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啟了這條中國通往歐洲和非洲的陸路通道。這條路從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壹條是從陽關出發,經過鄯善,沿著昆侖山北麓向西,經過莎車,向西經過青脊,離開大嶽家,去安息,向西經過犁(jiān,今埃及亞歷山大,公元前30年被羅馬帝國吞並),或者從大嶽的南邊進入體內。另壹條出玉門關,經過前車氏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過青脊,過大灣,到達康居和蔡妍(西漢時在康居西北遊牧,即北裏海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的海上交通路線。中國的絲綢不僅通過橫貫大陸的陸上運輸線出口到中亞、西亞、非洲和歐洲各國,還通過海上運輸線出口到世界各國。因此,在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橫跨東西方的陸上交通路線命名為絲綢之路之後,有學者將其進壹步延伸,將東西方之間的海上交通路線稱為海上絲綢之路。後來,中國著名的陶瓷也通過這條海上交通路線銷往其他國家,西方的香藥也通過這條路線輸入中國,所以也有學者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漢武帝時期。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同時,從中國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還有壹條東海航線,在海上絲綢之路中占據次要地位。
關於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路線,《漢書·地理》記載了漢武帝派遣使臣和商人出海進行貿易的航程,說他們從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聞(今廣東)、合浦(今廣西)出發,沿中南半島東海岸南下,歷時五個月到達杜源(今越南南部狄市)。經過四個月的航行,它到達了湄南河河口的陸毅(現在的泰國佛教宗派)。此後,他沿馬來半島東海岸南下,20多天後到達李湛(今泰國巴蜀)。他棄船在此登陸,穿越地峽,徒步10多天,抵達首府盧(今緬甸丹納沙林)。然後他登上船,在印度洋上向西航行。過了兩個多月,到了黃誌國(今印度東南沿海的康切普蘭)。回國後,我從黃之南下到布城郡(今斯裏蘭卡),然後直接向東航行。八個月後,到達馬六甲海峽,停泊在皮宗(今新加坡西部的皮三島),終於航行了兩個多月,從皮宗到日南郡的祥林郡(此處查橋位於越南威川郡南部)。
絲綢之路是壹個生動而恰當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第壹個種植桑樹、養蠶和生產絲綢制品的國家。近年來中國各地的考古發現表明,絲綢生產技術在商朝至戰國時期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絲綢產品仍然是中國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的產品之壹。它們流傳甚廣,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因此,多少年來,許多研究者試圖給這條路另起壹個名字,如玉石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但是,所有的都只能反映絲綢之路的某壹部分,畢竟不能代替“絲綢之路”這個名字。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於公元前後的漢代。東起西漢都城長安(今安),或東漢都城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再經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縣,出玉門關或陽關,經白龍堆至羅布泊樓蘭。漢代西域分為南路和北路,兩路分叉點在樓蘭。向北,經曲黎(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古墨(今阿克蘇)至疏勒(今喀什)。南路起於鄯善(今若羌),經且末、京覺(今民豐尼雅遺址)、於闐(今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從疏勒往西,越過叢陵(今帕米爾)到大灣(今費爾幹納)。從這裏,我們可以向西到大夏(今阿富汗)、粟特(今烏茲別克斯坦)、安息(今伊朗),遠到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犁鏵(又名李璇,在埃及亞歷山大)。另壹路自皮山西南,過道口(今巴基斯坦達利爾),經柯賓(今阿富汗喀布爾)、武夷山(今錫斯坦),向西南至條支(今波斯灣頭)。如果從賓往南到印度口(今巴基斯坦卡拉奇),還可以通過海路到達波斯和羅馬。這是漢武帝時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後形成的絲綢之路基本幹線。換句話說,狹義的絲綢之路就是指上述道路。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不是壹成不變的。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教形勢的演變,壹些新的道路不斷開辟,壹些道路發生了變化甚至被廢棄。例如,敦煌和羅布泊之間的白龍堆是壹個丫蛋地形,經常讓旅行者迷失方向。東漢初年蒙古高原上的北匈奴戰敗,被迫西遷。中原王朝牢牢占據義烏(今哈密)後,開辟了敦煌到義烏的“北方新路”。從義烏經高昌(今吐魯番)、焉耆至龜茲,與原絲綢之路北路交匯。南北朝時期,中國南北對立,北方東西也和諧。在這樣的情況下,南朝、宋、齊、梁、陳與西域的交流,大都是沿長江到益州(今成都),再向北到龍河(今松潘),經過青海湖岸邊的吐谷渾都城,向西經過柴達木盆地到敦煌,與絲綢之路主幹道匯合。或者向西穿過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與絲路南路匯合。這條路被稱為“吐谷渾道”或“河南路”,今天人們也稱之為“青海路”。又從中原或河西走廊以北到蒙古高原,再向西到天山北麓,跨過伊犁河到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進入中亞。這條路後來被稱為“北新路”,在蒙古汗國和元朝時期非常繁榮。
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從漢朝開始,中國人就開通了從廣東到印度的水路。宋代以後,隨著中國南方的進壹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線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至非洲東海岸。人們稱這些海上貿易路線為“海上絲綢之路”。
讓我這麽說吧:
絲綢之路是指西漢時期(公元前202 -8年)張騫開辟的從長安(今安)經甘肅、新疆到達中亞、西亞的陸上通道,連接地中海各國(這條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後來命名為“絲綢之路”的另外兩條交通路線)。因為絲綢制品對這條路西運的貨物影響最大,所以得名。其基本走向設定在漢代,包括南路、中路、北路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是指自古以來相繼形成的、遍布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的遠距離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路線。除上述路線外,還包括形成於南北朝時期、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以及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道路上的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
“die Seidenstrasse”壹詞源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裏希特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於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簡稱為絲綢之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推動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開啟了中外交流的新時代。並成功拉開了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從此,這條路線被踩出了“國道”,各國大使、商人沿著張騫開辟的道路絡繹不絕。從王公貴族到乞丐囚徒,最著名的是班超再次經過西域和玄奘取經印度。他們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足跡。這條東西向通道將中原和西域與阿拉伯和波斯灣緊密聯系在壹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已經向西延伸到地中海。從廣義上講,絲綢之路的東段到達了韓國和日本,西段到達了法國和荷蘭。意大利和埃及也可以通過海路到達,成為亞歐非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回應者:可愛的怪物-副總裁11級10-20 09:18
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從長安穿過河西走廊,分為南北兩路。南路西出陽關(今甘肅敦煌西南),過鄯善(今羅布諾爾附近),沿昆侖山北麓,經於闐(今和田)、東沙、普利(今)。北路從玉門關(今敦煌西北)西行,經車氏郭謙(今吐魯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經焉耆、疏勒,過青脊,達大灣。然後北上南下到康居、蔡妍;往西南去大嶽,安息吧。絲綢是這條跨歐亞之路上運輸最多的商品,因此被稱為“絲綢之路”或“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