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稱為重陽節和山茱萸節。如今,將傳統習俗與現代文明巧妙地結合在壹起的重陽節已經成為壹個尊重、關愛、幫助老人的節日。1989年,中國將每年的這壹天定為老人節。各地每天都要組織老年人去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很多家庭的年輕壹代也會幫助老人去郊區。重陽又叫重陽,因為《易經》把“九”定義為陽數。九月九日,兩個或九個日子重合,古人認為這是壹個值得慶祝的吉日。重陽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據文獻記載,當時有爬山飲菊花酒的習俗。中國人對重陽節壹直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很多祝賀重陽節、詠菊花的佳作。比如唐代詩人王維的《山居祭思山東兄弟》:身在異鄉,每逢佳節倍思親。想到兄弟們的身體登上了高處,也會因為不到我而有壹絲遺憾。李白《九月十日事》:“昨日爬山,今日又給。菊花太苦,受這兩個重陽之苦。”民間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很多,壹般有出遊賞景、登高望遠、觀賞菊花、遍地插山茱萸、吃重陽糕、喝菊花酒等。在民間,山茱萸是“避邪翁”,菊花是“延壽客”。兩者結合,賦予重陽習俗吉祥之兆。據說這種習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七律《登高》是壹篇關於崇陽爬山的名篇。爬山沒有統壹的規則,壹般都是爬山,爬塔。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花糕、五色糕。九月九日拂曉,九月做蛋糕是古人的本意,孩子頭上頂壹塊蛋糕,嘴裏說壹句話,祝孩子萬事如意。精致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寶塔壹樣,上面放兩只小羊,符合重陽(羊)的意思。有些人甚至在重陽糕上貼上紅色的紙旗,點上蠟燭。這大概是指“點燈”和“吃餅”而不是“爬”,用小紅紙旗而不是山茱萸。現在重陽糕還是沒有固定的品種,全國各地重陽節吃的軟糕都叫重陽糕。看菊花,喝菊花酒,正是菊花盛開的金秋時節。相傳,賞菊、飲菊花酒源於晉代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他的隱居、他的詩歌、他的酒和他對菊花的愛而聞名。後人紛紛效仿,所以重陽有賞菊的習俗。舊時代,文人士大夫也是為了親近陶淵明,把賞菊和宴飲結合在壹起。北宋時,開封為都城,重陽賞菊盛行。當時菊花品種繁多,形態各異。人們也稱農歷九月為“菊花月”。在重陽節,當菊花在傲霜盛開時,觀看菊花已經成為節日的壹個重要部分。清朝以後賞菊的習慣特別盛,而且不限於九月九日,重陽節前後還是最盛的。重陽節在山茱萸上插山茱萸和簪菊的習俗在唐代已經很普遍了。古人認為重陽節插吳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者戴在手臂上,或者做個香囊把山茱萸放在裏面,或者戴在頭上。大部分是婦孺穿的,有些地方的男人也穿。金代葛洪的《西經雜記》中有考努斯參加重陽節的記載。除了佩戴山茱萸,人們還佩戴菊花。唐朝就有這種情況,古往今來壹直流行。在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在門窗上貼菊花枝葉,“祛邪除穢,招財進寶”。這就是頭上的菊花的庸俗化。在宋代,還有人把彩帶剪成山茱萸和菊花送給對方。除了以上常見的習俗,各地還有壹些獨特的節日。重陽節是陜北官方的收獲季節。有壹首歌裏說:“九月,將重陽節,故秋收忙。小米,小米,上去,上去。”陜北的重陽節在晚上,壹天就是壹整天的收割脫粒。晚上,在樹梢上,人們喜歡吃蕎麥面和涮羊肉。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的小山,點上火,談論土地,等到雞叫了才回家。晚上爬山的時候,很多人會摘壹些野菊花,放在家裏女兒頭上辟邪。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著蒸九層重陽米果的古老習俗。中國古代重陽有“吃餌”的習俗,就是今天的糕點、米果之類的。宋代《玉燭集》雲:“食菊花酒九日者,屆時得粟、糯米,因其味黏而嘗新物,遂成習慣。”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在《閩九曲》中說:“聞節近重陽,驚聞野香,手提花籃拾野香。玉杵搗成青粉濕,珍珠叫郎味。”近代以來,人們將米果改造成了獨具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稻用清水洗凈,浸泡2小時,取出瀝幹,與水混合磨成漿,加入明礬(溶於水)攪拌,加入紅糖(加水煮沸制成濃糖液),然後放在蒸籠上,鋪上幹凈的蒸煮布,然後九次舀入米漿,蒸幾分鐘後出籠,米粉上塗花生油。這個米果分九層,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面分明,半透明。它是甜的,軟的,可口的,並且不粘牙齒。敬老是重陽最好的禮物。在壹些地方,人們還有機會在重陽爬山,掃墓和紀念祖先。蒲縣人重陽祭祖多於清明,所以有三月小清明,九月大清明的說法。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升天紀念日。村民們經常去媽祖廟或梅州的天後宮和宮廟祈福。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豐富了新的內容。
上一篇:在湖州這個寶藏劉窪村,連長頸鹿都是這裏的“常駐村民”。下一篇:如何找到防盜報警行業的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