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將“九”定義為陽數,“九九”的兩個陽數較重,故稱“重陽”;它也被稱為“重陽節”,因為日子和月份都符合九。
重陽節的知識(1)
傳統節日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傳承和演變。重陽節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壹部分,登高賞景等活動為重陽節增添了氣氛。
重陽節起源介紹1
九月的重陽節,又稱重陽節或老人節。重陽節有很多活動,比如爬山、賞菊、喝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山茱萸等等。起源於戰國時期的重陽節,原本是壹個喜慶的日子。古人把天地萬物分為陰陽,陰代表黑暗,陽代表光明和生機。奇數為正,偶數為負。九是奇數,所以它屬於楊。九月初九,日月相會,二陽重,故稱“重陽”。
重陽節起源簡介2
重陽節的來源早在《魯春秋》中就有記載:“九月,命家宰,耕田備收,引五種要領。藏帝書收於聖倉,唯敬。”“是日,是大帝,是祭之味,是天子之戒。”可見,當時已經有了以慶祝豐收為名,向天地之神和祖先獻祭的活動,以答謝他們的饋贈。漢代《西京雜記》記載,重陽節戴山茱萸、飲菊花酒的習俗是為了長壽。與此同時,還有各種大型宴會,這是從先秦時期慶祝豐收的祭祀活動演變而來的。這就是早期重陽節的雛形。
重陽節的由來簡介3
重陽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之前。《呂氏春秋·秋吉紀》雲:“九月,命家宰,耕田備收,舉五要事。藏帝書收於聖倉,唯敬。”“是日,大皇帝,我嘗祭,告天子。”可見當時有在秋、九月莊稼豐收時祭祀皇帝和祖先以答謝皇帝和祖先恩情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的宮人賈說:“九月九日,裴椋食帳餌,飲菊花酒,雲使人長壽。”相傳,從此就有了重陽節求長壽的習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來的道士)追求長生不老,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
重陽節的知識(2)
重陽節的來源:
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兩種說法。第壹個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呂氏春秋·秋吉紀》雲:“九月令家宰,耕田待收,賜五種要物。”可見秋、九月莊稼豐收時有祭祀皇帝、祖先等活動。第二種說法是西漢的宮人賈說:“九月九日,裴椋吃帳餌,飲菊花酒,雲使人長壽。”從此就有了重陽節求長壽的習俗。它在唐代被正式定為節日,後來逐漸發展成為重陽節。
重陽節的禁忌:
九是數字中最大的數字,所以說這壹天也是大災之日。按照中國“化厄運為好運”的傳統思維模式,有理由認為,節日的出現是為了在奇數日將厄運轉化為好運,並設置壹系列節日活動來抑制和克服厄運。因此,在這辟邪的日子裏,不宜說節日快樂,而應說身體健康或家人平安。
重陽節的節日習俗:
欣賞菊花。菊花與重陽節有很深的關系,重陽節也被稱為菊花節。因此,賞菊成為重陽節的首要習俗之壹。
往高處爬。這就是我們在古詩中所知道的。因此,重陽節也被稱為升天節。人們爬山不僅是為了爬山,更是為了看山上的紅葉野花,喝酒吃肉。
插入山茱萸。重陽節有賞山茱萸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叫“山茱萸節”。山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象征。山茱萸,綽號“翁辟邪”,古人認為佩戴山茱萸是為了辟邪。
放紙鷂。這是徽州人慶祝重陽節的主要習俗。徽州民間的重陽節,主要以放飛紙鳶為特色。在中國的壹些地方,也有放風箏的習俗。
吃重陽糕。除了喝山茱萸和吃菊花食品,吃糕點是重陽最著名的飲食風格之壹。當然這是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特別盛。
喝菊花酒。因為菊花被稱為“長壽之花”,所以重陽節就有了喝菊花酒的習俗。
重陽節的知識(3)
在《易經》中,“六”被定義為陰數,“九”被定義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合陽,兩重,故稱重陽,亦稱重陽。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形成了。魏晉以來,重陽節的氣氛日益濃郁,歷代文人都有吟誦。到了唐代,正式定為民間節日,壹直沿襲至今。
關於重陽節的由來,梁代武君在《齊續衡》中記載了壹個故事:東漢時期,汝南人桓景曾拜壹個叫費長房的道士為師。有壹天,費長芳對桓景說:“九月九日,妳家有難。”桓景嚇壞了,趕緊詢問避難營救的方法。費長芳道:“叫家人做壹條紅布帶,裏面裝滿山茱萸,綁在手臂上,壹起去遠足,喝點菊花酒,就可以避過這場災難。”桓景照他說的做了。
晚上回家,發現“雞、牛、狗、羊突然死亡”。此後,在重陽山上喝菊花酒、戴山茱萸的習俗逐漸形成。雖然這個故事不太靠譜,但可以看出重陽節的習俗在東漢時期是很盛行的。
重陽節也叫登山節,可見重陽節的活動離不開登高。古人認為九九有災,登高可以避災。重陽節是壹場災難的說法與玄理有關。古人認為九是數的極點,到了最後自然會統壹。在占蔔中,九代表壹個由盈轉虧、由盛轉衰的不吉利數字,九更不吉利,災難必然降臨,所以最好登高避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