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部分: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調研報告
大力推進工業化和現代化深度融合。
創新工業發展模式
推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
推進信息化和工業深度融合,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明確要求。工業化和現代化深度融合在改造傳統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快區域經濟轉型升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方面大有可為。
為做好河北省工業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工作,有必要進壹步探討工業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內涵,在統壹思想認識的基礎上,加快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區域經濟創新發展。
壹、工業化和現代化融合的基本知識
當今,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信息技術正在全面應用、滲透、融合到人類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變著整個社會。
信息化本質上是信息和知識的大規模生產和大量消費的過程。
信息化不僅是技術進步的過程,也是社會變革的過程,不僅改變了生產組織體系、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結構,而且推動人類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邁進。
工業信息化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在工業領域各要素中的應用、滲透、集成、轉化和創新,引發了第三次工業革命。
工業信息化是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在工業基礎設施、工業技術、工業產品、工業設備、工業管理、工業市場環境、
產業經濟運行等各個層面的應用、滲透、融合的過程,形成新的商業形態和企業運營模式,建立新的產業體系,全面提升產業能力和質量。
1,工業化和現代化融合的目標
信息技術與工業的融合,就是通過信息技術與工業領域相關要素的應用、滲透、整合、提升和創新,逐步構建軟硬壹體化的工業裝備。其最終目標是建立壹個新的工業體系,提高中國工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
2.工業化與現代化的融合是工業企業發展的迫切需要。
大型企業:在全球範圍內優化資源配置,突破作坊-企業-社會-國家的傳統邊界,迫切需要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融合,構建和形成全球產業鏈。
骨幹企業:需要信息化和業務的融合,搭建支撐業務的平臺,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核心能力,參與全球競爭。
中小企業需要信息化和業務的融合,形成靈活快速響應的業務模式,積極參與全球制造鏈的競爭,為全球產業鏈提供配套、支持和服務。
3.工業化與工業化融合是中國工業由大變強的重要途徑。
工業化和現代化融合是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和傳統產業中各種要素的整合、提升、轉化和創新,改造傳統產業,淘汰落後產能,壯大裝備制造業,構建新型產業體系,建立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能力和質量,推動我國工業由大變強。
4.工業化與工業化融合是新型工業化的必由之路。
高科技含量:把信息化作為科技進步和創新的動力,改變生產方式,提高產品附加值。
良好的經濟效益:通過工業化與工業化的融合,促進產業活動的創新,建立新的業務處理模式,優化升級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
可持續發展:依托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為降低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增強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經濟後勁。
二、通過工業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主要途徑
中國工業要從科技含量低、創新不足、資源環境壓力大的低端產業價值鏈向科技進步、自主創新能力強、資源消耗低、環境友好的高端產業價值鏈邁進,需要在產品設計、生產、管理和全生命周期綜合應用集成協同技術、制造服務技術和工業IOT技術,形成產業轉型升級的新技術、新途徑和新模式,包括:高端產品、知識化R&D設計和智能制造。
路徑1:信息技術融合加速高端產品推廣
嵌入式系統、傳感器、RFID、移動互聯網、多媒體等技術在產品(設備)上的應用,將提高產品的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水平,增強產品制造、物流運輸、運維過程中的信息動態感知、智能處理和優化控制能力,促進產品和品牌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
路徑二:智能生產流程推動粗放型生產向精細化生產轉變。
智能制造可以提高生產設備的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以及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柔性化和集成化,實現參與制造的人員、物料和設備的優化配置和集成控制,促進生產效率的顯著提高。
路徑三:安全生命周期綠色制造推動節能環保轉型
采用生命周期評估、制造執行系統、物聯網等新型信息技術,加強R&D、設計、制造、銷售、供應、運營、報廢回收等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環境影響評估和優化,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環境汙染,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優化。
如中石油建立了能耗統計和能量平衡圖,建立了各企業的能量運行模型,利用強大的數據信息資源實現了生成全化工板塊能量平衡圖的功能。通過該系統,可以全面掌握化工部門的能源消耗情況,分析企業的能源消耗結構、能源投入與產出的平衡,並對同類裝置的能耗進行對比分析,為化工裝置的能耗統計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路徑四:信息化與制造業融合,推動生產型制造業向服務型制造業轉變。
以雲計算、數據融合處理與分析、遠程監控與診斷等技術為支撐,拓展產品R&D與設計、工程總承包、檢修維護MRO、系統集成、物流、電子商務、租賃等服務,推動企業由產品生產銷售向專業服務商、總承包商、系統集成服務商、專業化公共服務商轉變。
路徑五:全面整合推動傳統企業向數字化企業轉型。
通過應用新壹代集成協同技術,可以實現整個業務流程的數字化綜合集成,拓展和優化企業價值鏈,形成企業戰略選擇與實施、資源優化配置的能力,以應對動態、不確定的市場競爭。
數字化企業——集團企業信息化管控針對裝備行業等涉及產業振興規劃的大型制造集團企業,建立以數據中心為核心的決策支持、R&D設計、制造、運營管理、制造服務等核心業務的信息化平臺,並開展應用示範。、
第三,關於推進工業化和現代化融合的建議
1,進壹步了解現狀
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深度融合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
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是“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改造提升制造業”的重要舉措,是推動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是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是推動我國十大產業振興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
2.明確深度融合重點,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機械裝備制造、汽車及零部件制造等裝備產業,重點推進信息技術與高端裝備產品融合,提升裝備產品性能和功能;搭建高端裝備產品R&D和創新平臺,提升產品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推進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方式,提高產品附加值。
第二部分: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調研報告
XX鎮億元企業“工業化與現代化融合”調研報告
Xx縣發改委:
根據國家發改委的通報要求,我鎮高度重視,迅速落實專人及時深入相關企業,對我鎮工業“兩化融合”情況進行深入調研。重點是60億元企業的信息化建設、生產自動化與管理壹體化、節能減排信息化推進、生產過程安全自動監控系統、電子商務應用等。該報告如下:
首先,調查基本情況
(壹)企業對“工業化與現代化的融合”重視不夠。
從信息化建設來看,被調查的6家企業中有5家沒有書面的信息化規劃和預算,但在行政和財務部門配備了計算機操作員。在信息技術投資方面,有兩家公司在信息技術研發方面投入了壹定的資金。少數企業對信息化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認為企業擁有壹定數量的計算機,實現計算機接入,進行簡單的文字處理和財務管理就是信息化。有兩家企業有相關的信息化建設計劃。所有企業都沒有設立專門的信息管理部門。
(二)缺乏信息管理人才。
被調查企業的計算機普及率較高,但企業信息管理的R&D人員匱乏,只有50%的企業配備了信息技術R&D人員。然而,根據調查,並非所有R&D人員都是專業或全職的R&D人員,其中壹些人只是兼職的R&D人員或從事計算機相關工作的人員。企業信息專業人員比例不高,相當壹部分企業沒有計算機專業人員。
高學歷、高層次人才嚴重缺乏。
(3)網絡利用率不高。
從對30多家企業的調查來看,計算機上網率較高,有3家企業建立了內網,其余未納入計劃,只是接入寬帶上網。五家企業建立了自己的門戶網站,主要用於企業營銷服務系統和企業郵件服務系統。大部分企業都有自己的業務營銷系統或網站,網上交易量比較小,還有待完善。
(四)企業信息化應用程度低。
在被調查的企業中,大多數企業重視市場、營銷等信息化建設領域,只有少數企業重視生產和研發。應用最廣泛的領域是財務管理,這說明經過財務軟件多年的推廣,財務軟件的使用已經滲透到大多數企業的財務管理中。此外,辦公軟件和進銷存軟件的使用率也很高。但遺憾的是,使用制造軟件的企業比例相對較小,R&D過程系統也較少。只有少數機械企業使用設計軟件來設計產品。
二、存在的問題
壹是我鎮工業企業“工業化與現代化融合”基礎薄弱。因為我們鎮的工業企業大部分是傳統行業,大部分處於原始積累階段,資金短缺,信息化建設投入少。二是推進“工業化和現代化”融合的政策環境尚不完善。工信部成立後,地方機構改革進展緩慢,不同部門之間缺乏信息共享,特別是工業經濟和信息工業化主管部門之間缺乏協調發展,地方政府對“兩個現代化”的推進不力。
綜合系統政策。三是缺乏適應工業化和現代化融合要求的復合型人才。從企業調查來看,具有高中級以上職稱的員工少之又少。旬陽工業經濟快速發展,新企業不斷入駐,更需要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合作,實現區域產業“兩化”融合。
第三,關於中小企業“兩化融合”建設的幾點建議
(壹)努力提高中小企業“壹體化”意識。通過網絡、電視、報紙等渠道宣傳信息化的重要性,組織企業走出去參觀學習先進企業在工業化和現代化融合中的經驗;建立“兩化融合”培訓機制,政府相關部門每年舉辦1-2次“兩化融合”專題培訓,為企業負責人和信息管理人員提供專業培訓,提高企業對“兩化融合”重要性的認識,調動企業“兩化融合”的積極性。
(二)建立健全信息協調推進機制。切實加強領導,把信息化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成立工作組,落實目標責任。加強與移動、電信部門的聯系協調,進壹步整合資源,搭建信息化應用平臺和服務平臺,* * *推進中小企業“工信部門”建設步伐。
(3)不斷加大企業在工業化和現代化融合中的資金投入。以市場為導向,政府為導向,開辟“兩化融合”的多元化投融資渠道。壹是落實上級部門對信息化發展的各項支持政策,利用優惠政策和資金支持引導企業進行信息化建設,鼓勵企業加大信息化投入,對信息化投入給予獎勵和稅收優惠。二是金融機構加大了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
融資支持“兩化融合”建設、軟硬件開發和信息服務,支持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兩化融合”建設項目提供貸款擔保等服務。
(四)加強培訓,為“兩化融合”建設提供人才保障。信息化建設需要高素質人才的支撐。目前信息化人才嚴重不足。要加快培養“兩化”融合急需的創新型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努力培養壹批、引進壹批、儲備壹批。在全鎮形成有利於吸引、留住和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圍,為企業提供技術和人才保障。因為我們鎮的企業大多處於原始積累階段,規模小,管理相對落後,資金差,“兩個現代化”基礎薄弱。請求縣領導在未來“工業化與現代化融合”建設中,進壹步加大專項資金對我鎮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
Xx鎮人民政府
2008年4月16日
第三章:工業化與現代化融合實地調研報告
關於“工業化與現代化融合”促進企業發展的調研報告
為推進我市企業工業化和產業化發展進程,全面了解我市企業工業化和產業化現狀,管理部組織了此次調研活動。在調研過程中,我們邀請了專家,並在2013年度評選出33家省市示範企業和儲備項目企業。在領導的支持下,在縣區經信部門的全力協助下,我們深入企業車間,聽取企業的匯報,聽取他們的意見。
壹、我市企業整合的發展現狀
本次調查的33家企業中,私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占比較高,約為70%;其中,制造業企業約占31%;企業經濟規模主要集中在1.2億-1億;中型企業占比較高,企業數量集中在100-1000左右。
企業基本信息調查表(單位:1)
(壹)對兩化融合的基本認識普遍提高,關註程度存在差異。隨著兩化融合的發展,企業已經深刻認識到兩化融合的重要性,並基本達成了兩化融合能夠促進企業發展的認識。整體來看,認知度在不斷提高,但實際操作中的重視程度在企業間差異很大。
(2)計算機的應用越來越普及,信息的應用有待提高。研究表明,89%的企業已經使用了計算機,並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信息處理和輔助管理。企業網絡覆蓋率達到78.8%;內部骨幹網帶寬主要集中在10m-20m;許多大中型企業擁有相當多的信息技術設備,也培養和儲備了壹些自己的信息人才。然而,壹些企業信息系統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信息化建設調查清單(單位:1)
(3)新成長企業信息化建設起點高,老企業信息化基礎相對薄弱。近年來,新興企業技術裝備智能化水平高,市場觀念和現代管理意識強,信息化建設基礎較好。
嗯,很多企業在成立的時候就把信息化建設考慮進去了。這些企業在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應用效果上比傳統企業有明顯優勢。
(四)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存在差異。壹般來說,技術含量高、管理水平高、重視程度高、資金充足的企業,信息化和普及程度相對較高。調查中,72%的企業設有負責信息化建設和運營的部門,但部分企業缺乏創新意識。
二、我市企業融合發展的成功經驗
本次調研,我走訪了企業的生產壹線,了解了企業在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方面的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並分別對調研情況進行了梳理。成功的經驗主要總結如下:
(1)高層關註。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發展需要政府的主導和企業的推動。更重要的是,企業高層要認識到信息化建設對公司長遠和業務工作的促進作用,並付諸實踐。
(2)因地制宜。信息化建設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必須符合企業的實際情況,根據企業的業務需求和流程來實施,不能照搬。
(3)及時升級。信息化項目實施後,要不斷推進項目實施,進行系統改版升級,確保各項功能滿足企業需求。
(4)團隊意識。在信息化過程中,企業不僅需要
要引起高層的重視,更需要有壹個技能過硬的信息團隊。團隊成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相互商量,共同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
(5)享受資源。企業在生產、銷售、管理等各個方面都采用了信息技術。用數據說話,信息可以傳遞和共享,實時溝通方便快捷,提高了效率,實現了整個企業的資源共享,在成本和對外銷售方面為企業節省了大量資金,讓企業真正嘗到了兩化融合的甜頭。
三、我市企業整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在調研過程中,通過縣與縣、企業之間的對比和交流,發現部分企業信息化水平處於停滯狀態,在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過程中缺乏方向性和持久性。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對本次調查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了梳理,主要有以下幾點:
(壹)企業對兩化融合重視不夠,缺乏規劃。從我市工業化與現代化融合的情況來看,被調查的33家企業中,90%的企業采用了信息技術進行生產和管理,但大多數企業僅在財務部門和行政管理部門應用了信息系統。少數企業對工業化和現代化融合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認為企業有了電腦,接入了互聯網,就意味著信息化。企業缺乏工業化與現代化融合的長遠規劃,信息化建設令人頭疼,企業領導缺乏對信息化的理解和支持。
(2)企業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結合應該由專門的人來完成。在調查中發現,92%的企業都有信息工作者,但信息工作者兩種角色都有。
幾個崗位的情況,且企業信息化專業人員比例不高,相當壹部分企業沒有計算機專業人員,高學歷、高層次人才嚴重缺乏,導致信息化發展滯後,僅停留在完成工作的層面,缺乏專門的研究和創新。因此,建議企業設立信息化部門,由專業人員負責信息化工作,以加大對企業整合的推動。
(三)企業信息化應用程度低,網絡營銷能力弱。從對33家企業的調查來看,85%的企業有自己的網站或業務營銷系統,但網站更新不及時,企業網上貿易額較小,仍需改進。辦公自動化軟件、資源管理系統、財務軟件占比高,達到75%左右。但企業使用制造軟件和產品創新設計軟件的比例較低,約為30%。雖然很多企業應用了壹些信息系統,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並沒有收到很大的效果,從而制約了企業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積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