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離職潮的沖擊下,銀行高管隱現。據不完全統計,年初以來已有61位銀行高管跳槽,其中核心銀行高管約50人,包括董事長、副董事長、行長、副行長、監事等。半年的數量已經達到了去年的水平。
除了正常的退休和體制內調動,民營銀行、互聯網金融、知名企業等新興金融領域也在稀釋和吸收傳統銀行的精英,部分銀行甚至出現了銀行中高層急需晉升的局面。
在以結構調整為核心的“供給側改革”下,銀行中高級幹部的加速流動,既反映了市場的客觀供求,也孕育了以電商、民企為代表的新興經濟業態下金融業可能的演進趨勢。
許多引人註目的銀行高管可能會退或升。
銀行老板要去哪裏?高管的離職數據已經達到了2015全年的水平,類似於員工的老齡化年齡結構,很多都是因為退休而離職。
與2015銀行行長的主動離職不同,2016銀行高管的頻繁變動更多的是內部的“更替”需求,多位重量級銀行家的退休使得銀行高管面臨“新老交替”。
自2月起,曾擔任65,438+04興業銀行行長的李仁傑退休,加入lufax擔任董事長。5月,執掌宇宙銀行16年的姜建清接任董事長。根據公告,工商銀行重慶分行副行長王也將接替魏國雄擔任工商銀行首席風險官。
原招商銀行董事許,原招商銀行副行長、北京市分行行長因退休或年齡原因不再任職。
與此同時,壹些銀行家開始了他們的職業生涯。今年2月,中國農業銀行董事長劉剛剛接替肖鋼出任中國證監會主席。今年3月,中國農業銀行副行長李振江調任國務院金融局副局長。6月,中國銀行副行長朱赴四川任副行長,負責金融、業務等工作,也從壹名機構高管走上仕途。
對此,作為福建省內管理型企業,近年來進行了相同次數高管調整的興業銀行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部分高管因正常退休、上級組織統籌安排等原因陸續離職,也屬於正常調整。
跳過銀行系統
研究人才流動的路徑,圈子外小圈子和大圈子並行成為上半年高管流動的新特點,圈子外挖墻腳主要發生在管理層。
隨著民營銀行、互聯網、公司金融的發展和深入,借鑒傳統銀行的精髓,第壹步就是挖人。“除了實幹的高管,三類跳槽機構的中高層主要是原電子銀行部、產品創新部、R&D部的幹部。”壹位資深銀行運營研究員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
民營銀行方面,原光大銀行副行長邱火發擬出任恒大發起的民營銀行董事長;民生銀行副董事長、非執行董事劉永好正在籌建四川希望銀行,行長壹職可能由原浙江網商銀行副行長趙衛星擔任;3月份剛剛辭職出任中關村銀行(籌)行長的工行電子銀行部總經理侯近日也離職了。
互聯網移動金融平臺方面,已退休的興業行長加入陸金所,平安普惠副首席風險官馮瑞斌,匯豐銀行中國區首席法律顧問,中國建設銀行網絡金融部總經理黃浩加入螞蟻金服,民生銀行總行零售風險部總經理李,華夏銀行總行財務總監加入,農業銀行互聯網金融發展部負責人也於5月加入。
企業方面,百度上半年聘請了光大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張旭陽、渣打銀行(中國)董事總經理黃爽,均瑤集團聘請了原上海農商行行長侯福寧擔任副行長。
“得人才者得天下,新的金融機構可能會因為人才而消亡。目前,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和互聯網公司是新型金融機構的主要人才來源。跳槽的高管年薪壹般都在百萬以上,優秀的年薪可以高達千萬。除了高薪,股權激勵更有吸引力。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在薪酬和股權激勵方面處於劣勢,激勵機制有待進壹步完善。”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
辭職潮加劇新舊更替。
在宋清輝看來,現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明顯,整個銀行業都在低迷的市場中掙紮。部分銀行高管可能不太看好行業發展前景,薪酬水平不再具有競爭力,導致頻繁跳槽。
正所謂壹朝天子壹朝臣,無論是自然變動還是跳槽,大量辭官帶來的內部傳承也給了新的機會。
在傳統銀行體系中成長多年的中高層管理者,要下決心換個領域,從零開始,並不容易。新的金融模式,完全不同的企業思維,在他們“下午”的同時,必然會帶來更多的碰撞。
“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人才儲備充足,壹年流失壹兩百個中高層可能不足以產生影響,但互聯網金融機構不壹樣。”
宋清輝認為,銀行高管跳槽主要有兩個原因,壹是薪酬等激勵機制的缺失,二是發展空間有限。“不同銀行的高管培訓機制大同小異,幾乎都是從壹線實戰中獲得經驗和進壹步提升的機會,而新型金融機構的人才培訓機制大多還沒有建立起來,更多的是互相挖角。”
“國有銀行的幹部基本都是從大學生中培養出來的,人員梯隊保持良好。後來的機構比較實際,要做的業務大多采用挖角的方式,但這可能會導致不穩定。以前國有銀行向股份制銀行輸送人才。現在傳統銀行向新型金融機構輸送人才。只要人員流動健康,後面的人就有上升的空間。”
盡管有福利和限薪的限制,但北京壹位資深銀行經理仍對目前的人才流動和競爭保持樂觀,這或許是從業者反思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