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是指商業銀行為個人客戶提供的財務分析、理財規劃、投資咨詢、資產管理等專業服務活動。根據管理和經營模式的不同,商業銀行的個人業務可分為財務顧問服務和綜合金融服務。其中,財務顧問服務是指銀行向客戶提供的財務分析與規劃、投資建議、個人投資產品推介等專業服務。在理財顧問服務活動中,在商業銀行提供理財顧問服務的基礎上,接受客戶的委托和授權,按照事先與客戶約定的投資計劃和方式,開展投資和資產管理業務活動。在綜合理財服務活動中,客戶授權銀行按照合同約定的投資方向和方式代為進行投資和資產管理,投資收益和風險由客戶或者客戶與銀行按照約定的方式分擔和承擔。1,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歷程及動因
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的壹些商業銀行開始向客戶提供專業的投資顧問和個人外匯金融服務。2000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改革了外幣利率管理制度,為外幣理財業務開辟了政策通道。隨後幾年,外幣理財產品壹直處於主導地位,但整體規模不大,沒有形成競爭市場。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之所以成為推動人民幣理財業務發展的先行者,直接原因是在當時信貸投放快速增長的背景下,中小銀行的定期儲蓄存款相對較低,缺乏穩定的資金來源,發行人民幣理財產品可以增強其吸儲能力,緩解資金緊張的壓力。
立於不敗之地
2.中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運作模式的演變。
人民幣理財產品初期,投資方向基本是銀行間國債、央行票據、貨幣市場基金等固定收益類工具。在風險管理方面,相比最初的外幣理財產品,人民幣理財產品更加規範,客戶資金與銀行自有資金隔離。應該說,這壹時期的理財產品是商業銀行熟悉的、專註的、具有傳統優勢的,產品銷售、資產配置、投資決策、清算、發行等功能都可以依托銀行自身平臺完成。
此後,由於銀行間債券市場利率走低,資本市場走強,商業銀行紛紛探索新的理財產品運營模式。第壹,借助信托平臺進入股票市場和產業投資市場。銀行通過與信托公司合作,將理財資金委托給信托公司,信托公司以自己的名義投資股票和行業。這條投資路徑開啟後,理財產品形式的創新層出不窮,如新股認購、信托受益權轉讓以及由債券、股票、信托理財等產品組成的資產配置產品。二是與國外金融機構合作,推出結構性理財產品,實現覆蓋全球市場的投資管理。特別是QDII的推出,打通了人民幣境外投資的通道,擴大了資源配置半徑,理財市場上出現了大量與利率、匯率、股指掛鉤的產品。
反觀國內,自中信實業銀行廣州分行於1996率先掛上“私人理財中心”的牌子以來,隨著國內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理財意識的不斷增強,個人理財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已成為不爭的現實。今年夏天,美林集團發布的《全球財富報告》顯示,2003年中國約有23.6萬名百萬富翁,比上壹年的210增加了12%,這些富豪所持有的財富總額已達9690億美元。如果以人民幣計算,將有近24萬人成為百萬富翁。波士頓咨詢公司(BCG)最新研究報告顯示,2003年,亞洲財富管理市場(不包括日本)管理的6.4萬億美元資產中,有3.29萬億來自大中華區。報告還預測,到2008年北京舉辦下壹屆奧運會時,大中華區的財富增長率將達到27%,達到4.2萬億美元,中國大陸將超過港臺地區,成為財富管理市場增長趨勢的主導力量。
另壹項在國內被廣泛引用的調查來自上海:這項抽樣調查顯示,大多數上海居民認為沒有專家指導的自發理財規劃風險很大;87%的受訪市民表示會接受銀行提出的理財建議,其中32%的人對銀行的理財咨詢和理財方案設計最感興趣;40%的人認為應該增加客戶的投資運作,提供專家服務,希望與銀行理財專家建立穩定、定期的業務聯系。從以上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如何理財,用好自己的錢,使其不斷保值增值,發揮更大的作用,已經成為越來越多逐漸富裕起來的人關心的話題。
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需求,國內銀行拓展高端個人理財業務的步伐從未停止。個人理財業務成為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中外資銀行紛紛推出自己的個人理財品牌,在個人高端客戶市場和金融產品創新方面展開了異常激烈的競爭。