三峽、白帝城、天坑Sew、白鶴梁、名山、張飛寺、龍崗、石寶寨、柑橘城、紅池壩、西沱等亮點,加強三峽旅遊資源整合利用,提升長江三峽旅遊品牌。深入挖掘三峽文化資源,加緊建設沿江延伸景區,提升萬州旅遊集散功能,打造巫山、奉節、巫溪旅遊“金三角”,推動庫區腹地旅遊目的地發展,把“重慶東北翼”打造成為品牌突出、產品豐富的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

3.以點帶面,加快"渝東南民俗生態旅遊帶"建設。

依托武隆世界自然遺產,做好資源環境保護,加大營銷力度,加快天盛三岔、大仙山、芙蓉江、南天湖、霧靈山等精品景區建設,完善大仙山休閑娛樂項目,形成功能齊全的國內壹流旅遊目的地,帶動周邊地區旅遊發展。依托烏江畫廊品牌,加強彭水、潛江、酉陽、秀山、石柱等區縣(自治縣)旅遊統籌,推進旅遊資源整合開發,加快烏江幹流、阿依河、阿蓬江、酉水河景區開發,推進黔江裏水、酉陽龔灘古鎮等壹批古鎮建設,積極開發彭水磨尾山、安子苗寨。全面提升渝東南旅遊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將“渝東南翼”打造成為“渝東南民俗生態旅遊帶”,成為重慶旅遊業的重要增長極。

4.構建多層次、多功能、全覆蓋的旅遊集散中心體系。

建立主城區為壹級旅遊集散中心,承擔“山水城市旅遊區”和全市旅遊集散中心功能,同時擴大在我國西部地區的輻射範圍,打造西部旅遊門戶。建立萬州區、涪陵區、黔江區為二級旅遊集散地,將萬州區建設成為三峽庫區對外旅遊樞紐城市和渝東北主要旅遊集散地,將涪陵區建設成為連接“壹區兩帶”的重要樞紐,將黔江區建設成為渝東南主要旅遊集散地和大武陵山區門戶樞紐。依托區域性中心城市和旅遊熱點城鎮,建立三級旅遊集散中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配套服務,發揮相關區域的旅遊集散功能。

5.加強市內外區域旅遊合作。

結合區縣(自治縣)旅遊資源、區位、產業優勢,推動區縣(自治縣)旅遊業錯位發展,發展壹批旅遊強區縣。加強區縣(自治縣)旅遊開放合作,打破地區封鎖和市場分割局面,推進相鄰景區整體打包開發經營,建立開放統壹、競爭有序的* * *市場,實現優勢互補、利益享受* * *。鼓勵實行旅遊接駁聯票制度。加強“壹小時經濟圈”內部以及各地區與“壹小時經濟圈”之間的交通聯系,加強渝東北、渝東南跨區域旅遊發展合作,建設壹批新的旅遊聯系。充分發揮重慶作為西部地區重要增長極和長江上遊經濟中心的作用,全面深化跨省(區、市)合作,打造壹批跨區域旅遊產品。與湖北聯手,實現長江三峽旅遊發展的統壹規劃、統壹營銷、統壹執法,爭取國家出臺支持長江三峽旅遊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強西部三角、渝川黔金三角、成渝經濟區、武陵山經濟合作區等重點區域合作,* * *打造區域旅遊品牌。

(2)推動旅遊產品轉型升級。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全面升級旅遊產品,加快休閑度假旅遊產品開發,積極開發郵輪、遊艇等特色旅遊產品,促進旅遊產品多元化、復合化發展,推動旅遊產品轉型升級。

1.全面提升觀光。

立足城市景觀,依托“五個重慶”和“十大民生工程”建設,圍繞兩江新區、公租房、廉政教育基地、唱響革命歌曲、國防教育基地、山城夜景等創新舉措和發展亮點,強化主城風貌改造和亮化提升工程的動態文化內涵,實施整體包裝,突出地方性和時代性,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觀光。

重點介紹了長江三峽(白蒂城和小三峽)、大足石刻、天生三岔、釣魚城、天坑Sew、白鶴梁等。進壹步優化旅遊環境,完善配套設施,提高服務質量,豐富文化內涵,打造壹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然和文化旅遊產品。

充分發揮全市旅遊資源豐富、旅遊發展潛力大的優勢,突出景區特色,加快三峽庫區濕地、神女峰、神女溪、大廠古鎮、金刀峽、黑山谷、桃花源、阿依河、千草場、雪寶山等旅遊景區建設。

2.加快發展休閑度假旅遊。

完善“五向十泉”,加快“壹圈百泉”建設,推進“兩翼多泉”發展,豐富溫泉文化內涵,促進溫泉資源多元化利用,提高重慶“中國溫泉之都”品牌號召力,努力打造“世界溫泉之都”。“十二五”期間,“五方十泉”要普遍加強文化設施建設,至少有兩個要建立與療養院融為壹體的常規療養溫泉。

結合“宜居重慶”和“森林重慶”建設,發揮重慶作為美食購物之都的優勢,大力發展都市休閑度假。建設壹批滿足老百姓需求的休閑娛樂場所,基本形成覆蓋全市的公園綠地系統,大力發展集購物、美食、娛樂為壹體的旅遊休閑綜合體,促進城鄉居民旅遊休閑壹體化發展。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動農村休閑度假蓬勃發展。

依托山、湖、河、草甸、森林等資源,結合“健康重慶”建設,大力發展健康旅遊和生態休閑度假。推進金佛山、磨尾山、四面山、長壽湖、漢風湖、黃安大壩、石柱黃水等壹批以休閑度假為主要功能的目的地高水平建設。

適應休閑旅遊活動趨勢,豐富長江三峽、大足石刻、武隆仙山等傳統旅遊景區的休閑度假功能。

3.積極發展特色旅遊。

加快發展郵輪遊艇旅遊。加快主城區和沿江旅遊碼頭建設,鼓勵郵輪旅遊升級,加快老舊普通郵輪升級改造,支持高端遊艇發展,推動長江三峽沿線建設壹批遊艇基地,形成頂級郵輪集群,使長江三峽成為國內郵輪遊艇旅遊龍頭。鼓勵吳江、阿蓬江發展郵輪遊艇旅遊,加快重要節點遊艇基地建設。

積極發展紅色旅遊、歷史文化旅遊、民俗文化旅遊和鄉村體驗旅遊。加強紅色旅遊資源開發,豐富展示手段和體驗內容,將紅色旅遊與青年學習、黨員學習、幹部教育有機結合,打造壹批國家級、市級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加強各類歷史文化遺址、名人故居、名人遺跡的開發,加大博物館等現代文化遺址的開發利用,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圍。充分利用民俗文化優勢,挖掘傳統商業、傳統舞蹈、傳統音樂等文化資源,加大整合開發力度,以民俗旅遊發展促進民俗文化保護。積極發展集生態旅遊和民俗旅遊為壹體的鄉村旅遊,打造特色鮮明、多樣化的旅遊產品,推動鄉村旅遊收入由餐飲住宿收入向旅遊綜合收入轉變,實現鄉村旅遊轉型升級,促進農民萬元“兩翼”增收。

大力發展商務旅遊。建設和完善商務設施,建設壹批功能齊全、服務專業的商務酒店。加強旅遊企業與各類企事業單位的聯系與合作,建立商務旅遊服務網絡,推進商務旅遊專業化經營。抓住主城改造、悅來國際會展城建設等機遇,完善會展場館設施,提升會展業發展水平。制定商務會展旅遊發展規劃,根據商務旅遊特點推出個性化定制產品,提高舒適性、安全性和靈活性,構建現代商務旅遊產業體系,創建國家商務旅遊示範區。

規範發展高爾夫旅遊和主題公園項目。打造以山地高爾夫為特色、具有世界影響力、國內壹流、西部領先的生態休閑旅遊目的地。順應現代消費需求新趨勢,按照精品化、差異化的要求,適度發展大型主題公園項目。

4.加強精品旅遊線路建設。

針對本地市場,重點開發壹日遊、兩日遊線路,做好交通銜接規劃,加強市場秩序管理,促進“重慶人遊重慶”。針對遠程市場,加強不同旅遊目的地之間的合作,加強旅遊景區與旅行社、飯店等不同類型旅遊企業的合作,促進旅遊線路產品的開發。力爭將溫泉之都、大足石刻、武隆大仙山、烏江畫廊、合川釣魚城、天坑地裂、四面山、金佛山等列入國家旅遊線路。

(3)加強旅遊市場的推廣和營銷。

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整合資源、創新發展的思路,加大旅遊營銷資金的投入和工作力度,全面提升重慶旅遊形象。

1.整合宣傳營銷資源。

樹立大旅遊、集團軍理念,整合各行業、各縣(自治縣)、各主體宣傳營銷資源,推進旅遊宣傳營銷。充分發揮市級宣傳營銷資金的主導作用,從各區縣(自治縣)宣傳營銷資金賬戶中按旅遊宣傳營銷費用實際支出給予壹定比例的補貼,放大市級宣傳營銷資金使用效果,力爭每年整合全市旅遊宣傳營銷資金達到1億元以上。按照公司化運作模式,重慶旅遊產業發展公司將做大做強。加強與其他地區的合作,促進* * *營銷。

2.構建立體化、全方位的旅遊宣傳營銷體系。

圍繞城市旅遊主題口號構建旅遊形象系統。加大投入,重點對城市主題旅遊形象和長江三峽(三峽、白帝城)、大足石刻、天坑縫紉、白鶴梁、釣魚城等旅遊產品進行宣傳營銷,打響重慶旅遊品牌。完善旅遊推廣“十個壹”工程(壹個標識、壹個口號、壹張地圖、壹張專輯、壹首歌曲、壹張CD、壹場演出、壹份報紙、壹套圖書、壹個網站),加快打造“三個平臺”(知名媒體推廣營銷平臺、名人推廣營銷平臺、名節推廣營銷平臺),綜合運用電視、報紙、廣播,進壹步深化與中央、海外、市級主流媒體的戰略合作,集中時間大力推廣重慶旅遊。註重宣傳效果,對市場反響不好的演出項目進行重建,提高質量。開設重慶衛視旅遊欄目,著力打造重慶旅遊頻道和重慶旅遊廣播頻率品牌。在央視黃金檔播出重慶旅遊整體形象廣告,每年重點推廣1-2重點景區。所有大型活動都要把旅遊宣傳作為壹項重要內容,戶外公益廣告欄要按照壹定比例剪成塊,用於旅遊宣傳。鼓勵著名制片人到重慶拍攝影視劇,獎勵和宣傳重慶風土人情、風景名勝等方面的優秀影視和文學作品。

3.加大旅遊營銷力度。

落實旅遊消費激勵措施,穩步發展當地旅遊市場。利用交通高速發展的契機,加強成貴、Xi、武漢等周邊大城市以及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旅遊市場的開發。圍繞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努力提高旅遊接待設施和服務的國際化水平,吸引更多國際遊客。實施旅遊目的地全球營銷計劃,構建國際旅遊營銷網絡體系。在市外主要旅遊目的地設立辦事處。開展主題旅遊推介,每年組織國內外重要旅遊客源地旅遊推介10次以上。創新旅遊營銷方式,建立旅遊門戶網站,及時發布旅遊信息。

4.豐富旅遊節慶活動。

繼續辦好中國西部旅遊產業博覽會、中國三峽國際旅遊節、重慶山水城市旅遊節等重點節慶活動,策劃推出溫泉之都旅遊節,使之成為全國知名的旅遊節慶品牌。提升大足石雕國際旅遊文化節等節慶活動影響力,支持“壹區壹縣(自治縣)壹節”活動。積極申辦重要的國際國內會議。深入開展旅遊主題年活動,有針對性地開展旅遊宣傳和營銷工作。

(4)完善旅遊產業體系。

圍繞旅遊產品開發和目的地建設,完善旅遊要素,促進旅遊產業集群的形成,加強旅遊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構建合理的旅遊產業體系。

1.加快旅遊景區建設。

夯實基礎設施,完善旅遊服務設施,加強規劃,重點打造長江三峽(白蒂城、小三峽)、天坑縫、天生三岔、釣魚城、白鶴梁、大足石刻等“六大精品景區”。結合“壹區兩帶”的空間布局,在各區縣(自治縣)建設壹批有吸引力的景區。大力推進合川釣魚城、涪陵白鶴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支持壹批景區創建5A級景區。建設精品景區10個以上,接待遊客10萬人次以上。

2.優化酒店業的結構和質量。

規劃建設壹批五星級酒店和壹批有品位、有特色的旅遊酒店,積極引進國際頂級酒店管理品牌,支持發展青年旅舍、經濟型連鎖酒店、自駕遊營地、房車營地,形成包括星級酒店、經濟型酒店、度假村、休閑公寓、鄉村酒店、青年旅舍、汽車旅館、農家樂等多種類型、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的旅遊住宿接待體系。到2015年,全市五星級酒店將超過100家。

3.加強旅行社的規範管理。

加強旅行社監管,加快實施星級旅行社標準,規範旅行社管理和運營模式,提高服務水平。重點培育骨幹企業,鼓勵專業化、特色化旅行社發展,支持導遊服務公司、旅遊電子中介等新業態發展,加強旅遊中介服務業態研究和分類管理,推動形成更加合理的分工體系。“十二五”期間,我市力爭實現全國十大旅行社1、全國旅行社百強4家的目標。

4.實施“暢通出行”工程。

把發展旅遊景區交通作為“暢通重慶”的重要內容。大力推進旅遊公路與高速公路網銜接,力爭三年內5A級景區實現壹級公路或高速公路直達,3A級以上景區建成三級以上油路。構建旅遊交通網絡,形成旅遊交通環線,加強各種交通方式的銜接。旅遊客運服務要向主要景區和主要鄉村旅遊目的地延伸,交通標誌和高速公路服務區要增加旅遊服務功能。改善旅遊包車條件,在中心城市和重點旅遊區縣(自治縣)設立旅遊汽車公司。完善重點景區停車設施。加快高速鐵路建設,優化運營調度,加強時刻銜接,增開旅遊專列。開通直飛北美、歐洲、日韓等主要城市的航班,加密飛往臺灣省等主要旅遊目的地的航班。2011年,保證直飛臺灣省航班達到每周12班以上,力爭達到20班以上。鼓勵發展旅遊包機。支持萬州、潛江機場改造為旅遊機場,推進巫山、武隆等支線機場建設。規劃建設朝天門等郵輪母港和旅遊碼頭,完善配套設施。碼頭收費將實行政府指導價,降低各類郵輪的靠泊費用。

5.大力發展旅遊、餐飲和娛樂。

充分挖掘餐飲文化,繼承和發揚傳統名品,積極開發創新產品,支持各區縣(自治縣)打造本土餐飲品牌,強化重慶“美食之都”形象。規範餐飲場所管理,規劃建設旅遊餐飲聚集區,提高餐飲管理水平。組織烹飪比賽和餐飲服務技能競賽,提高菜品質量和餐飲服務水平。鼓勵發展主題餐飲,鼓勵連鎖和品牌經營,支持重慶餐飲“走出去”。深入挖掘巴文化、抗戰文化、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等資源,加強傳統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開發推出壹批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項目。支持旅遊景區娛樂項目發展,支持建設科技含量高、文化內涵豐富、市場前景好的大型主題公園,鼓勵社會娛樂與旅遊結合發展,適度發展大型旅遊演藝項目。

6.加強旅遊商品開發。

依托地方名特新產品,打造全市和各區縣(自治縣)標誌性旅遊購物產品,積極發揮旅遊業對工農業產品的營銷功能。做大做強傳統民間工藝品牌,加大地方工藝品、紀念品、宣傳品的研發力度,構建差異化的旅遊商品體系,努力實現“壹縣(自治縣)壹品牌”。積極建設旅遊商品產業園、交易中心和R&D中心,大力發展旅遊商品特色街或特色市場,推進旅遊商品R&D、產銷壹體化。在主城區和有條件的區縣(自治縣)創建壹批不同特色的旅遊商品生產和銷售基地。進壹步規範旅遊購物市場秩序,逐步建立適應市場需求的產銷體系。

7.促進旅遊產業融合和集群發展。

強化旅遊業的關聯帶動作用,促進旅遊業與農業、工業、文化、體育、金融、物流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旅遊裝備制造業。以精品景區和旅遊目的地建設為重點,延伸旅遊產業鏈,提升綜合配套功能,積極發展旅遊綜合體和旅遊產業園,用3-5年時間形成3-5個產值超6543.8+00億元的旅遊產業集群和20個產值超6543.8+00億元的旅遊產業集群。

(5)提升旅遊企業競爭力。

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具有國內競爭力的骨幹企業,發展壹批具有市場活力的中小旅遊企業,發展壯大旅遊經營主體。

1.加快培育旅遊龍頭企業。

深化改革創新,以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為重點,加快重慶旅遊投資集團、重慶旅遊產業發展公司等龍頭企業發展,增強市場競爭力。鼓勵國際國內品牌酒店管理公司落戶重慶,鼓勵非旅遊大型企業集團進入旅遊管理,鼓勵國內大型旅遊企業集團進入重慶發展。支持各類旅遊企業通過資產重組、合資合作、兼並重組等方式實現集團化、專業化、網絡化發展,重點培育從事資源管理、旅遊接待、景區開發、主題公園建設的大型旅遊集團。支持旅遊裝備、酒店設施、休閑產品等產銷龍頭企業發展。

2.增強中小旅遊企業活力。

積極支持中小旅遊企業發展,引導其提高管理水平和自身市場開拓能力。落實國家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扶持政策,積極組織中小旅遊企業在融資、金融、稅收、人力資源培訓等方面尋求政策支持,探索更加有效的獎勵、稅收減免和補貼措施。推進旅遊業信息化建設,大力發展旅遊電子商務,鼓勵旅遊商業模式創新和新業態發展。制定並落實“農家樂”、民俗戶等特色經營主體優惠政策,支持鄉村旅遊發展。

3.鼓勵各類資本進入旅遊業務。

放寬準入門檻,除法律禁止的領域外,旅遊業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鼓勵各類資本參與旅遊業發展,鼓勵各種所有制企業依法投資旅遊業,鼓勵利用外資發展旅遊業。簡化旅遊項目審批手續,除國家有明確規定外,所有旅遊行業項目壹律改為備案制。鼓勵旅遊創業,特別是對農民、城鎮失業人員、大學生等群體給予更大支持。鼓勵開發私人博物館等旅遊資源,支持旅行社將其納入旅遊線路。

4.加強旅遊企業公共服務。

積極搭建旅遊投融資公共平臺,加快行業協會改革,加強對旅遊企業發展的信息咨詢服務、創業輔導和教育、培訓和科研支持,協助組織集體采購、聯合營銷和對外交流。

(六)推進旅遊人才隊伍建設。

面向市場需求,緊緊抓住培養、吸引和用好人才三個環節,實施旅遊人才體制機制創新、旅遊人才交流、旅遊人才星火、旅遊人才之星等“四大工程”,加強旅遊學歷教育,大力發展旅遊職業教育和在職培訓,加大旅遊人才開發力度,推進旅遊人才市場建設。

1.加強旅遊學歷教育。

整合現有旅遊教育資源,建設重慶旅遊學院。加強旅遊院系和學科建設,爭取旅遊學博士學位。科學合理設置旅遊專業和教學內容,創新旅遊教學模式。加強旅遊實習基地建設,編寫培訓教材,培養“教師+技師”雙師型隊伍,培養中高級旅遊管理人才和服務壹線的技能型人才。

2.大力發展旅遊職業教育和在職培訓。

積極爭取國家旅遊局認定重慶為中國西部旅遊教育培訓基地。在主城區和黔江區建立重慶旅遊教育培訓基地,在雲陽縣建立旅遊培訓中心,加強庫區旅遊職業教育發展,探索通過發展旅遊職業教育培養農村人才的新機制,大力發展農村中等旅遊職業教育。到2015年,旅遊行業直接從業人員全部持證上崗,學歷水平大幅提升。

3.推進旅遊人才市場建設。

鼓勵農村勞動力參加職業技能培訓,通過就業或創業等方式向旅遊業轉移。利用西部地區人才引進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旅遊人才參與我市旅遊開發、建設和管理,鼓勵高校畢業生到重慶從事旅遊工作,積極引進旅遊行業高層次人才。與發達地區人才建立互動交流機制,定期選派黨政幹部、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到發達地區學習考察旅遊。建立全市旅遊人才信息庫,促進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到2015年,全市旅遊行業直接從業人員達到50萬人,就業總量達到250萬人。

4.改善旅遊人才發展環境。

將旅遊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全市人才發展規劃予以支持。在本地區率先建立和完善旅遊職業資格和職稱制度。抓緊改革和完善導遊分級制度,實行導遊聘用工資與職業資格掛鉤制度,提高導遊專業素質和能力。積極開展旅遊服務技能競賽,提高旅遊從業人員的思想和業務素質。建立和完善旅遊獎勵制度,對為旅遊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

(7)促進旅遊資源的環境保護。

加強旅遊發展中的資源和環境保護,推進旅遊節能環保,優化城鄉風貌,促進旅遊業可持續發展。

1.加強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

旅遊項目經營權轉讓應當實行招投標等公開競爭,對存在資源閑置或損害的項目,應當立即整改或限期退出。進壹步提高旅遊規劃的法律效力,對不符合旅遊規劃的新建、改建、擴建旅遊項目和設施,有關部門不予批準立項和開工,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按照統壹規劃管理的要求,加強旅遊資源整合利用,靈活運用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積極探索將相關旅遊資源整合為統壹的經營實體,推進旅遊資源壹體化管理。加強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切實保障博物館、紀念館和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經費。

2.加強旅遊景區生態環境保護。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將景區綠化納入“森林重慶”建設範疇。關閉影響景區生態環境的小水電、礦山,修復景區生態。嚴格執行旅遊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自然保護區等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區域開展旅遊活動,必須按規定編制項目對保護區的生態影響報告書。對生態影響較大的旅遊項目開發建設,如長江三峽、武陵山等生態敏感區,以及溫泉、高爾夫、大型主題公園等,要制定城市開發利用控制性規劃。完善景區汙染防治設施,汙水、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要達到100%。制定旅遊景區生態環境保護評價指標體系,在5A和4A景區率先實施生態環境保護評價。加強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控制消落帶,推進“綠色長江重慶行動”。積極發展環境友好型生態旅遊,增強生態脆弱地區居民的生態保護意識,減少旅遊開發和旅遊活動對環境的破壞。

3.促進旅遊業的節能和環保。

制定實施旅遊節能減排規劃,積極推進低碳旅遊發展,鼓勵酒店、景區、鄉村旅遊經營戶等旅遊經營單位采用節能減排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十二五”期間,我市將力爭星級酒店、A級景區萬元旅遊收入水電消耗降低20%。推進綠色旅遊飯店創建,推行酒店、餐飲業壹次性用品收費制度。

4.優化城鄉面貌。

加強城市衛生日常保潔工作,實現“無縫”覆蓋,徹底消除衛生死角。改造或拆除影響景觀的建築物和構築物。加強交通管理,積極疏導影響城市交通管理的各類違法行為。加強城市治安、文化綜合整治和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居民素質,重點解決車輛亂停放、攤點亂擺、標牌亂掛、亂扔垃圾等問題。加強景區改造,對會徽、字體、色調、工作人員服裝、紀念品包裝等進行創新設計。充分體現地方、民族和藝術性。

  • 上一篇:東西方音樂有什麽區別?
  • 下一篇:鐘祥文化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